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財經大學主辦的2024年中上財宏觀論壇在滬舉行。與會專家圍繞“新質生產力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論壇主題提出真知灼見。《2024年中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在論壇上發布。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新質生產力在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浪潮中已成為時代新敘事。過去20年,我國在創新驅動戰略上取得輝煌成就,走出新質生產力新路徑,最為凸顯的就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上取得新突破。“新三樣”去年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速維持在兩位數,成為投資穩定的基石。這些突破和成就預示著新一輪技術進步在產業拓展中實現創新。與此同時,我國政府在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技術革命中,全面更新了傳統產業政策,展現了新內涵,形成政府與市場多維互補的耦合模式。他強調,新產業、新技術的變化一定會改變傳統實體經濟乃至金融體系運行的規律。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泉紅表示,要正確認識傳統產業在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地位與貢獻。傳統產業作為技術和生產工藝比較成熟、發展時間較長、勞動密集的產業,可以隨著科技進步和市場需求變化向高端轉變,經過改造升級后能煥發旺盛生命力,是我國經濟的壓艙石、現代化產業體系底座,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載體支撐和依托。
劉泉紅認為,著眼未來,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主要靠科技和制度雙輪驅動。科技創新方面,一是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供應鏈管理效率,促進業態融合,通過數字技術助推傳統產業孕育新模式。二是通過科技工藝攻關、充分釋放要素價值,促進傳統產業增強新質效,實現精準化、高效化、高價值化的發展,以要素升級促進傳統產業增強新質效。制度創新方面,一要推動組織變革,打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堵點,讓各類優質生產要素高效流動;二要暢通循環,完善開放機制體制、積極應對“脫鉤斷鏈”來加強外循環,拓寬我國傳統產業“走出去”的空間。同時,優化國內生產力布局,強化同類地區的產業協作與融通發展,增強產業內循環協同性和關聯度。
上海財經大學宏觀團隊發布了《2024年中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報告指出,當前,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主旋律,正確分析和看待當前經濟復蘇的態勢和薄弱點,對于推動經濟行穩致遠具有關鍵作用。供給側方面,服務業全面恢復增長,工業穩中有升、建筑業平穩運行,食品價格回落,全球供應鏈壓力暫行低位。需求側方面,消費溫和復蘇,制造業投資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基建投資平穩增長,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加快;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宏觀經濟政策方面,貨幣政策總體保持可持續的穩健狀態;財政政策繼續發力。報告建議,在宏觀經濟發展邁向新均衡的關鍵時期,要著力打好宏觀經濟政策組合拳,推動我國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鞏固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