日前,市政府正式印發了《六安市“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一、《規劃》出臺背景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方向。“十二五”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正逐步發展成為我市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隨著經濟形勢、產業技術、市場需求等的發展變化,國家、安徽省先后印發實施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國發〔2016〕67號)和《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皖政辦〔2016〕53號)。為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加快我市新興產業培育,增強發展新動能,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制定了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規劃》包括發展基礎及環境、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重點領域、空間布局、推進舉措、保障措施6個部分,還注重突出重點領域、重大項目支撐,提出了20個產業發展重點專欄。
二、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創新驅動、科技引領,統籌推進、集約集群,質量為先、綠色發展,開放合作、融合發展五大原則。積極推進“三重一創”建設,推進落實六大舉措,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新體系,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壯大、結構提升、集約集聚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引領帶動全市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幸福六安。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55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17%,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左右;打造10個左右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2個以上基地列入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全社會研發經費占當年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7%;建成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0個;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150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6件。
三、產業發展重點
《規劃》提出做大做強高端裝備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做優做精節能環保、生物和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逐步構建特色突出、結構合理、優勢互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
1、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基礎零部件和汽車零部件為核心的關鍵基礎件產業;以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產業;重點打造集高端基礎材料研發、關鍵零部件制造、航空發動機、整機制造以及航空服務于一體的航空產業鏈;努力培育專用裝備制造產業。
2、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打造涵蓋基礎電子產業、電子材料產業、電子模具產業、精密加工業等環節的基礎元器件產業鏈;培育發展軟件、信息服務和信息經濟產業,積極推進制造業向服務業衍生,推動產品制造與軟件和信息服務融合、制造業與運營業融合。
3、生物和健康產業。發揮大別山醫藥生態資源優勢,以地方特色的生物農業基地為依托,以“優布局、提質量,育主體、上規模,明特色、提層級,促融合、樹品牌”為主線,鼓勵產業轉型升級,支持骨干企業技術創新,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生物技術和新醫藥企業,推進產業鏈向高端延伸。
4、節能環保產業。以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發展為主線,以高效節能、先進環保產業為突破口,推進節能電機制造、綠色建材、綠色照明和污水處理設備技術研發,大力提高技術裝備、產品、服務和應用水平。
5、新能源產業。以我市加快推進光伏扶貧工程為契機,支持低成本、高轉換效率、長壽命的晶硅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研發及產業化,加強光伏電站智慧監控管理系統技術開發和應用推廣;積極推進生物質能利用,加快發展風電產業,構建適應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電力配套體系。
6、新材料產業。以提高關鍵基礎性材料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重點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屬材料,著力突破關鍵技術,實現材料升級換代。
7、新能源汽車產業。圍繞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依托舒城沃特瑪創新聯盟汽車產業基地,以沃特瑪等整車制造企業為龍頭,強化產業鏈配套及協同,著力建設一批龍頭項目,培育一批自主品牌,打造集整車、動力電池PACK、鋁車身、鋼殼、蓋帽等制造于一體的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基地。
同時,在產業空間布局上提出,根據l六安市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結合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按照“引進優化、特色發展、集約集聚”的原則,形成“一核兩帶”的產業布局結構,即:一核,包括金安區、裕安區和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以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產業為發展重點,積極培育信息經濟產業;兩帶,分別指貫穿金寨縣、霍山縣和舒城縣的南部戰略性新興產業拓展帶,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和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涵蓋葉集區和霍邱縣的西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帶,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積極培育霍邱鐵基新材料產業。同時,根據各縣區產業基礎,提出各縣區板塊產業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