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由此,即將到來的“十三五”被認為將會成為中國文化產業提質升級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文化產業的區域化發展,以及區域間和區域內部的聯動將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展引擎。同時,“帶狀發展”也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文化產業區域化發展的一個主要特征。這里所謂的“帶狀發展”就是指在大數據時代,文化產業空間布局突破傳統區域環狀分布而代之以線性帶狀分布相關聯,將文化產業的諸多要素進行有機的市場化配置與整合,從而突破行政區劃的阻隔和產業門類的分割,最終實現國際化生產、交換與消費的整體共贏的文化產業發展大格局。
“帶狀發展”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還處于提出和論證的階段。從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已有的空間布局來看,有潛力的文化帶主要有“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發展空間、長江經濟文化產業帶、環渤海灣經濟文化產業帶、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這些文化帶依托的地方經濟和文化資源各有區別,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其發展路徑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當下,提出、論證、研究并認清各個文化產業經濟帶的特點,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對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文化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作者、文化產業學者范建華在文中提出的文化帶概念,有可能成為我國文化產業學術研究的一個新的理論空間和研究路徑。刊發此文,意在引起專家學者和讀者的關注。文章有刪改。
從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可以將“十五”“十一五”定位為中國文化產業的起步階段;“十二五”是中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且以培育產業體系、形成產業規模、打造產業園區、整合產業資源、聚合產業資本為重點的發展時期;而“十三五”則是中國文化產業進入大數據時代,新興產業門類和新業態對文化產業進行大解構、大變革、大融合、大轉型、大升級的歷史機遇期。筆者認為,文化產業在“十三五”期間應該重點關注其帶狀發展的空間布局。所謂帶狀發展空間就是指在大數據時代,文化產業空間布局突破傳統區域環狀分布而代之以線性帶狀分布相關聯,將文化產業的諸多要素進行有機的市場化配置與整合,從而突破行政區劃的阻隔和產業門類的分割,最終實現國際化生產、交換與消費的整體共贏的文化產業發展大格局。
“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發展空間
從國際背景來看,“一帶一路”是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大趨勢相適應的,是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強化與周邊國家經濟合作的客觀要求。從國內背景來看,“一帶一路”的建設,是中國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一項重大戰略。
“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發展空間的提出既是一種戰略布局,更是一種實踐推動。從外延角度看,“一帶一路”的發展空間是一個立體化的全方位發展的產業格局,文化產業可以在此戰略格局下實現新的突破,并積極實現與其他產業的融合。
古老的絲綢之路給我們留下了沿線豐富的文化資源,通過發展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可以加快我國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甚至在有的區域把文化產業培育成為本區域經濟支柱性產業,通過文化產業擴大就業、促進消費,從而加速經濟的發展。
漢唐時期我國與西方聯系的主要國際通道就是以南、北陸上絲綢之路為主體溝通國際聯系的。而宋元以后我國向地中海區域的聯系主要是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從中國的泉州、福州、廣州,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再經紅海抵達東非,進入地中海到達北非和歐洲,成為我國的主要國際交流聯系的大通道。
“海上絲綢之路”是新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從3個輻射起點連通其他地區:摩洛哥海岸向南北美洲輻射;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連接西亞、南亞、非洲東部;以臺灣為核心的我國東南沿海向東北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輻射,東南沿海沒有陸路連通的國家都可以參與。
“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在發展空間上具有獨特的優勢,這種優勢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性。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必須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強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將我國優秀文化及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的理念傳播出去,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增進交流、理解、溝通、尊重,增強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認同。其次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多元性。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和政治社會背景,使得該文化帶具有豐富多彩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特色,多元性在帶來更大變數的同時,也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再次就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聯性。該文化帶不僅具有自身文化的特色,也具有文化帶之間的紐帶性質。它東連環渤海文化產業圈,向南連接藏羌彝文化走廊和泛亞國際大通道文化產業帶,這為該文化產業帶的繁榮帶來得天獨厚的條件。
