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重要政策正式落地,文件指出,到2020年,要建成500個以上通用航空機場,基本實現地級以上城市擁有通用航空機場或兼顧通用航空服務的運輸機場。通用航空器達到5000架以上,年飛行量200萬小時以上。通用航空業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元,初步形成安全、有序、協調的發展格局。中機院將為您詳細解讀通航政策,并分析相關產業鏈投資機會!
主要觀點:
一、這次的文件是今年通航多個政策中第一個落地的,是年初的開門紅。中機院將為各位投資者分析怎么理解通航產業的政策。
(一)從量化指標上,理解通航機場、飛行器制造及整個通航產業規模。
文件中提到,2020年末,中國通用航空機場數目將由300個增加到500個,基本實現地級以上城市擁有通航機場,覆蓋農產品生產區和主要林區等多個區域。
航空器制造方面,由1874架增加至5000架,同時培育航空飛行器的自主研發和制造水平。
其中提到,通用航空產業規模要超過一萬億,這個目標很宏大,將是一個大量培育高新企業技術股的藍海市場和溫床,但實現起來會有曲折。
2005年,美國通用航空產業產值為1600多億美元,超過萬億元。但美國通用航空發達水平遠超我們,美國航空產業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達到頂峰后,飛行小時數就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之后40年時間從未超過當時的水平。根據美國經驗,通用航空產業發展,一開始一定會有一個快速增長的過程,隨著產業逐步的飽和會進入一個瓶頸期。
那么中國航空產業市場空間有多大?美國目前飛行器的保有量22萬架,2005年在冊機場14120個,遠遠超過國內水平,由金融危機影響,美國近十年新增飛行器大幅減少。美國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出臺了通用航空機場建設相關國家性的和扶持性的政策,之后是大量飛行器的制造,在飛行器的制造和機場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整個萬億級的通航市場就由服務托起來了。美國是在一個巨大保有量情況下,實現萬億的通航產值。中國要在2020年實現萬億經濟規模,愿景很好,但難度很大。
(二)關于空域開放。
這是通用航空政策中最核心的部分,他決定了通用航空產業是停留在紙面上,還是落到實處,產業真正起飛。
這次文件中提到,實現3000米以下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的無縫銜接,劃設低空錄時飛行航線。
對于該政策的理解如下,首先,目前的空域劃分為報告空域、監視空域和管制空域,這些空域完全分割開,基本上沒有互相銜接和連接,導致無法實現跨區域的飛行,大大減弱了通用航空的意義。對此,國家希望把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無縫銜接,而管制空域是一個很小的空域,而報告和監視空域,按照美國空域劃分,占美國整個空域的60%-70%,占大部分的飛行空域。
這次文件代表我國空域開放真正落到實處,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隨著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的銜接,跨區域的飛行將成為可能性。
不同省份和區域都存在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的管制,本次文件由國務院印發,對在全國的實施起到重要的協同性作用,可以對全局進行統籌規劃。
隨著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劃分的實現,低空錄設航線劃設成功,空域放開就是正式落地。
(三)多次強調服務。
有大量通用航空服務領域的要求,比如,要求提高審批的效率,管制空域和監視空域內要求2小時批復,跨管制分區要求8個小時批復,跨管制區要求一天又18個小時批復,報告空域僅需一個小時批復,和美國水平相當。還提到優化飛行服務的流程。
