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下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存在的現實困境:資源開發缺乏整體規劃、民族特色需要深度挖掘、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治理體系有待完善。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產業興旺,創新是核心;生態宜居,綠色是基礎;民族文化,開放是靈魂;治理有效,協調是保障;生活富裕,共享是關鍵。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困境
川西地區民族特色體育旅游資源富集,發展基礎良好,但民族特色體育旅游如何適應新時代的新變化,剖析其存在的發展困境是目前應予以關切的重點問題。
1.1、產業開發缺乏整體規劃
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由于特殊屬性要求民族特色體育項目與自然旅游景觀相結合,川西地區自然環境條件優越地區,盡管也開發了一些少數民族特色體育項目,但是產業配套設施仍很薄弱,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呈現粗放型發展方式。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環境的局限,沒有直達甘孜、阿壩的動車。雖然有黃龍機場、稻城亞丁機場、紅原機場、康定機場、格薩爾機場等5 個機場,但航線少、容易受到高原天氣影響,并不能全年通航。而且大部分區縣都還未開通高速公路。交通問題成為困擾川西地區少數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因;二是川西少數民族地區雖然自然資源豐富、民族特色濃郁,但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不健全,經濟基礎薄弱,導致民族村落人口缺失嚴重。青少年會被灌輸走出大山的理念,壯年會出去打工謀生,留守老人問題嚴重,而一些民族特色體育項目卻需要青年人來繼承與發展,給川西少數民族特色體育旅游傳承帶來了一定挑戰。例如,彝族的跳火繩難度較高,技術水平要求高,需要一些青壯年的參與,但村落里大多數只留下了中老年人,使得開展民族特色體育項目活力缺失;三是,由于產品開發缺乏整體規劃導致川西少數民族特色體育產品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如羌族主要集中在綿陽北川、阿壩地區,兩個地區所銷售的羌族產品品類相同,并沒有與民族特色傳統文化有效融合,與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相悖。

1.2、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缺位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步驟,同時也是貫穿高質量發展全過程的關鍵環節。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發展的基礎是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資源,而川西地區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急于求成卻忽略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的“生態宜居”不符合。川西海拔高、生態環境脆弱,以及游客到川西少數民族地區不注重環境保護,造成環境破壞。如 2022 年 8 月幾名游客在九寨溝旅游,擅自離開棧道下灘踩水拍照。九寨溝水是鈣華景觀,不易形成,一旦人為破壞,難以再恢復原始風貌。并且這種行為可能會造成相互模仿,形成破窗效應,導致自然景觀造成多點破壞;再如,涼山州彝族的火把節會吸引大批游客,但林木亂砍亂伐現象頻發,很多幼樹林木遭到破壞,嚴重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此外,基層部門對巴朗山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評估不到位,使得民族特色體育項目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相悖,出現諸如巴朗山被封山等問題。可見,遵循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避免盲目開發造成自然生態的破壞是目前川西地區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1.3、鄉風特色挖掘深度不足
民族體育旅游是以人的身體活動為媒介,給予游客觀賞或直接參與傳統體育項目并具有度假、休閑、康養、健身等多重功能,它是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民族古老的歷史、生產、生活環境、宗教祭祀的綜合產物。據調查,川西現存的大部分民族體育項目已作為旅游資源被開發利用。如:若爾蓋草原的賽馬節則體現了當地的生產勞動,羌族跳莎朗則反映了羌族的宗教、祭祀活動。部分民族體育活動已發展成為競技體育項目,四川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也是參與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的途徑之一。可見,依托民族文化的產品開發模式已經形成,但由于對其鄉村特色挖掘不深,致使游客對很多項目感知不強烈,旅游形象模糊混淆。事實上,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民族特色體育旅游建立在少數民族傳統習俗、宗教、生活習慣之上。隨著時間的流逝,部分民族特色體育文化傳承系統斷層,導致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發展失去根基,尤其是對傳統文化與陳規陋習的甄別判斷不準確,造成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產品內容挖掘不到位,民族文化載體游離破碎。此外,體育旅游項目大多數是以表演的形式為主,并且為了觀賞性迎合觀眾喜好,而丟失了“民族特色”,產品服務趨同,項目的低品質復刻使得游客的體驗感差,無法深刻體驗到民族體育的原始魅力,造成審美疲勞,影響旅游口碑。
1.4、治理體系有待完善
