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個全民話題。健康產業,是一個全民產業。數據顯示,在歐美國家的平均消費中,保健品方面的消費占了總支出的25%以上,中國僅為0.07%,人均保健品消費額度是美國的 1/7,日本的1/12。因此,人們認為中國在健康消費領域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間。政府、企業、醫療機構等紛紛挺進大健康產業,尋找新的突破點,提前布局。面對一個個正在興起的產業,各方參與主體應具備哪些理念與行動?就此,《 決策》專訪了多位專家、學者。
大健康為什么火了
《 決策》 :您認為大健康產業包含了哪些核心要素?目前我國健康產業發展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與空間如何?
張部昌:健康既可以很廣,又可以很深。在健康產業里面,理想化的局面是食品營養這塊越大越好,醫藥這塊越小越好。大健康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第一個層面是社會與健康,和諧、安定的社會,有利于人的健康。第二個層面是整個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好,優質的食品空氣能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第三個層面是個人,個人心境好、心態好,也能促進健康。這些基本要素又需要科技作為支撐,借助科技了解人體對營養的需求,吃什么對身體有利、有害,以及在醫藥研發領域能夠有新的突破,例如青霉素的發明,挽回了很多生命。個性化保健和醫療將是未來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方向。
烏丹星:健康產業正在從醫療產業向外圍的二環、三環、四環擴散。一環是醫療,二環是體檢,三環是生活方式,四環是相關產業,比如休閑觀光農業、文化娛樂、體育產業、養生旅游等。這些大健康產業要素涵蓋在其他相關產業中,形成交叉融合。當然融合還包括互聯,互聯網是貫通的,它只是工具和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產業內容。我們看到國家規劃到 2020年健康服務業達到 8 萬億元,我認為這個增長空間不只是停留在醫療領域,重點是三環、四環,包括一部分二環所產生出來的增量。
中國的健康產業剛起步。最近幾年,養老產業發展速度很快,健康養生旅游也開始做了。但和養老不同的是,養老已經形成一些核心的東西,健康體檢服務也形成了核心的東西,健康養生旅游卻還沒有形成,還比較虛。總體來看,現在做大健康產業的企業水平,參差不齊。 有一小部分高品質的企業,把核心的東西已經提煉出來,做出了樣板。大部分的市場還是處在起步階段。再外圍的產業,比如休閑農業,也未形成氣候和核心價值。《 決策》 :包括醫療、藥品、器械、養老、養生、保健、休閑旅游等在內的大健康產業最近比較火,各種投資也紛紛涌進, 甚至許多其它企業轉型發展健康產業,您如何看待這股 “ 健康熱”?
張永建:健康服務業在中央文件里被納入到整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并且做出了很重要的考量,這是從未有過的高度。背后有幾點原因,一是近十年來經濟發展的理念慢慢產生了變化。過去強調 GDP、房子、車子,現在關注到人本身的狀態,以人為本,人的健康。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轉換過程中,健康產業作為 “ 踩油門”的新 “ 油料”,被賦予新的意義。 三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對健康的需求擴大。
戴光強: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們現在總是說幸福感,如果沒有健康,其他什么感也就談不上。 生命健康是人的一個基本向往,它實際上回歸到人本身的一個最基本的向往,就是健康和生命質量。現在好多人成了富翁,但是結果他們發現不一定是真正 “ 富”的概念,身體還不如不富裕的。人最寶貴的還是生命健康, 他才能享受自己創造的財富。經濟的發展引發向人的本性回歸,這是必經之路。 生物經濟也好大健康產業也好,符合這樣的結果,人都希望健康長壽,“ 健康熱”也是因為這樣的趨勢和回歸。
烏丹星: 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應該是距離醫療越來越遠, 而不是越來越近,這相當于是源頭控制。 靠醫療一種方式來解決人的健康問題是難以實現的。 中國 13 多億人,應該通過發展相關產業來改變人的生活方式, 讓老百姓自我管理健康, 來減少和降低整個醫療成本和醫療支出。 這個方向對中國是非常重要而且是非常適用的,否則中國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最后的醫療負擔很難承受。
健康產業如何 “ 去偽”
《 決策》 : 您如何看待目前健康產業散、亂、雜的局面? 對于混亂的市場,如何去偽存真,去粗留精? 政府監督管理的主要抓手是什么?烏丹星: 以健康產業鏈上的重點產業養老為觀察點, 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路徑也會像其他產業一樣, 經歷“ 六先六后”:先城市、后農村;先高端、后普及;先粗獷、后精細;先數量、后品質;先政府、后民間;先鼓勵、后縮減。現在發展階段基本在 “ 先”字階段,還沒有到 “ 后”字階段。
出現混亂是因為大健康產業還沒有一個成熟的市場評價體系, 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怎么來證明? 混亂階段,其他國家也同樣經歷過。 對這段必經之路,我們不要抱怨,但是各參與方應該積極共同推進, 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和制度法規、宏觀政策的引導,行業協會做到市場評價規范, 企業定位力爭準確,做好產業鏈上的點、提升服務品質。 我想再過七八年時間,這個產業會進步很大。
張永建:從政府引導的角度看,一要有鮮明的政策導向, 支持什么不支持什么;二要制定相關的法規;三要能夠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和市場秩序。 政府要花大力氣, 對違法的害群之馬能夠發現并清除。 比如食品安全方面,食品造假很多為區域性事件, 一個村的一個鎮的大范圍生產劣質食品, 管理部門眼皮底下時有發生, 事發過程中監管部門也往往是一路綠燈收錢過關。 對于健康食品領域出現的 “ 假科學和偽科學”,還需要借助專業技術才能發現, 如果政府沒有專業的技術和人才,監管也會大打折扣。 要有嚴格的監管和執法能力, 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才能培植一個健康的市場;四是發揮誠信體系的作用。 現在的信用體系要么是不完善,甚至還有的是擺設。 企業的信用沒法在市場競爭中發揮作用。 一定要讓信用有價值,讓消費者用手用腳用鈔票投票,凡是信用不好的,我們就不買。
健康產業園的核心是研發
《 決策》 : 目前國內多個省份都將發展大健康產業作為重要戰略, 許多城市爭做健康城, 希望在健康服務業領域有所作為,尋找新的增長點。 您如何看待健康產業園這一發展模式? 健康產業發展的關鍵是什么?
