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發揮外地合作共建園區的支撐和帶動作用,推進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通過學習借鑒周邊地區合作共建園區運作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外地合作共建園區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
江蘇、浙江、安徽等地以產業和園區為重點,不斷深化與上海交流合作,三省一市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嘉興市全力推進浙江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建設的中心任務,制定實施“1233”行動計劃;南通市建設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總體方案獲得江蘇省政府批復,著力打造“三港三城三基地”;上海更加注重與周邊地區融合發展,將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寧波、嘉興、湖州、舟山等地區納入“1+8”上海都市圈。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浦東祝橋啟東產業園、張江平湖科技園等一批合作示范園區隨之涌現,并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形成了適合自身特點和發展要求的不同模式。
1、從合作主體看
隨著園區合作共建工作推進不斷深入,原有單純依靠行政推動的政府間合作已經不能適應發展要求,需要不斷解放思想,根據發展形勢變化和市場規律的要求,加強與國企、民企、外企以及行業協會等市場主體的合作,快速推進園區發展。建議推動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合作。上海外高橋集團和啟東市政府2008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與啟東濱海工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建設外高橋(啟東)產業園。在管理上,由上海外高橋集團派駐管理團隊,負責園區自主招商、廠房管理、企業服務等。推動政府與民營企業之間合作。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平湖園,開發建設以PPP模式、特許經營模式為主,引進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參與園區開發建設,與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組成項目公司,負責合作區域內的投資開發和招商運營,雙方政府僅對所引項目產出的新增增值稅、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按比例分成。
2、從利益分享看
利益共享是合作共建的基礎,只有選擇合適的利益分享方式,建立起利益共享機制,真正調動雙方的積極性,才能把合作共建推向深入。建議推廣代理招商模式。蘇滁現代產業園借鑒新加坡和國際先進城市規劃以及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園區合作方中新集團蘇滁分公司以中新集團品牌招引項目入戶園區,根據項目體量收取一定比例的招商代理費,并按比例對土地出讓金進行分成。推廣經營收入分紅模式。上海外高橋江蘇啟東產業園,按照“統一規劃、成片開發、分期建設”的模式,由啟東市以5.33km2土地入股,占比40%,上海外高橋集團資金入股60%,注冊資本3.2億元,雙方商定稅收等收益4:6分成。協議簽訂后設立聯席會議制度,每半年召開一次,有重大問題可臨時召開協商。入駐異地工業園的企業,總部不遷移,僅轉移生產基地,對所引項目產出的新增增值稅、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獲取一定比例分成。
3、從管理機制看
合作共建園區的管理運營呈現專業化的趨勢,專業的管理公司在園區建設和運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管委會或管理辦等部門的作用往往集中在社會管理和項目服務上,充分體現市場化發展導向。建議采用園區管委會主導管理。蘇滁現代產業園由當地政府成立蘇滁現代產業園管委會,按照“管理運營精細有效”的要求,全面負責行政審批、項目招引、產業培育、園區社會管理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事宜。采用合資股份公司直接管理。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按照“政府推進、企業運作、市場導向、集約發展”的原則,由漕河涇開發區總公司和海寧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下屬海昌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園區的開發、建設、經營和管理。采用“管委會+公司”多層次管理。蘇州宿遷工業園區,以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團隊為主,建立了聯合協調理事會和雙邊工作委員會、園區黨工委和管理委員會、園區開發有限公司等三個層次的管理機構。宿遷市委、市政府賦予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管委會在規劃建設、經濟管理、環境保護、招商、財政、外事等方面行使市相關部門的管理權限。
4、從合作形態看
園區合作共建的形式更趨開放多元化,不再要求項目落戶拘泥于原來協議約定的固定區域,將范圍擴大到行政區范圍內所有園區,從而便于不同類型項目落戶不同園區,提高合作共建的靈活性和成效性。建議推廣“共建共享”緊密型。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由上海市北高新公司和南通國有資產投資公司投資建設,規劃總面積5.24km2,其中上海市北高新公司占股90%,秉承成片開發、產城融合的理念,邀請日本日建進行高標準規劃設計,累計投入40億元用于道路、綠地、水系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已集聚企業近200家,涉及土地一級開發的,這種模式較為適用。推廣“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開放型。上海外高橋啟東產業園在具體合作模式上,打破園區原有的四至限制,將產業園1km2完全放開,不強求合作方項目落戶在固定區域,轉移企業按照實際需求,可選擇整個啟東高新區乃至啟東市落戶,年終通過報表統計核算共建合作成果。浦東祝橋啟東產業園不建圍墻,上海產業轉移企業不強求遷入固定區域,不到2年時間里,成功引進裝備制造、精密機械、船舶汽配、電子電器等減量企業項目30多個,實現園區產業快速集聚,打造資源互補、協調發展的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廣“總部經濟、異地生產”型。上海楊浦(海安)工業園,入駐園區的上海企業作為獨立投資主體,獨立承擔土地費用、基建成本,獨立進行建設、生產,形成楊浦“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產業布局,即企業的總部或研發、銷售部門留在楊浦,生產性活動外移到上海楊浦(海安)工業園。這種模式降低了企業用地成本、用工成本。(作者:高文超 劉連才 王海軍 朱春天 夏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