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總結了縣域產業融合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典型現象和問題,并結合相關理論提出相應對策建議,探索引領現代農村特色高效、綠色生態化建設的新發展路徑,以期構建生態循環新農村,實現綠色生產、可持續發展。
宜賓市在現代農業“6+3”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上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對黨中央國務院的文件精神進行深入學習和深刻體會,將一號文件精神中的指導方針和政策與宜賓市本地的實際情況結合,做到了當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因地制宜。在過去的幾年中,宜賓市在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也遇到了較多的難題和阻礙,需要進一步深入地學習和研究黨中央的文件精神和指導方針,不斷地總結以往的發展經驗,在三產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借助現代化科技進行積極的創新發展,逐步有效地加快宜賓市三產融合發展的步伐,從而取得更好的發展成果。
一、宜賓市三產融合現代農業“6+3”特色產業規劃現狀分析
1.1宜賓市現代農業“6+3”特色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宜賓市由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路網四通發達,且農田水利設施設備完善,按照宜賓市發展現代農業“6+3”特色產業的總體規劃的宏觀角度來說,要求遵循以下五點基本原則:第一,在三產融合發展“6+3”特色產業規劃的道路上,要嚴格遵守自然生態環境優先保護的原則;第二,通過以現代化的科技技術和互聯網網絡技術作為技術驅動力量,創新綠色農業開發的基本原則;第三,通過以主體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業類型發揮積極的主體帶頭作用,進行三產融合規?;@區化的發展原則;第四,通過以規模化農業產業帶動農村農業合作社的創新模式,加強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民的積極聯動原則;第五,積極的研究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發揮市場主導地位,加強政府對基層農村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原則。在五大發展原則的核心指導和作用下,緊密的圍繞宜賓市的三產融合進行積極創新發展,快速地形成宜賓市城鄉融合發展創新格局,加快完成宜賓市現代化“6+3”特色農業強市的核心發展目標和規劃。
1.2 宜賓市現代農業“6+3”特色產業發展的基本布局
1.2.1 宜賓市各縣各區核心主導產業現狀分析。宜賓市充分結合宜賓市自身的資源優勢,包括交通條件、人文資源、氣候資源、水利資源、工農資源等等,進行科學的資源優化配置,堅持“一縣一特色”的創新發展宗旨和原則,將各個縣和各個地區的特色農業項目的發展作為關鍵性的核心主導產業項目。長寧縣和文興縣的竹產業資源優勢極為明顯,有利于發展成為以竹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化創新產業園區;此外,宜賓市的翠屏區、高縣、屏山鄉的特色核心產業為茶葉生產和加工,由此可以將茶葉產業作為核心主導產業;南溪區的特色核心產業是以釀酒專用的糧食作為特色主導產業;江安縣則是以水果作為核心特色主導產業等等。要緊密地圍繞宜賓市現代農業“6+3”特色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對市內各縣各地區的主導產業進行有效的積極創新發展,做好科學的布局規劃,積極打造完善系統的核心主導產業鏈。
1.2.2 宜賓市的特色三產融合發展產業鏈布局規劃分析。宜賓市在三產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始終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和研究,在2019~2025年的產業規劃布局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安排部署,宜賓市要重點打造五個百萬級以上的核心特色產業基地,分別是100萬畝優質晚熟柑橘示范產業園區;120萬畝現代化竹林核心產業加工基地;130萬畝優質茶葉生產基地、形成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文旅”觀光示范園區;200萬畝釀酒專用優良品種種植示范生產基地;600萬優良品質生豬飼養示范產業基地。積極打造11個生態綠色性質的加工工業園區。
1.2.3 宜賓市的特色三產融合發展文化旅游項目分析。宜賓市結合本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積極地打造第三產業的創新發展,通過對人文旅游資源的深度挖掘,以及通過科學合理的現代化創新開發模式,將旅游文化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打造宜賓獨有的文化旅游名片。例如,“金秋湖”為核心旅游觀光景區的宜賓早茶生態自然休閑旅游風景區,科學有效地對“天宮山”獨具特色的“天府龍芽”有機生態茶園進行旅游休閑度假精品產業園區的打造,積極利用“蜀南竹海”在世界范圍內現有的知名度,通過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打造成國際一流的“康養”度假“文旅”小鎮,“五糧液”和核心文化內涵的紅高粱酒文化鄉村旅游觀光度假景區,大雁嶺“川紅工夫”茶文化天然氧吧休閑避暑度假旅游景區等等。
二、宜賓市現代農業“6+3”特色產業三產融合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2.1 發展處于初級階段?,F階段的農村三產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宜賓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處于積極探索的發展研究階段,真正的三產融合發展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當前的三產融合發展層次較為一般,還沒有形成科學可持續的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先進體系。第一,宜賓市當地特色農業產業鏈的縱向發展延伸程度不夠深入,大量的農副產品暫時均未達到深加工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并且在農產品加工質量、加工環境、加工設備條件上都存在較大的制約性;第二,對文化旅游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沒有做到科學有效的開發利用;第三,農村的基礎物流、快遞、儲存、電商等覆蓋度較為欠缺,不利于三產融合的創新快速發展;第四,現階段市場業務方面的開拓專業和能力不足,沒有形成足夠的市場口碑,導致了市場的競爭力較弱。
