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農業保險服務體系是日前發布的“新國十條”的重要內容,如何使各項政策落地并進行有效匹配,真正形成政策合力,成為農業保險當下的重要課題。
在9月10日由中國保險學會與中國農科院聯合舉辦的“2014中國農業保險研討會”上,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保險業要重點研究如何把相關政策進行有效匹配,“真正起四兩撥千斤作用”。農業部財務司司長李健華則透露,農業部正爭取與保監會聯合下發關于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早在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便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從2004年開始,中央1號文件已連續11年對農業保險做出了戰略部署,2007年國家出臺中國農業保險政策,2012年出臺首部農業保險法規《農業保險條例》,今年8月,國務院則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下稱新“國十條”和《加快發展農業保險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三農”保險,健全農業保險服務體系。
產品供需不平衡
截至2013年,共有23家保險公司開辦了農業保險,保費達306.7億元,七年間平均增速超過66%,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農業保險大國。不過,我國農險尚處在起步發展階段,雖然農業保險覆蓋面廣,但保障水平低、保險產品層次單一、保險補貼覆蓋面不夠。
陳文輝指出,農業保險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正在逐步凸顯。服務能力相對較弱,產品創新不足,經營成本較高,風險管控難度大等問題,對農業保險持續健康發展構成了挑戰。
中國保險學會于同日發布的《中國農業保險市場需求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顯示,農業保險保障程度低,索賠程序復雜,目前農業保險主要是保證生產成本,65.94%的受訪農戶認為農業保險賠付不足以彌補損失的50%,僅有32.81%的受訪農戶對農業保險服務表示滿意,認為查勘、理賠服務有待提升。
調查顯示,農戶對低負擔、高保障的農業保險產品需求強烈,對每畝農作物愿意支付的保費集中在20元以內。而隨著農業產業化,農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對農業風險保障需求旺盛,租種土地的農戶面臨的農業風險增加,其對農業保險有迫切的需求和較高的農業保險支付意愿。受訪農戶中,主動購買農業保險的占比僅3.75%,能完全看懂保險條款的則僅占14.61%。
農科院農業信息化所農業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峭指出,農業保險的產品和種類少,保障水平低而單一,定價粗放,實行“一省一個費率”。此外,承保也比較粗放,無法確定投保的位置、面積和數量,存在嚴重多重投保和騙保的現象。
人保財險農險部總經理王俊認為,農業保險產品的針對性差、保障程度低,限制條件多,難以滿足管理農業風險的需求。而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在于,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費率厘定方法粗放,定量依據不足,難以形成科學合理的報價。他建議,以農險的一大險種種植險來說,可以通過區劃揭示種植業保險的區域風險差異,解決不同風險區域的費率分級問題,使風險和費率相匹配,從而進行科學定價。
陳文輝指出,保險公司要針對中國農業分散與散戶經營的特點,在控制成本的同時提升服務效能和質量,完善農業保險的基層服務體系,打通“最后一公里”。他還指出,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突飛猛進,保險業如何利用其在農業保險定價、服務模式以及交易形式等方面改進傳統的經營管理,如何保護和鼓勵創新,需要重點研究。
財政補貼政策需完善
《報告》顯示,區縣政府普遍對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有迫切需求,96.4%的受訪區縣政府認為農業保險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財政補貼壓力成為影響其宣傳和推廣農業保險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關鍵在于農業保險補貼配套政策。目前各級財政保費補貼占農險保費的80%,但財政補貼能力不足占比18.89%。農業部財務司司長李健華指出,占農業總產值10%左右的漁業,目前尚未納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的范圍。
《報告》稱,受訪農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希望財政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提高保額,他們愿意繳納需要多繳的保費。
中國保險學會會長姚慶海表示,如何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補貼配套政策非常關鍵,以進一步調動區縣政府參與農業保險的積極性。
陳文輝指出,保險業要研究如何進一步優化激勵機制設計,完善財政稅收支持政策,提高補貼效應和補貼績效,農業保險如何與農業補貼、農村救濟等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有機結合。
李健華透露,農業部正爭取與保監會聯合下發關于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據了解,農業部財務司擬增設農業補貼與金融處,以開展保險支農等重大問題的研究,支持政策協調落實等工作。
巨災保險制度待建立
除了農險財政補貼的支持,建立農險巨災風險制度,對于農業保險的發展尤為重要。“新國十條”提出,建立巨災保險制度,逐步形成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中再財險創新業務部經理李立松認為,農業保險巨災機制的建立非常迫切,對巨災風險的關注是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基礎。而農業巨災制度面臨的問題在于,目前缺乏國家層面的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的整體設計,未建立分層保障基礎上的逐級風險分散模式。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助理王國軍認為,農業巨災分散機制未來的框架將由中央政府主導,將財政支持納入其中。在他看來,放開前端的原保險,通過農業再保險撬動后端,把“原保險搞活,再保險做大,政府做強”,將是巨災分散機制框架的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