在航空器制造方面,加強試航方面的管理,這方面政策未來將可能由工信部牽頭,出臺相關行業標準,同時企業協會將共同參與推進執行。
在執法立法方面,將出臺通用航空配套立法文件,以及出臺了多層次相關人才培養的規劃。
由以上三點可以看出,本次政策的出臺,具備非常強的可執行性,有非常明確的時間節點,有明確的量化完成的指標。這使得我們未來投資能有的放矢。
二、分析通航產業投資機會
(一)通用航空基建建設。
圈地運動正式上演,通用航空的前提是基建的發展,這次文件中提到劃設50個綜合或者專業示范區,促進通用航空集聚式的發展,國內已經有約30個城市或者省有自己的通用航空發展基地和產業園區,希望通過人才的聚集、制造業產業研發的聚集,促進當地的通用航空產業鏈集群的形成規模。這次提出50個的目標,是由近期各個地方政府報上去的項目,最終經過了審批和篩選后定下來了這50個項目。
這50個地區將會有大量通用航空產業鏈啟程,包括從產業鏈前端零部件材料的研發制造,中游包括飛行器的組裝、銷售,到下游服務業和培訓業務整體的發展。
(二)通用航空地面監測系統的開發。
這次文件中提到,推廣北斗廣播式自動監視新技術,研發適用低空通信導航、氣象以及空中交通所需裝備。簡單來說就是低空通訊監視雷達。
目前國內從事低空通訊雷達制造研發的上市公司包括四創電子、四川九州、川大智勝、天和防務等民營和國有的研究制造企業。未來隨著通用航空發展,以及ABS-B的技術在通用航空監視雷達的應用,相關企業都會受益。
(三)飛行器的制造。
其中包括公務機、直升機、專業級無人機以及配套的發動機機載系統的研發及應用。
這些領域也是我們前期持續推薦的領域,包括直升機制造的相關標的:中直股份、德奧通航,無人機包括:雷柏科技、雪萊特。機載系統和發動機系統的研發方面目前公司還很少,以后一定會有企業可能會通過外延并購、自身研發模式轉型等方式進入。相應領域一定會涌現一批非常優秀的公司。
(四)通用航空服務。
這次文件中提到打造多層次的服務體系,我們認為未來通航服務站的概念將會涌入中國,簡稱FISS。
通用航空服務站不止是飛機4S店或者信息搜集點,更多的是一個通航全系列的服務,大量服務干體系的建設,將成為民航系統延伸到全國的觸角,將為通用航空的飛行服務、信息服務、設備保養維修,甚至未來二手機的銷售提供全套全方位的服務。他是民營企業進入的重要領域。
三、通航產業鏈相關上市公司的投資機會總結
(一)機場建設。
機場及相關跑道的建設:中化巖土;
相關基建的配套設備和車輛:威海廣泰;
機場相關空域監測的設備以及管制空域配套的雷達監視系統:四創電子、四川九州、川大智勝、天和防務;
(二)飛行器制造。
中機院認為通用航空對飛行器制造企業帶來的業績彈性,短期內會非常小,更多從民營上市公司中尋找投資標的,由于文件中提到直升機制造,可以適當關注隆鑫通用、雷柏科技、雪萊特。
(三)運營和服務。
主要標的為海特高新、山河智能。
Q1 現在有300個通航機場,規劃增加到500個是否低于預期,是否沒有太多投資機會?
通航機場的建設是分步驟實現的,這500個機場,其中提到,地級以上城市擁有通航機場,同時覆蓋農產品生產區和主要林區,對短期和初期通航產業的應用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機場的建設只是一方面,更多的還要看后續飛行器的需求,還有應用領域的需求快速的增長。從文件中通航機場配備的方向上可以看到,在通用航空短期可實現的發展中,會有在專業領域應用的明確落地,而在短期實現困難的私人消費的市場,沒有明確的鼓勵和指標。
另外,在美國,整個通用航空產業鏈當中,飛行器市場中,私人擁有消費占70%左右的份額,在其他農林航空、觀光醫療、觀測、教學、公司商務應用等領域總共不過20%-25%,但這些應用在通用航空發展中,起到了先行先實現的作用。
Q2 如果是200個通用機場的新建額對應雷達投資金額是多少?
一般中小型通航機場整體投資規模5000萬左右,大型通航機場在1億左右,這是不包括雷達。一般小型通航機場的雷達規模在600-1000萬之間,大型通航機場雷達等監視設備的投資規模在2000-3000萬左右。這個確實很難分析,我們只能做一個保守的預估。
理想預估是假設新增的200個都屬于中大型通航機場,配套雷達設備在2000-3000萬/套,那么能新增60億左右的市場規模。但是我們要強調一點,這僅僅是通航機場配套的相關設備,在空域,特別是監視和管制這兩塊相關的雷達需求到底是多少很難測算。雷達的技術水平、標準定型、相關的性能和參數會直接影響采購的數量。
Q3 這次指導意見超市場預期的點有哪幾個?
