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心”
中心城市綜合文化產業區。以城市中心區為核心,突出三區和開發區的示范和輻射功能。打造以都市時尚產業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復合體。
★打造綠心文化產業生態園區。以生態為主題,山水為特點,地域文化為內涵,以旅游度假為載體建設城市綠心生態區。
★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孵化中心。規劃重點建設臺州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謀劃成立“數字臺州”高新技術園區。積極引導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完善民營資本信貸體系。成立文化產業投資公司,打造文化產業戰略投資平臺,扶持或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
★打造椒江區的海防文化和紅色旅游文化。加快大陳島、一江山島的規劃設計開發進度,形成大陳島——一江山島旅游金名片,積極傳播海防文化、墾荒精神。
★打造黃巖區的工業設計中心。在模塑工業設計基地的基礎之上,立足臺州汽摩配、家用電器、縫制設備等優勢制造業,拓展黃巖的工業設計內涵,積極探索臺州時尚工業設計的發展路徑。
★打造路橋區的商貿文化。爭取建成一個集批發零售、娛樂休閑、倉儲物流、現代金融、公共服務等復合功能于一體的新商城。
“一圈”
山海文化產業圈。臺州地形三面靠山,一面臨水,擁有無與倫比的山海資源。
★海文化圈:依托沿海港口、岸線、灘涂、海島等優勢資源,以港口集疏運體系為支撐,推動沿海產業帶、城鎮帶串珠成鏈,推進三灣錯位聯動發展,以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為重點,打造一批沿海高能級開放平臺,形成以開放、宜居、宜游、國際化為特征的沿海經濟走廊。椒江、路橋、臨海、溫嶺、玉環和三門等縣(市、區),要抓住海洋發展的機遇,構建融生態化、主題化、鄉土化于一體的濱海文化產業帶。
★山文化圈:依托天臺山、神仙居、括蒼山、黃巖西部山區和雁蕩山脈溫嶺分支的自然生態優勢,以5A、4A景區為骨干,以杭紹臺城際鐵路、杭紹臺高速、104國道等為支撐,建設“天仙臨”高等級旅游專線,整合“山河林田湖、城鎮鄉村景”資源,打造“天仙臨”旅游金三角。推進農業觀光與體驗、健康養生、休閑旅游、創意設計等生態經濟發展,形成自然生態、綠色富民的沿山經濟走廊。天臺、仙居、臨海、黃巖等縣(市、區)應積極培育民俗文化產業、文化旅游產業、休閑養生產業、主題特色小鎮等山區文化產業帶。
“多節點”
各縣(市)優勢文化產業集聚區。根據各縣(市)的資源稟賦和已有的產業基礎,繼續完善基礎設施、搞好功能配套,努力集聚生產要素,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集聚區。
臨海以推進5A景區創建為抓手,發掘古城居住文化、古城旅游文化、古城飲食和茶藝文化、古城影視文化、古城文博和工藝品交易市場,大力發展休閑用品產業。
溫嶺大力發展以石文化為主的工藝品業、海洋養生休閑文化、海洋飲食文化和工業產品設計。
玉環要利用工業制造和海洋資源,打造美麗宜居、充滿活力的現代化海灣城市。
天臺要立足佛宗道源、和合圣地的文化資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A景區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禪修養生康體旅游,拓展全域旅游市場。
仙居進一步打造綠色生態品牌,大力發展山水旅游、康體養生、綠色創意農業以及工藝禮品制造業。
三門立足藍色海洋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綠色生態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游、海洋產品開發、宗教養生等。
重點區塊
加快推進特色小鎮、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創意街區等文化產業重點區塊建設,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水平,推動各級文化產業平臺有序建設。
特色小鎮: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模式,按照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建設要求,加快推進相關特色小鎮發展,打造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載體。努力完成黃巖智能模具小鎮、路橋沃爾沃小鎮和溫嶺泵業智造小鎮(文化+制造業)、仙居神仙氧吧小鎮和天臺山和合小鎮(文化+旅游)創建,推動椒江綠色藥都、臨海時尚眼鏡小鎮、玉環生態互聯網家居小鎮、金清游艇小鎮的創建。整合臺州茶葉資源優勢,結合休閑養生以及釋、道文化,積極推動天臺、臨海、仙居等地申報茶文化小鎮。
重點園區:
依據文化產業園區評價標準,對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實行動態管理,推動文化產業園區規范發展。加快推進臺州經濟開發區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文化一條街、黃巖中國模具工業博覽園、路橋廣告創意印刷產業園、臺州心海文化生態園、天臺法華龍山文化旅游項目、神仙居德信文化主題公園、三門素文化園、三門浙江廣潤文化產業園、臺州府城墻影視基地、臺州古玩商城、臨海民辦博物館群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在規劃期末建成。促進文創產業園區由企業集聚向產業集聚、從擴容到提質、從增量到增效的轉變。
主要舉措
(一)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規范市場經營行為,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
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驅動發展。
加快培育壯大骨干文化企業。
加快重點項目和園區建設。
(二)強化業態融合創新發展
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
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
推動文化與制造業融合
推動文化與農業的融合
推動文化和健康產業的融合
(三)加快文化對外貿易合作
開展文化對外貿易合作,推動文化產業和服務“走出去”,擴大我市文化影響力
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
完善文化對外貿易政策體系
(四)開拓服務平臺資源共享
建設一批包括公共技術支撐、投融資服務、信息發布、資源共享、統計分析等功能在內的文化產業公共綜合服務平臺
加快公共信息化平臺建設
建立政府管理服務平臺
推進產業孵化平臺建設
推進文化消費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