當然,“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內部省級行政區劃的“各自為戰”和外部跨國文化交流的現實障礙,尤其是對外的風險系數較高--在這一帶狀上的文化企業雖然面臨著國家層面的利好政策,但企業維系自身長效發展的壓力也比較明顯和直接。“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國家戰略,國際認同和參與極為重要。在承載不同訴求的國家利益面前,能否牢牢把控住“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權,是一大難題,但同時更是重大歷史性機遇,只要抓住這個機遇不放手、一步一個腳印地播種耕耘,收獲必然是長久和可持續的。
長江經濟文化產業帶
長江經濟帶文化資源豐富,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53個,占全國總數的43%,這一區域的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書院文化、民俗文化、商業文化、紅色文化異彩紛呈。長江上游以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為代表:巴蜀文化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與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滲透,影響古滇文化、夜郎文化和后來的南詔大理文化,輻射東南亞;古夜郎疆域達到曲靖以東、四川自貢和瀘州、廣西中西部、湖南芷江等地,夜郎文化最大特點是多元化;古滇文化以滇池為中心,勞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當地部族文化、中原漢文化以及楚文化,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點和鮮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長江中游則以荊楚文化、湖湘文化、贛鄱文化為代表:荊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其內涵包括炎帝神農文化、楚國歷史文化、秦漢三國文化、長江三峽文化、現代革命文化等;湖湘文化源于楚文化,南北朝及唐宋以來,由于歷史的變遷發展,使湖湘士民在人口、習俗、風尚、思想觀念上均發生了重要變化,組合、建構出一種新的區域文化形態;贛鄱文化在上古時代脫胎于百越文化、吳楚文化,發展出以江右人民的生產實踐為基礎、以贛鄱農業文明為核心,歷經數千年發展起來的一種特色文化。長江下游不同歷史時期則以吳越文化、徽派文化、海派文化為代表:吳越文化是分布在以太湖流域為中心,大致包括今日的蘇南、江西東北的上饒地區,以及皖南和浙江省、上海市的地域文化,吳越文化可分為“吳文化”和“越文化”.徽派文化主要是指宋元明清以來,根植于徽州本土,并經由徽州商幫和徽州士人向外傳播和輻射,進而影響其他地域文化進程的一種區域性歷史文化。海派文化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融匯吳越文化等精華,吸納消化西方文化因素,以吸納百川、善于揚棄、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為自身特色。
這些豐富多彩、兼具傳統和現代的文化是長江文化產業帶建設的優勢所在。此外,該文化產業帶還具有優越的經濟基礎,交通基礎設施非常發達,尤其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的文化旅游業已有一定的基礎,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也已納入國家戰略規劃。該產業帶連接著中國發達的沿海地區和發展后勁十足的中西部地區,其迅速發展的經濟基礎為該文化產業帶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該文化產業帶也是中國文化、教育、科技水平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產業帶之內的上海、南京、武漢、重慶與成都等中心城市,是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之地,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足夠充分的智力基礎。
該產業帶的建設應當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該文化帶的發展要堅持發展先進的、與國際接軌的文化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而不應當僅限于國內,更不能滿足于現狀;其次,應給予傳統文化必要的重視。雖然該地區文化發達,與國際文化易融合,但文化之根還在于中華,無根的文化是不能長久的,參與國際競爭需要以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自然進化”為依托。最后,該地區文化的發達性也極容易使得文化消費脫離本土需求。文化產業離不開大眾消費,因此,文化產業應當基于志趣健康的大眾文化,如脫離大眾文化口味和合理需求,則將不能建構經得起考驗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
環渤海灣經濟文化產業帶
環渤海灣地區是中國當下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發達的經濟區之一。該區域涵蓋京津冀都市圈、山東半島城市群、京冀環首都經濟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天津濱海新區、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區、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經濟集聚中心,擁有密集的城市群、完善的產業群和現代交通體系,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文化產業要素齊全,發展文化旅游互補性強,文化旅游合作的優勢明顯。