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的有效治理是基礎,基礎群眾自治對管理鄉村事務和帶領群眾發家致富具有積極意義。實際上,鄉村治理體系還存在著黨建引領不足、文化建設薄弱、人才缺乏以及基礎建設滯后的問題。川西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基層部門對“民族特色體育旅游”認知模糊,沒有正確認識到民族特色體育旅游能助力鄉村振興,加之政策實施過程中責權不清晰,出現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缺失。缺乏民族體育旅游高水平人才回流政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進一步發展。在鄉村地區發展民族特色體育旅游,有利于鄉村地區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但鄉民參與決策、管理、監督的機制體制還有待健全,并且村民對治理水平推進產業振興認識不足,難以形成“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據調查,川西民族地區村民素質低,文化程度不高,很難進行溝通交流,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鄉村治理難度。因此,迫切需要一批本民族的高水平人才來開展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措施
少數民族特色體育旅游是探索川西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效路向。謀劃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必然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方針,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針是擘畫川西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美好愿景的關鍵引領。
2.1、產業興旺,創新是核心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產業興旺,而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是創新發展。要大力推動川西地區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以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為基礎,大力發展制造、廣告、餐飲、文化、衛生等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完善體旅融合機制。
圍繞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的多功能性,推動民族特色體育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使之成為川西地區新興支柱產業。第一,要依托川西地理位置以及風景優勢來吸引游客,加強對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文化的深度挖掘,發展民族特色體育旅游,同時講好民族故事、民族文化,激發起游客的文化認同;第二,利用科技將川西民族特色體育項目以舞臺劇和實景演出的形式開發,創造出具有強烈民族情感與視覺效果的作品。科技賦能和創新驅動促使體育旅游產品和智能管理服務高科技化,將新科技、新場景應用于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產業鏈,不停地探索新業務、新業態、新產品和新模式。深化“互聯網 + 民族特色體育旅游”,推動川西民族地區智慧旅游發展,培育一批民族特色體育智慧旅游創新試點和示范基地,將民族體育項目與數字化、智慧化深度融合,凝練發展民族特色體育、服飾、文化的突出亮點,推動智慧導覽等新型旅游服務;第三,完善智慧化基礎設施配套,創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務與民族特色體育旅游深度耦合,綜合應用5G、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及時發布氣象預警、道路通行、游客接待量等實時信息,加強建設川西旅游預約平臺,推進分時段游覽、緩解景區承載壓力、引導游客有序參與以保障消費者得到滿意的體驗;第四,選擇一批具有鄉村人文歷史民族價值和能夠展現地方風土人情的特色農村民居、民族體育設施進行保護利用,培育打造一批鄉村民族特色體育博物館。加大傳承民族特色體育人群培訓力度,培養一批傳承人和技師,深度研制開發藏族唐卡、彝族漆器、羌繡等文創產品,推進民族體育文化遺產合理利用與創新發展。
2.2、生態宜居,綠色是基礎
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要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適度地發展民族特色體育旅游,實現傳承民族文化、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綠色發展是實現生態宜居的重要途徑,也是少數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對川西民族地區進行整體合理的規劃,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在保護生態下充分開發民族特色體育項目。一是對于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以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自然資源為主干。深入挖掘藏羌彝等少數民族文化內涵,使傳統文化、當代科技和民族體育文化融入旅游業,以旅彰文,進而提升旅游產品服務質量,同時依法保護文化以及進行環境管理監督,推動更多的民族體育文化和自然資源融入川西旅游環線;二是對于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發展充分考慮生態承載力以及自然修復力,推出一系列生態旅游產品和線路,推進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綠色發展。加強生態保護宣傳教育,使游客在享受大自然時,自覺提高綠色發展意識,形成綠色消費的新型旅游模式。對當地居民進行生態保護宣傳教育,開發時考慮到具體的生態承載力和自然修復力,開展旅游業時自覺履行生態保護責任;三是充分利用現代環境監測技術,動態實時地對土地、水、空氣質量以及落石塌方情況進行監測,使旅游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事實上,體育旅游具有參與性特征,提體育旅游過程中的文明意識十分關鍵,不僅是游客要自覺保護景區環境,對于不文明行為強化批評教育,而當地居民以及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的開發者也要有自覺保護生態的意識,并對其實行有效監督。
