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問題
(一)產業整體規劃缺乏,發展同質化
1. 缺乏統籌性整體規劃。目前,瀘水市尚無鄉村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區域性產業分工、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謀劃較少,對文化旅游型、產業發展型等多元特征沒有相互統籌融合。各村獨立申報產業項目,忽視全市產業總體性布局。
2. “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不夠鮮明。
部分鄉村產業規劃,沒有針對本村產業基礎、發展條件、人文資源等因素進行綜合整合,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定位不準確,沒有從鄉村錯位分工角度來具體謀劃彰顯本土特色的鄉村產業,在融合農耕文化、民俗風情、人文資源等要素方面較為欠缺。如瀘水市定位“一縣一業”為高黎貢山豬+柑橘、中藥材、咖啡,已認定的37個“一村一品”示范村品種五花八門,僅有10個村為“一縣一業”定位產業。
3. 同質化情況嚴重。
近年來,為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先后對核桃、草果、花椒、柑橘、咖啡等產業在政策和資金上都給予了較好支持,但產業在發展的同時,跟風、效仿現象嚴重,一些種植戶往往一哄而上,反而導致經濟效益欠佳。如2020年瀘水市出臺了《瀘水市加快核桃全產業鏈發展實施意見》《瀘水市鼓勵核桃全產業鏈投資獎補辦法》等扶持政策,導致全市核桃種植面積達到4萬hm2,產能快速增加,市場拓展滯后,且核桃企業普遍品牌弱、規模小、產業鏈短、產品單一,再加上受到大理、臨滄等核桃高產地區的沖擊,瀘水市的核桃價格開始暴跌,如今平均批發價僅0.5元/kg,全市發展核桃產業積極性大幅下滑。
(二)補助政策各自為政,扶持效果不強一是補助政策政出多門。當前瀘水市產業補助政策及資金涉及農業、林草、文旅、水利、交通等多個部門,對類似的產業項目補助政策不同部門都有,補助標準不統一且統籌難度較大,申請補助的項目內容容易出現重疊,對于一些大的項目建設,部分申請者會根據各部門的不同補助力度對項目建設內容進行人為分割,以追求補助力度的最大化,打“擦邊球”。二是補助政策信息知曉度不高。各部門雖然通過傳統與新媒體結合的方式推介補助信息,但往往企業受眾多,個體農戶知之甚少。三是補助政策存在“落地難”問題。一些村干部反映,政策補助存在一些人為空間,手續較為繁鎖,需要申請者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否則難以享受到補助。
(三)產業挖掘力度不足,三產融合度低
1. 鄉村產業規?;潭炔桓撸a業化格局尚未形成。
特色產業經營主體以小規模、分散式的農戶為主,存在“單打獨斗”現象;規模化生產意識比較薄弱,發展規模種植的企業不多,除核桃、草果、花椒外,大部分特色品種種植規模不大且產量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如茶葉種植,據農業部門數據顯示,種植規模基本停滯不前,產值也不高,2021年種植規模為664 hm2,可采摘面積達到502hm2,產量47 t(畝產6.24 kg,僅達到2019年全國平均水平75.69 kg的8.2%),產值517萬元(畝產值686.59元,僅達到2019年全國平均水平6 491.87元的10.58%)。
2. 產業精深加工環節薄弱,產品產業鏈過短。
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例,除少數幾家上規模的中藥材、火腿加工企業外,農產品加工業整體發展滯后,缺乏精深加工產業鏈條支撐;多數農產品還是出售原始產品或是簡單的初級加工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較低。如草果產業,種植面積達到1.38萬hm2,但目前仍以鮮果、干果等原產品或初加工產品為主,只有一小部分企業開始涉足保健品、日用品等領域。又如咖啡產業,種植面積達到533.33hm2,還沒有建成一條規?;庸どa線,反觀保山市隆陽區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保山小??Х却蛟斐蔀椤爸袊詈煤鹊目Х取币?,先后出臺了《隆陽區農業規?;l展實施方案》《隆陽區打造綠色食品牌實施方案》等扶持政策,重點扶持培育規模大、科技含量高、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引領農特產品加工業跨越發展,開發了“云潞”“比頓”“白虎山”“新寨”“十岸”“云黎”“金潞”“高晟莊園”等26個系列產品,被評為省級“一縣一業”咖啡特色縣,獲“中國咖啡之冠”等美譽。
3. 產業品牌建設落后,缺乏產業市場競爭力。