該文化產業帶范圍內的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首先,該文化產業帶屬于當下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經濟優勢是文化產業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其次,該文化產業帶擁有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網絡,這在交通上、人員流動和文化認同感上,都是其他地區所無法比肩的。再次,該文化產業帶具有發達的文化、科技、教育基礎,并且中國的政治中心也位于該區域,因此還具有豐富的政治文化資源可供開發。第四,該區域內文化產業的建設還具有傳統文化基礎。齊魯文化與燕趙文化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也是特色分明的文化傳統,這些傳統都是可供利用的資源。最后,該區域也是中國對外文化、政治交流的核心地區之一,對外交流基礎極好,是重要的文化出口基地,外向型優勢突出。
該文化產業帶建設發展應注意以下問題:首先,作為政治中心所在地,文化的政治立場顯得非常引人注目,因此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導向性。這就要求在追求文化產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可忽視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其次,文化的發達同時可能帶來文化的同質性。現代性總是以形式上的統一性為代價,因此以文化資源為基礎的文化產業,也極其容易在文化現代性的背景下走向同質性,而使得文化產業的根基不牢靠。最后,要協調好該區域傳統文化的傳統性與現代性的關系,既不能以消費為導向而犧牲傳統文化,也不能為了文化傳統而犧牲文化產業的消費效應。
藏羌彝文化走廊
1980年費孝通提出“藏彝走廊”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本身就暗示著一種特殊的民族文化帶的存在,此后,國內一批重要學者如李紹明等進一步提出了青藏高原東南角沿岷江、雅礱江、安寧河谷至金沙江流域存在著一條自古就有的民族文化走廊--藏羌彝文化走廊。藏羌彝文化走廊以氐羌系統的多個民族生活地區為地理空間,以獨特的民族文化及其融合為精神基礎,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文化長廊。在國際國內經濟文化相互融合發展的新常態下,從國家戰略層面,加強該區域的建設開發力度,形成以“走廊”為核心的帶狀發展布局,應成為“十三五”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大建設項目。該走廊的建設要突出藏羌彝民族文化的特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載體,從而形成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或服務。
從文化產業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發展需要以三個方面為重點。首先,要重點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濃郁的民族文化風情資源將是該文化產業帶的根本生命力所在,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差異性的富有特別吸引力和市場價值的文化產品,形成具有藏羌彝特色的旅游景區(景點),升級改造本區域內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將是該文化產業帶上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式。其次,要發掘和開發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尤其是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手工技藝(技能)予以重點傳習和向外展示,形成一批既保留濃厚民族文化特色與風格,又適應現代審美標準與情趣的文化藝術產品進入文化消費市場,形成完善的文化產業鏈,以促進民族文化特色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大格局。對于藏羌彝文化走廊而言,民族手工藝產業的發展不僅是一種經濟層面的支撐手段,更是民族傳統文化保留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要結合與利用民族特色的旅游開發,強化旅游產品開發的民族特色,加強民族手工藝產品的發掘與開發。要加強品牌意識,強調獨特性基礎上的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工藝美術產業的規模化生產,利用現代企業研發、制作與銷售上的優勢,促進個體民族民間手工藝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和市場化營銷。再次,就是促進民族特色文化的創意生產及市場鏈接。從藏羌彝文化產業帶發展的實際情況看,當前存在著兩個基本的制約因素:一是創意不足,二是規模發展不夠。因而該文化走廊在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同時,一定要促進民族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的結合,大力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創意設計、動漫游戲、網絡音樂、演藝、廣告,以及其他增值服務業,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升級跨越,同時,以走廊帶狀分布的市場空間為載體,以交換平臺建設為紐帶,以市場需求為原則,創新經營模式,以消定產,增強多種方式的合作與協同創新,變分散化為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實現特色文化產品和特色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黃河中原地區文化帶