2.2 聯動體系不完善。第一,宜賓市知名企業、以及農業發展優質龍頭企業,與宜賓市各地方的村民、鄉村合作社、鄉村農業基地、農業產業園區的聯動不明顯,例如,以宜賓“五糧液”酒廠為首的知名企業,與宜賓市地方的高粱產業園區的聯結不緊密,酒廠有自行的釀酒精糧收購渠道,沒有政府政策的扶持,對地方高粱農業種植基地合作不夠深入和持續;第二,農村農業合作社在農村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力和影響力較小,合作社的勞動力有限,導致了發展速度緩慢,社員生產的積極性不高;第三,村民對合約法律法規的認識較為浮淺,沒有良好的履約精神,導致和企業之間簽訂的合同難以達到要求的標準,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風險。
2.3 缺乏優秀的人才隊伍。要對宜賓市三產資源進行充分的融合發展,就需要符合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市場經濟基礎理論知識扎實、思想覺悟較高、掌握現代化科技技術、對農村基層環境較為熟悉的綜合素質極高的優秀人才隊伍。一方面,要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的培訓和學習,不斷地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專業業務能力;另一方面,要創造更多的學習和深造的機會,進一步為三產融合發展打造一支具有專業能力和思想覺悟高的精英隊伍。
三、宜賓市現代農業“6+3”特色產業三產融合發展策略
3.1 培育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3.1.1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地方的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并且無論是管理經驗,還是經營理念上都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科學有效地推動三農產業融合發展。要積極發揮地方龍頭企業的市場主導影響作用,通過“企業+農民”、“企業+合作社農民”的合作模式,充分地發揮帶頭作用。3.1.2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積極地鼓勵農民采用多種形式的產品銷售,例如通過互聯網電子平臺進行銷售、網絡直播等渠道。把自然風光資源較好的地方,以創新的模式建設都市周邊農家樂、采摘垂釣農莊、田園生活體驗樂園等。
3.1.3 探索成立經營主體聯盟社。積極地建立以農民、地方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為核心主體的聯盟社群,成立三產融合創新發展聯盟委員會,發揮三者共同的優勢,從資金方面、專業技術方面、綜合管理方面進行優化整合。
3.2 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3.2.1 縱向延伸產業鏈。第一,有關部門積極輔助農民在農作物種植、家禽家畜養殖的過程中提供科學有效的技術指導和培訓;第二,農作物的種植以及禽畜養殖的后期要提前介入進行技術指導,保證農產品和家禽家畜產品的加工、貯存、物流、營銷等環節的科學有效進行,加強農副產品經濟附加值的提升;第三,減少農副產品的中間商銷售環節,通過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進行直銷模式,例如,促進農業合作社加強與本地大超市、醫院、中小學和政府食堂的合作。
3.2.2 橫向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第一,加強地方規劃部門宏觀調控手段,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因地制宜,發揮傳統文化活動的影響作用,深入利用人文資源、農村手工資源、生態環境資源等,打造精品度假休閑農家樂和娛樂山莊等等。第二,深入地挖掘地方特色民俗活動,提供周邊城市的周末度假親子游、避暑聚會、會議活動等特色服務項目。
3.3 完善農村三產業融合服務
3.3.1 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積極地打造信息技術中心,將電子商務和電商營銷的綜合業務積極應用到宜賓農村的產業體系當中來,利用媒體對地方特色農業項目、特色民俗旅游活動、特色親子度假山莊進行宣傳,擴大知名度。
3.3.2 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第一,以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模式,通過龍頭企業的先進管理理念,從本地村民當中挑選具有潛質的優秀農民進行培養,通過在龍頭企業實習工作的模式,培養出優秀的專業人才;第二,加強和地方職業院校的緊密合作,通過一邊教一邊實習的職業教學模式來培養優秀年輕人才;第三,邀請發達地區的一些專業的優秀人才到宜賓進行現場教學,也可輸送定向學徒到江浙一些優秀企業培訓學習;第四,行業內的優秀專家和高校教授不定期到農村基層進行指導,針對村民中思想覺悟高、執行能力強的人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例如,宜賓市選拔本地的定向人才到杭州“獅蜂龍井”產業園區進行深造學習,將“獅峰龍井”的茶葉文化產業園區的經營管理模式、生產服務模式、服務內容、服務形式進行深入地學習,并應用到本地茶文化生態莊園中。
3.3.3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第一,積極發揮政府宏觀調控手段的作用和影響,對三產融合發展的企業和農村合作社減免稅收,給予適當財政補貼,鼓勵農民和合作社進行科技化、信息化的技術手段服務社會,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第二,對宜賓地區各地農村的特困戶以及大規模養殖戶、種植戶不僅要給予財政補貼,而且要給予保姆式的技術指導,保證增產增收;第三,整合各方資源,將社會資金引入到三產融合的農業“6+3”特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例如,和順豐快遞合作,開辟一條水果、牛肉、其他農副產品的生鮮快遞供應鏈,或者跟宜賓當地的大型超市進行緊密的合作,促進宜賓地區的農產品進入超市和社區,通過和各地中小學、幼兒園合作,開發親子種植樂園、幼兒自然農耕生態體驗園區等項目。
3.3.4 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宜賓鄉鎮地方政府要積極推進創新模式的金融服務政策,第一,在各地農村增設銀行金融服務網點,例如增加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等的營業網點;第二,加強惠普金融進入農村的發展速度,并簡化申請條件和審核周期,促進惠農信用貸款、農業專項貸款等金融服務的發展;第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和影響,通過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現代化社交平臺,積極宣傳農村民風民俗、特色餐飲、特色活動等,鼓勵農民進行直播,打造個人農民文化IP。(作者:葉春燕 尹超 宋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