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聚焦“三農”工作,推進鄉村振興,圍繞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守好基本盤、筑牢壓艙石。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鶴壁市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抓重點、強調度、謀實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市,2023年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位居全省第三,創建國家級試點示范8項,“三農”工作實現了新突破。
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面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去年夏天,浚縣偉一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位起拿出1000畝地進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復合種植可以擴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間,同一地塊實現“玉米基本不減產,增收一季大豆”,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農業產業的頭等大事。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黃舒軍表示:“下一步,我們要搶抓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標準提高的機遇,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爭取2025年全市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確保每年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256萬畝以上,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打下堅實基礎。”
黃舒軍表示,今年,市農業農村局將深入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推廣“三夏”生產工作法和玉米單產提升“五個一”技術模式,強化技術指導服務,依托農業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打造智慧農業平臺,推動農業提單產、降成本、減災損,確保糧食產量在120萬噸以上。
堅持“優而強”的發展路徑,推動單產再創新高
2023年10月,由玉米栽培學專家組成的測產驗收專家組走進淇濱區鉅橋鎮劉寨村田間,對采用密植精準調控技術種植的市農科院玉米新品種“浚單168”示范方項目進行測產驗收,3個樣點的平均畝產量為1033.12公斤,這標志著鶴壁玉米單產正式進入“噸時代”。
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優而強”的發展路徑,推動神農種業實驗室更多成果落地轉化,加快豫農黑豬育繁推配套等項目建設。
多年來,鶴壁市在農業發展上始終堅持走科技創新驅動之路,加大科技投入和研發力度。“去年,我院2個玉米新品種‘浚單168’‘浚單565’分別通過國家和省審定,2個玉米品種被省農業農村廳選入河南省農業主導的11個玉米品種,3個農作物新品種實現成果轉化,玉米科研實力全省領先。”市農科院黨組書記李春林說。
李春林表示,2024年,市農科院將重點圍繞玉米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與創新利用、現代生物育種前沿技術應用研發、突破性標志品種培育等方面集中力量開展技術攻關,提升新品種選育效率,選育出一批具有潛力的組合、品系,推動單產再創新高。
“我們將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持續加大良種攻關力度,不斷完善豫農黑豬配套系中間實驗,培育優質地方種豬。”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總畜牧師楊潔表示,2024年,在畜牧業方面,將進一步穩生豬、增牛羊、強禽業、興奶業,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全面提升畜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能力。
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全力優化農業全產業鏈
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部山區的西頂村依山而建,建筑古色古香、端莊典雅,特色民宿更是聲名遠揚,每到周末和節假日,游客爆滿,濮陽、安陽、商丘、菏澤等多地客人慕名而來。西頂村將發展旅游業、農業和“三農”工作、鄉村振興結合起來,以產業帶動鄉村振興,讓群眾吃上“產業飯”,走上致富路。
近年來,鶴壁市聚焦農業優勢特色資源,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全鏈條升級,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構建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
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海新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圍繞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夯實鄉村產業發展基礎,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提質升級,全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尤其是脫貧群眾更多分享產業增值的收益。”
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副主任趙睿表示,要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因村制宜精準務實培育壯大鄉村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積極利用電商互聯網資源實現農產品出村進城,帶動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升農民生活品質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鶴壁市“三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廣大群眾根本福祉。
“我們村的村民積極將自家荒廢的空地重新整理,按照村集體規劃改建成了小果園,打造成鄉村一景。”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淇水灣街道姬莊村的村干部向記者介紹,村里如今干凈整潔,道路兩旁樹木排列整齊,房屋錯落有致,墻面上的一幅幅彩繪栩栩如生,富有鄉村氣息,整個村莊顯得絢麗多姿……
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和美鄉村計劃‘1060’工程為引領,在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上,從全市首批選取60個村莊,組成10個和美鄉村組團,堅持‘一村一方案、一組團一規劃’,建立推進機制、統籌項目資金,利用2年至3年時間,把60個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以點帶面引領全市鄉村建設水平整體提升。”市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黃浩霖說。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要結合各村實際,找準自己的特色,注重實現鄉村和城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從鄉村人口流動變化、鄉村產業多元發展、鄉風文化傳承挖掘、鄉村治理系統有效等方面著手,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建設,提升農民生活品質。”趙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