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從地域上來說,黃河文明的范圍很廣,囊括了中原文化、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秦隴文化、河套文化、黃河三角洲文化等不同的區域文化,而其中的中原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主要以今天的河南省為主向四面八方延伸,這里人口密集,僅河南省的人口就突破了一億人。這一文化帶具有極為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遺產根基,毫不夸張地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要看的就是黃河中原地區文化帶的復興。
古老文明同現代產業相結合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一大趨勢,黃河中原地區只有打造“兼容并蓄”的文化產業集群才能實現新的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樣需要“逐鹿中原”--離開中原文化產業的崛起,中國文化產業將缺失重要的發展原動力。眾所周知,古代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就是洛陽,而洛陽又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區域。“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實現黃河中原文化帶的振興,尤其是推動河洛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
珠江經濟文化產業帶
珠江是華南地區唯一橫貫東西的重要河流,干流總長度2197公里,是東、西、北三江及下游三角洲諸河的總稱。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的建設發展,珠江水系已初步形成了以西江航運干線、珠江三角洲、右江等3500多公里國家高等級航道網和南寧、貴港、梧州、肇慶、佛山5個主要港口,以及北江、東江等區域重要航道和港口組成的航運體系,全流域航運量占全國內河航運量的20%左右。珠江經濟帶內包括了珠三角、北部灣經濟區、黔中經濟區和滇中經濟區四大經濟區,以及廣州南沙新區、珠海橫琴新區、深圳前海、貴州貴安新區、云南滇中產業新區等多個國家級發展平臺。
建設珠江經濟文化產業帶對構筑我國西南華南地區東西走向的經濟文化帶框架具有重要的意義。珠江經濟文化帶把經濟發達的港澳珠三角和欠發達的滇、桂、黔連接起來,促進它們之間的協調發展,將更有利于中國與東盟及南亞的合作,以及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
建設珠江經濟文化產業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快珠江經濟文化帶立體交通網絡的構建。基礎設施是珠江經濟文化帶建設的關鍵,要下大力氣改善區域內尤其是中上游地區的基礎設施滯后的狀況;二是建設文化產業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創意產業、媒體產業、民族藝術產業、城市景觀產業、海洋文化產業、休閑產業等,應充分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產業,防止重復建設與同質化建設。要著力消除珠江經濟文化帶上的地區間封鎖和貿易壁壘,實現文化資源與要素共享,建立統一開放的文化市場體系。同時抓住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機遇,形成“沿海、沿江、沿邊”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構建經粵港澳、滇黔桂連接亞太市場和東南亞、南亞市場進而面向世界的開放型經濟文化帶,最終形成競爭、有序、統一、開放的區域性大市場。珠江經濟文化產業帶的建設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在國家全方位向西開放戰略中,可以有機地將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狀結構,使“一帶一路”戰略不僅能以帶狀向西推進更能形成堅實的網狀結構作強力支撐。
京杭大運河文化帶
京杭大運河河道綿延,經過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個省,流經中國最發達的東部地區,并將沿河的各個城市聚落都串連在一起,形成了南北交融的經濟帶、政治帶、交通帶和文化帶,京杭大運河沿線至今仍保存著璀璨奪目的文化遺產。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以北京、杭州為起始的京杭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堪稱最具影響力的水道,并形成了一條特殊的運河文化,可稱之為“京杭大運河文化帶”.
開發利用京杭大運河文化資源,打造京杭大運河文化產業帶,不是簡單的園林、水務等的規劃,而是圍繞“京杭大運河文化”形成一個水系特色明顯的文化產業帶,這是一個綜合性和系統性的工程。京杭大運河文化產業帶的建設不能安于現狀,必須敢于跳出運河文化看運河,將大運河的文化內核融合到其他產業形態中去,推動京杭大運河文化產業帶的融合式、跨越式和超常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京杭大運河文化產業帶的建設迫切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而頂層設計的“落地”則必須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此外,京杭大運河沿線的各個城市也需要深化合作,有機分工,互通有無,根據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地的發展好本地的文化產業。政企合力、城市齊心,才能真正推進京杭大運河文化產業帶的建設。
通過對以上文化產業帶的分析,我們可知“十三五”期間,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將會突破以往的區域發展空間布局,形成全新的發展范式。而且由于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文化產業的生產、交換、消費都更加國際化和市場化,要有效將帶狀發展空間布局與產業發展國際化有機結合起來,需要我們充分把握大數據帶來的變化,以適應新業態對我們的消費需求、消費習慣、消費方式帶來的沖擊,更有效地把握機遇、掌握國內國際兩大市場,以獲取最大化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