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煤化工,很多人的印象都是濃烈的煙霧和翻涌的污水、刺鼻的空氣和臟亂的廠房。5月6日,走在鄂爾多斯準格爾旗大路工業園區,調研組委員們難以想象這里曾經黃沙漫天、荒無人煙。
沒錯,正是一家家煤化工企業的落戶,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綠樹婆娑、綠草如茵的勃勃生機。
做好“原字號”產業文章
鄂爾多斯歷史上曾是貧窮落后地區。如今,依托資源優勢,當地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地區生產總值近年來均保持高速增長。
“高速增長背后,資源起了很大推動作用。”鄂爾多斯市長廉素直言。
煤炭資源是鄂爾多斯經濟發展的“命脈”。在大力發展煤炭產業的基礎上,當地進一步推動資源型產業延伸升級,初步構筑了煤電、煤制油、煤制氣、煤化工和煤電鋁等五大產業鏈條。不過,煤電、煤制油等項目未來的難題———如何實現減少對水資源消耗和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正是調研組關注的焦點。
“我們公司2012年投資約1500萬元,建成了濃鹽水回用項目,全年減少濃鹽水排放量約190萬立方米。去年初,我們又完成脫鹽水和污水系統的改造,成功實現了污水零排放。”久泰集團內蒙古公司現場負責人的一席話,讓調研組深感欣慰。
廉素坦言:“在多年的資源開發與利用中,盡管我們通過發展生態經濟、工業廢物利用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但全區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仍異常艱巨,希望國家在這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應當抓住國家治理大氣污染的重大機遇,推進資源清潔開發生產,守住這片碧水藍天。”全國政協委員王偉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非資源型產業仍需發力
一路走訪調研,委員們明顯感受到,鄂爾多斯近年來發展令人矚目,但經濟結構中資源型產業偏重、抗風險能力較差、市場化程度不強等問題日漸凸顯。大家一致認為,民族地區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發展不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在做好資源這篇文章的同時應當盡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改變資源依賴現狀。
調研組了解到,鄂爾多斯通過結構調整,“一煤獨大”情況已經有所轉變,煤炭產業占比從以前的90%以上降至現在的60%以下。但鄂爾多斯非資源型產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要想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大發展,必然要走承接產業轉移與引進的路子。調研組認為,如果能夠為引進的企業營造良好的成長與發展環境,往往能吸引大批企業跟進,形成集群效應。
非資源型產業不少項目不僅需要高新技術支持,更需要高技術人才的支撐,這恰恰是鄂爾多斯目前最為短缺的。“大多數非資源型產業項目投資周期較長,這對于處于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階段的鄂爾多斯而言,無疑是最大的挑戰。”廉素說。調研組發現,當地正在培育扶持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羊絨、陶瓷等產業剛剛起步,尤其是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一直是全市經濟發展的“軟肋”。
全國政協委員梁驤建議:“可以嘗試營造寬松的創業氛圍,引進一批能夠攻克核心技術難題的高端人才,通過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的戰略協作,培養一批高新技術人才。”
資源型城市向非資源型產業與新興產業領域發展,必然會經歷前所未有的陣痛。在調研組看來,當地需要進一步更新觀念,大膽探索,盡管困難重重,但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已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