瀘水市鄉村的一些特色農產品普遍存在品牌建設不到位的問題,致使瀘水市一直缺乏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品牌。鄉村產業品牌大多較為散亂,品牌整合度不高,體系不夠健全;品牌建設投入也不足,產品品牌的設計、包裝檔次不高,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品牌運營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宣傳、推廣意識,存在低端化運營現象,導致產品整體市場競爭力較弱。
4. 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剛剛起步,沒有形成產業融合優勢。
近年來,部分鄉(鎮、街道)結合當地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打造了一些“農業莊園”,但文化挖掘力度不夠、內容雷同較多,定位不準確,簡單照搬,項目設置雜亂,缺乏創新和特色,一些人文意境濃郁、蘊涵著豐富鄉風民情的村落與鄉村產業融合不夠。
(四)本土人才缺乏,人才流失問題突出
一是本土產業人才匱乏。
從當地產業的從業人員看,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本土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偏少,能夠承接網絡經濟時代的旅游文化產業、新業態電商產業的復合型人才更少,許多年輕人畢業后留在城市打拼,導致農村新生代力量匱乏。二是本土產業人才斷層。從農村產業需要的技術人才看,缺少能夠長期扎根農村、從事農業技術研究推廣的“土專家”“田秀才”。部分鄉(鎮)農技推廣隊伍多年沒有新人補充,已經面臨“斷層”的困境,一些新晉農技人員,在崗位上還未有所成績就轉崗到其他崗位,使得農技人員隊伍總體上存在老化現象。此外,農村教育、衛生等人才也存在數量不足、文化不高、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
二、相關建議
(一)制定獨屬峽谷的鄉村產業規劃
1. 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村莊實際和片區特色的整體鄉村產業規劃。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對其鄉村產業規劃進行科學設計,并將調整后的產業規劃納入鄉(鎮)總體規劃統籌實施,加強各類規劃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規劃體系,用以具體指導各鄉(鎮)的產業項目建設發展。
2. 推進發展“一村一業”“一村一品”,培育特色主導產業。通過整體規劃設計,根據各鄉(鎮)的環境風貌,因地制宜,融合當地自然風情、人文歷史、產業特點,著力凸顯地方特色與文化內涵,并將這些資源在空間上進行集聚,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全力打造有“內涵”的鄉村與獨具特色的鄉村產業帶,吸引城市資源要素流入,承接城市消費外溢。如在特色農業方面,可利用瀘水市上江鎮、大練地街道獨特的地理優勢重點發展咖啡種植,上江鎮可利用香料園區將咖啡、香料苗木培育產業及深加工產業做大做強;大練地街道可側重發展咖啡生產及初加工產業等。在地方特色文化產業方面,瀘水市老窩鎮崇仁村可以結合村落特色,挖掘非遺文化,發展特色文旅產業;瀘水市稱桿鄉依托當地肉牛產業發展,打響“怒江小黃?!逼放?,融合“亞克畜牧莊園”的整體建設,發展肉牛養殖、餐飲住宿產業;瀘水市古登鄉可以依托當地香櫞產業發展,講好“香櫞故事”,融合“香櫞莊園”的整體建設,發展香櫞種植、加工、休閑旅游產業等。
3. 以當前瀘水市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契機,帶動提升示范帶周邊鄉(鎮、街道)的產業發展。示范帶周邊的產業振興,要在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過程中,依托政策扶持、把好當地產業命脈、找準發展切入點,對本村現有產業進一步排摸梳理并加以統籌整合,打造富有發展后勁的鄉村本土產業。
(二)用活扶持政策,推動各類要素下鄉
一是建立健全相關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政府要牽頭梳理涉及多個部門的產業補助政策,統一補助標準,拓寬產業補助政策信息的覆蓋面,做好鄉(鎮、街道)與村級、農戶的銜接,對于已出臺的補助政策要及時跟進確保落地。二是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形成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性文件,擴大財政以獎代補和貸款貼息投入規模,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切實緩解“三農”領域的融資難題;完善農業保險政策,適應農業結構調整需要,根據各地特色產業發展現狀,重點開發符合適度規模經營需求的多層次、高保障農業保險產品與服務。三是妥善引導工商資本下鄉。以瀘水市怒江綠色香料產業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10大特色農業莊園、咖啡產業集群為載體,引導支持工商資本、社會力量深度參與鄉村發展。
