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發展。”農業作為傳統產業、基礎產業,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要條件,可以為農業強國建設注入強勁新動能。
科學把握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可見,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都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具體來說,農業新質生產力就是運用面向前沿領域、著眼未來的原創性、顛覆性、融合性技術對農業全產業鏈進行改造升級,使生產要素創新組合,從而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使農業向著數字化、工程化、綠色化、營養化方向發展的生產力,包括產前的生物農藥、智能農機裝備,產中的精準農業、綠色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產后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智慧物流等。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要條件。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從農業強國的發展歷程來看,科技創新是其農業由弱變強的關鍵核心變量,主要體現在通過重大科技進步推動生產力變革,引進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要素,從而大幅度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強國往往位居全球農業科技創新的前沿,是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向產業創新轉化的先鋒,是農業或其關聯產業新理念、新科技、新業態、新模式的密集發生地。農業強國涉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能級高,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市場驅動特征顯著,科技進步對農業產業鏈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供了有力支撐。只有依靠科技創新,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我國農業產業才能夠實現從量變向質變的飛躍。
我國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已具備一定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不斷提升,在相關技術領域打破國外壟斷,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專利。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還有較大空間。農業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然突出,產業創新能力有待提升。農業農村領域的科技創新中,我國有些技術處于國際領跑地位,但不少還處于并跑和跟跑階段。數字化配方技術自主化程度還不高,智慧農業仍需發力。科技對設施農業的支撐作用仍需進一步加強。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從制度、資本、人才三個方面構建創新創業生態。
完善科技創新應用制度體系。強化涉農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吸引企業在農業高校、農業科研機構內建立研發中心,加快構建企業直接參與技術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科技創新體系。延長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科研院所開展農業基礎研究項目的研究周期,鼓勵開展接續研究。發揮重大科研項目舉國體制優勢,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全國范圍內對同一類型項目進行統籌整合分工,減少重復研究。推進政務服務平臺、農業科研院所科技平臺、企業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實現多平臺共建,為構建農業協同創新機制奠定平臺基礎。
積極拓寬農業科技創新資金來源渠道。將農業領域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納入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優先支持范圍。拓寬農業科技基礎研究經費來源,提升基礎研究項目在國家級課題中的占比,提高非競爭性經費支持比例,強化穩定性經費支持力度,引導競爭性經費關注基礎研究與前沿方向。設立農業創新型企業支持引導基金,充分發揮創業投資力量對農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轉化等創新活動的支持,促進農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
加大高水平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完善涵蓋研發人員、農技推廣人員、農業從業人員的一整套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和知識培訓體系。加快更新農業科技人才的知識體系,拓寬其知識結構,增強其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原創精神、具備交叉學科素養、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質農業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