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報》連續三天在頭版位置刊登“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系列評論,在總結上半年經濟工作的基礎上,對中國經濟形勢進行了多角度分析,具體闡釋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容和意義。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到,“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和黨外人士的座談會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如何理解“新常態”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因為這將決定未來中國經濟改革與宏觀經濟政策走向,對經濟形勢產生影響。大致講,新常態包含三層含義:一是中國的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還能保持長期發展,因此必須有信心;二是,進入矛盾爆發期,也就是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這就需戰略上保持定力和平常心態,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必須有耐心;其三,中國將進入改革攻堅期,必須通過改革化解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等推動中國經濟更高效增長,這需要決心。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一方面已形成了巨大的體制慣性及思維定式,剎車和轉軌遇到認識上的和利益上的阻力會很大;另一方面,降速本身確實會帶來許多挑戰,甚至風險,各級政府會本能地規避眼前困難和風險,產生路徑依賴的“懶政”思維。讓整個行政體系認識“新常態”,扭轉過去的發展模式、思維和利益導向,是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保持穩定與改革齊頭并進的前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高速發展了30多年,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因為我們是一個人口多、資源少、發展不平衡的大國。但是,無論創造怎樣的奇跡,最終經濟都會隨著成本逐步增長及效率逐步降低而減速,在近現代史上,后發國家多會面臨一個轉型的瓶頸,即在持續的高速增長后,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同時又積累了很多矛盾,必然會進入一個增速換擋與結構性改革時,比如日本經歷幾十年發展后,就因經濟泡沫破裂而陷入停滯。
目前中國的整體杠桿率仍然安全,盡管傳統產業面臨產能過剩與技術過時等困難,但新經濟也在層出不窮的出現。目前中國還有余力通過刺激保持高速增長,但必須在還有轉型空間前逐步降速,進入一個防風險的軟著陸階段及促轉型的改革時期,否則,一味刺激經濟增長并拖延改革,就會陷入“轉型陷阱”。
“新常態”就是要有信心、耐心和決心,這需要整個政府部門、市場認識和適應這種“新常態”,它與過去三十多年的經驗和行為截然不同,讓我們告別高歌猛進的時代,進入一個更加考驗耐心與智慧的新時期,既不能被困難嚇倒而喪失信心,甚至丟掉改革的勇氣,也要警惕各種風險,做到未雨綢繆。過去的改革歷史表明,中國人有足夠的智慧躲過種種危機,而現在唯一擔憂的是,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可能會破壞這個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