2.3、民族文化,開放是靈魂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要落實鄉村文明,開放是少數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重要的一步。優秀的民族特色體育文化,是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瑰寶,是發展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發展的核心財富。當前,體育旅游消費需求逐漸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不斷涌現,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習俗,形成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情,有效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著重點在于,一是要充分意識到川西民族地區民族豐富的資源,樹立“因地制宜”觀念,挖掘民族文化、民族特色體育旅游資源,打造凸顯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的產品,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實現“一村一品”,使民族文化、民族體育得到充分開發;二是如何推進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宣傳產業化、市場化、專業化運營,首先必須創新宣傳推廣體制機制,從根本上支撐宣傳的有效性,建設一批具有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營銷創新基地,打造一批具有較高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民族特色體育旅游品牌,多管齊下共同開發川西少數民族特色體育旅游優質作品,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增加曝光擴大宣傳。進一步提高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的國際知名度,應充分利用四川開放資源擴大區域間宣傳,如利用地方航空公司機載廣告投放等方式提升宣傳效益;三是要改善現有的交通路網,打造路陸空交通,推進川藏鐵路建設,建設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速公路環線,完善現有的自駕游道路規劃,以及自駕安全配套設施,在少數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集中的區域建設小型機場,豐富游客的出行方式;四是促進川西地區村村間開放,對于當地村落來說,相互開放能夠有利于各個村落之間的不同文化交流,形成小型體旅產業集群,取長補短發揮規模效應。
2.4、治理有效,協調是保障
川西少數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協調是保障,是實現川西地區治理有效的關鍵。首先,協調發展要堅持政府引導,其他各部門協同配合。川西少數民族地區政府要根據國家大政方針、頂層設計做好規劃。教育、文化、體育等部門要堅持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協同規劃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其次,推進區域產業要素協調協同聯動,推動成立“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推廣聯盟”,實現政府、企業、聯盟之間的基礎設施共享、人才共享、產業政策配合,打造川西民族“大旅游”體育旅游線路。可依托 G317/G318 中國最美景觀大道,推出“成都-雅安-康定-雅江-理塘-稻城-亞丁-木里-鹽源-西昌-成都”等精品旅游路線,推出香格里拉自駕、環亞丁自駕、雅礱江走婚大峽谷三大民族特色體育自駕游產品,實現“一村一品”,發揮每個村落不一樣的民族特色,形成具備一定市場競爭力的體旅融合產品;最后,要推動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主體間資源整合聯動,強化“產、學、研、用”高度協同,構建開放高效的協同創新網絡,鼓勵開展旅游應用創新合作,實施創新型旅游人才培養計劃,支持一批旅游科技創新工程項目落地應用。
2.5、生活富裕,共享是關鍵
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共享是目標。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為社會發展提供支撐。落實共享發展理念,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把“蛋糕”做大做好,同時分好“蛋糕”也十分重要,致力于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參與感、幸福感。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堅持發展成果共享。一是共建共享。川西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發展中每個人都要積極參與,共同奮斗,樹立共同富裕美好愿景,為共享發展成果提供信任支撐與理念支撐;二是漸進共享。任何一個偉大的事業的完成,都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不是短期內就能實現的。川西民族政府基層部門要精準把握時代脈搏,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作用,不斷推動民族特色產業產業化發展,在以體旅產品招徠游客的同時,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手工品牌與民族餐飲品牌,使當地居民增收效果看得見、摸得到;三是成就共享。人民的發展成果要回饋人民,體育旅游作為帶領人民創造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方式,更要讓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到川西民族區域,要以改善川西地區民族群眾生活水平為重要抓手,推動民族區域教育、衛生、交通、醫療等公共服務現代化,探索與經濟發達地區“結對子”的互助方式,增強國家認同感與道路自信。(作者:王心愛 趙果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