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 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更好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本報記者采訪了幾位相關領域專家。
記者: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傳統生產力相比,它有哪些優勢?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 魏際剛:生產力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它的要素包括勞動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新質生產力不是傳統生產力的局部優化與簡單迭代,而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其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體現在創新, 包括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這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其中,科技創新是核心,通過不斷進行的科技創新,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制度創新是關鍵,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體制變革,真正激發創新活力和創業熱情;文化創新是支撐,包括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信息革命基礎上孕育興起,有著以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工具體系為代表的生產力系統,是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質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告別傳統技術體系、擺脫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
張力: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基礎新。傳統生產力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以機械化、電氣化為特征。新質生產力則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和產業革命為基礎,是新形態、新類型、新結構、新技術、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率、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現代化生產力。二是要素新。新質生產力的三要素,即勞動力、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都有了新內容和新變化。在勞動力方面,集中體現在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和新一代技術產業工人群體的參與;在勞動工具方面,生產的全流程正在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定制化等方向發展;在勞動對象方面,品種、范圍、類別等方面都有極大豐富,并向更高(外層空間)、更深(深海)、更遠(極地)、虛擬(網絡與數字空間)方向拓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楊開忠:新質生產力是相對傳統生產力發生質變的新生產力。從國家競爭優勢發展階段來看,傳統生產力是要素驅動和規模驅動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驅動的生產力。從人類技術-經濟范式來看,兩種生產力均由技術革命驅動,傳統生產力是舊技術-經濟范式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綠色化數智化相促相融的生產力,即綠智綜合技術-經濟范式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不同體現在: 一是新勞動者,即勞動者的高度自然性、社會性、知識性;二是新勞動對象, 即以可無限循環利用的信息資源——數據為關鍵勞動對象;三是新勞動工具, 即人工智能;四是以智能網絡通信技術、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交通技術的動態結合為支撐;五是數字化、綠色化、低碳化融合,集綠色智慧于一身,是具有內在可持續性的生產力。這些內在新性質決定了新質生產力具有高創新性、高虛擬性、高流動性、強滲透性、高協同性、高價值性等特征。
記者: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背景下,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基于怎樣的現實需求? 目前總體情況如何?有哪些亟待突破的瓶頸?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黃群慧: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制高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但要將系統綜合優勢加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能量優勢, 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首先,強化新型要素供給,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壯大新質生產力中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勞動者規模,探索建立健全數據、信息等新型勞動對象相關的標準體系、政策舉措、法律法規等,加大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通用性、基礎性、前沿性技術研發攻堅力度,加大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
其次,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增強新質生產力載體支撐。強化高水平自主技術要素供給,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以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 積極推進綠色技術創新發展,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
再次,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新質生產力功能取向。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的有效性、便捷性、及時性, 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和以綠色制造為主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化與其他國家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的交流合作,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調節城鄉、區域和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水平。
最后,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塑造適配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建立健全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所有制結構與產權結構,完善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現代化治理體系,制定和完善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 魏際剛: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主要基于以下現實需求:一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所在。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巨大機遇,依靠自主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開辟新賽道、打造新優勢。二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擁有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通過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這些產業, 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三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對更高層次、更加多元的生態產品、文化產品等需求更為強烈, 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
在新質生產力領域,我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包括在市場規模、產業體系、創新生態等方面的優勢,5G、量子通信、光伏、新能源汽車等部分科技領域已經
具備了國際領先優勢。整體來看,我國正處于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與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交匯期,在國際競爭加劇的環境下,亟需突破芯片、基礎軟件、關鍵材料等被“卡脖子”的核心技術,以及解決由于產業轉型帶來的產能過剩及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如何認識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張力:在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進程中,科技創新是帶動生產、創造、制造等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新質生產力是科技與產業革命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從目前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將以量子技術為制高點,人工智能、生物科學、地球空間科學等多點開花、集群突破。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創造、治理、人類自身、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均發生重大變革。在科技革命的沖擊下,國際社會權力重構、格局重組,治理面臨重大挑戰。科學技術創新越來越展現出其“第一生產力”應有的決定性意義,這是新質生產力帶來的必然結果。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包括了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工業、農業、服務業、國防等其他方面的現代化都必須以科學技術現代化為基礎,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之所在。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黃群慧: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快速迭代升級與突破,科技在生產力構成要素中的主導作用將愈發突出。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生產力,科學技術是其核心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為第一項任務,其中要求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結構是要素的載體,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要素的產業載體。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具有技術外溢性強、產業關聯性廣、引擎作用強勁等特質,是科技創新活動最活躍、科技創新成果最豐富、科技創新應用最集中、科技創新溢出效應最強的產業。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促進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有序發展,持續提升我國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以支撐我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記者: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更好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楊開忠:以可再生能源革命和智能革命為標志,人類社會正在經歷從舊質態生產力走向新質態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在這一變革中,我國總體上已處在世界領先行列,但要率先達到成熟的新質生產力任重道遠。
進一步發展新質生產力,一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新一輪科技革命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力,要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創新驅動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改革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優化不同層級的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和區域布局,更高水平解放和整合科技資源。二要進一步發展支持新質生產力的金融。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處理好生產、金融兩類不同性質資本的關系,統籌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和數字金融的大文章,發展支持新質生產力的金融產品、服務和模式, 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有序流向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數智轉型。三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指向深入推動社會領域的體制改革。適應新質生產力對人才發展的客觀要求,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中心,更高水準地推進科教文衛改革,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設一批世界級人才發展平臺和高地,營造高品質的創新生活一體化人才生態。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 魏際剛:第一,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作為支撐。必須重視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推動科技創新。同時,要加強國際合作,處理好開放式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關系,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要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提升產業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內外形勢下,要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之成為創新要素集成、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
第三,要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快建設高標準技術交易市場,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構建開放創新生態,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尊重市場,彰顯法治,推動更高水平改革開放,持續煥發民營經濟等各類創新主體活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用好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攻克難關,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