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事關農村產業興旺、農民脫貧致富的民心工程,事關鄉村田園風貌、農村生態文明的戰略性工程,是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舉措和基礎。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田建設,加強規劃引領,強化政策支持,不斷加大投入,持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022年10月1日起,《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2022))正式實施,這是我國2014版《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發布實施七年以來的首次修訂。新版《通則》特別注重踐行農業綠色發展理念。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
習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在保護好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的基礎上,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批示,強調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重要內容,扎實推進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連續多年的中央1 號文件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出明確要求。
2013 年國務院批準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各地、各有關部門狠抓規劃落實,通過采取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農田水利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田間工程建設、土壤培肥改良等措施,持續推進農田建設,不斷夯實農業生產物質基礎。
2014年,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全 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2018 年機構改革以來,農田建設力量得到有效整合,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各地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了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建設任務,為糧食及重要農副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9年11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作出系統部署,提出到2022年,全國要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而且將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
2021年9月,《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經國務院批復對外發布。《規劃》 緊盯糧食生產目標,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要求、建設標準和建設內容、建設分區和建設任務、建設監管和后續管護、效益分析、實施保障等,是指導各地科學有序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依據?!兑巹潯诽岢龅?030年,中國要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2022年10月1日起,《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2022))正式實施,這也是我國2014版《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發布實施以來的首次修訂。修訂后的《通則》明確了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劃分區域,列出了高標準農田地力參考值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參考值。
解讀新國標:高標準農田怎么建?
《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2022)是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農田建設管理職能整合歸并至農業農村部后,農業農村部牽頭修訂的第一個農田建設領域重要國家標準,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建設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新時期統一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實現農田建設項目科學規范管理的重要依據。
新修訂的《通則》以全面提升農田質量為目標,充分考慮區域特點,統籌農田工程建設和質量建設,堅持科學布局、分類施策,目標導向、良田糧用,生態理念、注重質量等編制原則,系統完善了原《通則》相關內容與技術規范,將更好地指導農田建設高質量發展。
《通則》的主要內容包括“基本原則”、“建設區域”、“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農田地力提升工程”、“管理要求”等,適用于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活動。
>>>> 指導思想——兩圍繞、一主題、一戰略
《規劃》指出,新一輪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緊緊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堅實基礎。
>>>> 建設原則——強調規劃引領、綠色生態
《規劃》提出,要堅持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科學布局、突出重點,建改并舉、注重質量,綠色生態、土壤健康,分類施策、綜合配套,建管并重、良性運行,依法嚴管、良田糧用等工作原則,集中力量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
《通則》明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應遵循規劃引領、因地制宜、數量質量并重、綠色生態、多元參與和建管并重等6項原則。

>>>>建設要點——八大農田基礎設施與地力提升
1、田塊整治。建成后,農田土體厚度宜達到50cm以上,水田耕作層厚度宜在20cm左右,水澆地和旱地耕作層厚度宜在25cm以上,丘陵區梯田化率宜達到90%以上,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一般不超過8%。
2、土壤改良。建成后,土壤pH值宜在5.5~ 7.5 (鹽堿區土壤pH值不高于8.5),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微生物碳星等其他物理、化學、生物指標達到當地自然條件和種植水平下的中.上等水平。
3、灌溉和排水。建成后,田間灌排系統完善、工程配套、 利用充分,輸、配、灌、排水及時高效,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產率明顯提高,灌溉保證率不低于50%。
4、田間道路。建成后,在集中連片的耕作田塊中,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平原區達到100%,山地丘陵區達到90%以上,滿足農機作業、農資運輸等農業生產活動的要求。
5、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建成后,區域內受防護農田面積比例一般不低于90%,防洪標準達到10~ 20年一遇。
6、農田輸配電。建成后,實現農田機井、泵站等供電設施完善,電力系統安裝與運行符合相關標準,用電質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7.科技服務。建成后,田間定位監測點布設密度符合要求,農田監測網絡基本完善,科學施肥施藥技術基本全覆蓋,良種覆蓋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明顯提高。
8、管護利用。全面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信息統一上圖入庫, 實現有據可查、全程監控、精準管理、資源共享。
新《通則》統籌設施建設與地力提升,不僅詳細規定了八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建設內容和標準指標,也細化完善了土壤改良、障礙土層消除、土壤培肥等農田地力提升工程的措施和標準指標,為各地開展耕地質量提升建設提供有效技術參考。
>>>>建設任務——因地制宜,目標導向,分區域建設
新《通則》突出因地制宜,分區域設置建設標準。充分考慮與《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有效銜接,區分不同建設目標、重點、能力和條件,將全國劃分為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東南區、西南區、西北區和青藏區等七個區域,因地制宜制定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農田地力標準指標。
新《通則》突出目標導向,分別規定了各省高標準農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指標,強化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糧食產能導向。確保到2030年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后,加上改造提升已建的高標準農田,能夠穩定保障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