第一個是政策提到通航產業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興奮過后我確實也在想這個1萬億應該如何實現,因為我前面還詳細講了我們和美國的差距。美國目前是依靠非常巨大的服務業市場加上一部分的制造業市場托起了1萬億的產值規模。我們國家如果是單靠基建,單靠前期的飛行器制造和相關的服務業很難托起1萬億的規模。所以通航一定是一個藍海市場,但是很難快速的在幾年內實現。我認為這可能是一個目標,就是中長期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目標,但是這個萬億級別是得到大家總體認可的,而且國務院文件的下發是一個響亮的號角,明確告訴大家這是一個萬億級別的藍海市場,將來一定會有大量的企業涌入這個領域,會創造大量的就業、投資和大量優秀的企業。
第二是空域的放開,這是歷史上首次以國務院的名義來下發關于空域放開的明確的指引性文件。而且政策專門提到了在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的無縫銜接。這個說到實在的點上了,因為現在所有的劃設出來的空域都是分散的,分散就導致任何的飛行只能是在自有的小區域內,飛行的意義就很低了,更多的可能就是在某些特定區域的農林防火或者是簡單的商務應用。而跨區域飛行成為可能以后,飛行的意義和飛行的種類樣式才會大幅度增加。文件還首次提出真高3000米以下,而之前所有的文件都提的是1000米以下,也是首次正式跟國際上通用航空低空定義的看齊。我相信國務院一定是和空管系統和軍方做了大量的溝通協調,確定了相應的方向才能大膽提出3000米以下,提出監視和報告空域的無縫銜接。
這次的文件可以理解為空域放開的第一步正式落地了。空域放開是一個過程,而非是某個時間點說明天空域就全部放開了,它應該是多個步驟結合起來的過程。以上是我能夠看到這次的文件對產業鏈有實質影響的地方。
Q4 空域開放的難點是在空軍管制還是說之前國務院沒有意愿去開放?
過去十年空域放開更多是考慮放開以后誰來監管的問題,由國務院來做大家之前詬病的是軍方其實是相對獨立的,那么國務院提的軍方是不是能夠非常好的落地和執行呢。我們認為這次國務院能夠明確的提出空域開放那么一定是經過跟軍方特別是空軍系統非常審慎和多次的交流。從我們之前多次調研和跟蹤情況來看,空軍方面對于空域開放做了多輪的討論,包括未來開放以后相關監測監控新的技術模式等一系列都做了大量的論證和應用體系的實驗。
中機院認為當前時間節點,既然國務院已經明確了3000米以下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的無縫銜接,那我相信在未來的這一段時間內軍方會全力配合國務院相關政策的執行,在空域劃設、空域監控、新技術的推廣以及未來的空域監控職責的劃分都會有更多明確的東西落地。
順帶再提一點,我之前跟銀行和空管系統相關領導溝通下來,總結了一下對方的一些認識。第一是這次的政策是國務院的發文,是從頂層設計的角度起了一個頭,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各部位各司局將會有很明確的任務去執行,包括出臺相應的具有可執行性的意見、準則、標準,落到各個地方。第二是對十三五相關規劃和立法的討論,未來法律的支持將成為確保通航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向。未來法律、管理、審批、扶持都會有非常詳細的政策逐步落地。從相關管理機構的意見來看,這次的政策是拉開了通航產業大發展的序幕。如果說過去5-10年是喊的多,那么十三五會是做的多,我們會看到大量政策的落地,投資的落地,和產業企業包括上市公司的崛起。
Q5 哪一個板塊市場空間比較大?
不同的發展階段市場空間是動態變化的。我們之前出過相應的報告,從美國來看,制造領域占整體份額的30-40%,而運營維護包括誘發的影響是占到剩下的60%左右。美國的基建是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基本結束了,而在近5年的時間內,中國的通用航空更多的還是以基建為主,同時在飛行器制造和運營服務上有大量的新的企業嘗試以及投資落地。現在很難拍腦袋說誰的份額到底是多大,我認為從通航產業發展的順序來講肯定是基建現行,先上演的是圈地運動,之后會配套相關的制造等運營服務。
Q6 國務院、航空總局及軍方等部門三方協調的低空管制的文件預計什么時候出臺?
近幾年出臺過關于空域劃分的參考意見和標準,目前來看細節并沒有特別大的修改,這次文件提到的3000米以下的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的無縫銜接。快預計年末,慢的話明年,在空管系統包括軍方相關文件會有落地機會,我們會繼續跟蹤國家相關政策動態。
Q7 國內通用航空產業市場規模?飛行器制造方面,國內哪一類飛行器會先發展起來,哪些公司發展會較快?
通航產業市場規模方面,我們持審慎的態度,萬億級市場需要通航發展到成熟階段,并有大量的飛行器保有量及衍生產業的發展。而短期內,我們估計會有100-160億的市場規模,包括基建和飛行器制造產業以及間接產生的市場影響。
在飛行器制造方面,技術的積累很重要,可以通過資金買賣來獲取,現在一個很好的例子,德奧通航通過海外并購,切入直升機的制造。目前民間企業在通用航空制造領域,除了無人機外,其他飛行器制造方面還很難有見效,未來我們更值得關注無人機,特別是專業級和消費級無人機,這塊的壁壘相對較低,而且國內已經出現了世界級龍頭大疆,無人機領域市場空間足夠廣大,很多優秀的企業能夠從中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