(三)優化鄉村產業,實現產業深度融合
1. 做大產業規模完善產業鏈條,做特“綠色食品牌”。要跳出傳統農業框架,按照高質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要求,堅持質量第一、綠色導向,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以形成規?;a業格局與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為著力點,切實提升瀘水市農產品質量;加大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優化現代化、智能化設施裝備補貼,加快引導培育瀘水市特色農業產業,推動更多種植大戶、農業企業主動參與綠色果蔬等高效作物生產。
2. 加大品牌農業培育力度,增強科技興農支持力度。加強公共品牌的培養力度,對銷售額超過一定數額的區域公用品牌、產品品牌給予資金扶持;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作用,設立龍頭企業培育基金;支持企業、村級農業合作社等的合并重組、技術改造、對外合作,扶持重點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專項資金扶持、政府性基金投資推動一批農業中小企業做精做專;制定科技興農具體實施辦法,推動企業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聯系制度,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向企業流動,實現優勢互補,使得更多的科技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
3. 創新產業融合模式,做好“農業+旅游”大文章。制定10大特色農業莊園、咖啡產業集群發展具體方案,創新農產品銷售模式,加快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的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鏈拓寬,助力瀘水市鄉村產業振興。同時依托互聯網技術,引進網絡科技公司入駐瀘水市怒江綠色香料產業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瀘水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發展農村電商營銷模式,借助互聯網電商平臺與渠道優勢,將瀘水市特色農業產品推向全國各地。
(四)加強育才引才,推動農村人才振興
一是注重產業人才的培養。依托遠程教育站(點)、職業院校等教育平臺,立足瀘水市現有農村人才資源,開展系統性培訓;盡快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重點圍繞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領辦人及有創業計劃的大學畢業生、退伍返鄉軍人等分類開展訂單式線上、線下培訓。二是注重技術人才的培育。要積極鼓勵職業院校開設涉農專業,引導其擴大招生規模;借鑒并推廣先進地區開展的農業人才定向委培模式,加大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充實基層農技人員隊伍,合理設置其準入和退出機制,盡快制定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取得合理報酬的指導性文件,為基層農技人員能夠全身心投入農技推廣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注重服務人才的引進。結合瀘水市實際,研究出臺相關鼓勵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返鄉就業的財政支持辦法;可有針對性地引進與瀘水市“拳頭”宣傳產業發展相關并亟需的高素質人才,督促各鄉(鎮、街道)及時掌握并更新涉農人才信息,加強涉農人才隊伍建設;出臺相關政策,遴選本鄉本村的創業型大學生到村掛任副書記或副主任,進一步增強村級組織的戰斗力與發展活力,緩解大學生留不住的問題;抓住鄉村振興戰略契機,吸引“鄉賢”回歸,以能人志士的實體項目投資,帶動當地鄉村產業發展,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檔次。(作者:黃祥,宗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