烏丹星: 我認為單純的產業園區不適合健康產業的發展, 把 100 家零散的企業聚集到一個園區, 與分散開的區別是什么?
產業園區最核心的價值在于研發創新,100 家企業聚集在一個園區的凝聚力需要依靠不斷地研發出新產品。 像國外的健康城,迪拜、神戶、波士頓這三大世界著名的健康城,聚集了上千家服務商、上百家大學,還有醫院。 為什么能做到這樣? 是為了集中研發。
如果沒有研發創新,把 10 家醫院積聚在一起做什么呢? 還不如把 10 家醫院放在幾個不同的區。 僅僅靠聚集是不能創造價值的, 也不叫真正的產業園。 建設產業園區沒有錯,問題是有沒有創新的研發在里面。
大學、 科研院所應該是這個園區的核心,再加上產業,在一個園區里就近去創新,研究問題,這樣做的產業園區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 如果沒有創新的附加值,產業園區是沒有價值的。
張永建: 這些年地方建設的各種園區模式大同小異,區別不大,熱什么就弄個什么園區。
產業園區的形成有多種要素。 以前靠政府提供更多優惠的條件吸引產業,隨著區域之間的競爭,大家都想吸引產業, 就會不斷有地方政府開出更具吸引力的優惠條件, 由于競爭非常激烈,條件基本沒有太大區別,無非在土地、稅收等方面做文章。 但是優質資源是有限的,不能哪個地方都去。 所以說, 以優惠條件進行競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這時候,拼的就是軟環境。 產業園區的形式在將來可能慢慢萎縮,現在有的太多園區面臨空置。
如果不搞大而全, 有非常清晰的專項指向, 可能還會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專項指向與地區優勢資源有關聯,比如原材料優勢、專業技術優勢。 例如打造一個專業技術, 通過技術的吸引和擴散來形成產業的集群, 發揮技術溢出的效應。
張部昌:宏觀來看,健康產業將來的發展依賴于生產性企業、 服務性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 各類高校與企業之間可以建立合作、共享關系。 健康產業或者說生物醫藥經濟, 從資金投入到成果產出要經歷相對較長的周期,不屬于立竿見影的產業領域。
因此, 首先企業在發展理念上要轉變, 真正掏出一些真金白銀投入到研發創新。 避免參與主體通過項目汲取政策性資金, 有的甚至想方設法轉進個人腰包。 第二,要真正有所側重進行研發, 高校和企業都要摒棄貪大求全, 在優勢領域做出具有特色的應用型產品。 第三,政府下發項目時一定要將經費落實到研發,并進行項目跟蹤,而不是將研發經費用到企業的一般硬件的建設上, 更不要用到企業的流動資金上去。 第四, 建立相互信任的機
制,保證知識產權的共享,這樣才能讓合作持續發展。
《 決策》 : 大健康產業在理念上有哪些變化和新的發展方向? 養老作為大健康產業鏈上重要的一環, 您如何看待其發展前景?
烏丹星: 大健康產業是融合性的產業, 我認為將來的企業一定是做細分市場的, 現在的企業之所以沒有做好就是因為融合的太多了。 養老、休閑、旅游、溫泉、會議什么都有,所以形不成核心競爭力。 現在大健康產業炒得太火爆,人們容易貪大貪全,沒有專注在專業細分和核心競爭力構建上。競爭力應該是把一個點做深做透,做一個循環的完整鏈條,價值就出來了。 如果一個企業做得太多元,做得不精不透的話,一個循環也沒有形成,就很難得到資本的認可, 在獲取投資上失去競爭力。 現在大健康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 定是做好點而不是去做面。
關于養老, 中國人容易接受有形的,忽略無形的;看重硬件,輕視軟件;重速度,無視品質。 養老項目需要關注兩個方面:
一是以健康為核心理念的人居生活。 養老產業客戶的生活狀態首先是休閑,健康有品質的生活是其內涵。 吃要求食品安全,睡要求安靜舒適,玩要求方便便捷,聊要求老友相伴,游要求歷史文化,寫要求科技現代,樂要求豐富多彩,財要求保值安全,醫要求快速準確,護要求專業耐心。 所有生活體現的是健康人性尊嚴。
二是以健康為核心理念的人居文化。 首先要理解健康懂健康,具有基本健康知識和健康理念, 具有自我健康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遠離醫療而非依賴醫療。 其次引導老人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品質, 洗滌心靈是晚年擺脫孤獨寂寞抑郁最靈的藥方, 目前主動走進養老機構多半以高知群體為主。
中國養老產業目前是以地產開發為起源地的, 房地產開發商對養老產業有多少認知? 有多少真正想做養老的? 我想說不到百分之一。傳統思想也一直不認同服務的價值,更別說服務老人。 所以要呼吁全社會關注養老問題,關注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