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則百業興,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首要任務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給鏈、完善利益鏈,實現農民更廣泛就業,實現更大幅度的收入增長,讓農業項目不斷提升品質,引領帶動哈密區域鄉村產業做大做強。
1、哈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基本情況
哈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位于哈密市伊州區和暢大道,距哈密市區 8 km,東與回城鄉相接,南鄰花園鄉,北與紅星二場接壤,西與二堡鎮相連。園區規劃土地開發面積 9 301.3 hm2(13.95 萬畝),其中農林用地(不包括養殖用地 172.6 hm2)面積 5 559.4 hm(2 8.34 萬畝),是一個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現代化國家級農業園區,農業種植以大棗、蔬菜、棉花和葡萄為主,畜牧業以奶牛、肉羊、種羊和種驢為主。代管富民、牧場社區(行政關系隸屬回城鄉政府),管轄 10 個農場,總人口 1 234戶 4 117 人。轄區目前有新惠幼兒園一所,農業園區小學一所,富民社區警務室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所。
2 哈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產業振興方面存在的問題
作者在調研中發現對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標準和市委對園區發展定位要求,哈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管理運行、總體規劃、科技創新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與不足直接制約了產業振興。

2.1 管理運行機制不暢,資源要素集聚能力不強
一是機制不順。園區先后升級為自治區級、國家級園區,管委會雖然同步更名,但所承擔的職責并未同步調整。管委會性質為事業單位,2014 年制定的機構改革方案仍以鄉鎮機構改革辦法為依據,管委會職責與內設機構割裂,主責與主業“兩張皮”,管理機制矛盾根源在此。二是管理落后。園區管委會自成立以來一直采取擬鄉鎮管理模式,大部分時間精力用于管理社會事務,在集聚創新資源、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等管理方面體系未形成,經驗不足,水平不高。三是政策不活。園區缺乏配套政策支撐,特別是缺乏有針對性的土地配套、金融貸款、項目支持和招商引資政策。
2.2 總體規劃不到位,功能定位不明確
一是總體規劃滯后。園區 2016 年編制的總體規劃至今未評審實施,制約了園區發展,長期以來園區產業發展缺乏前瞻性和深層次布局。二是功能定位模糊。目前園區僅有核心區和示范區,未劃定輻射區及帶動區,四區功能定位不清晰。三是主導產業不突出。園區先后種植棉花、大棗、哈密瓜、蔬菜和藥材等農作物,主導產業不明確,嚴重阻礙園區發展壯大。
2.3 科技支撐乏力,創新發展緩滯
一是科研投入不足。2019 年,國家科技部評估反饋園區兩年內科技投入僅為 1 400 萬元,不到優秀園區的十分之一。二是科研體系不完善。園區成立以來未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僅獲得科技成果和專利 4 項,在吸收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成果上,未形成有效機制。三是科技人才缺乏。園區自 2013 年以來,累計引進研究生9 人,未引進其他高層次人才。四是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入園企業科技研發能力薄弱,科技創新積極性、自主性不高。
2.4 產業鏈條未形成,示范引領作用不強
一是結構不優。二、三產發展乏力,優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二、三產比例普遍在 50%以上,而哈密園區遠遠達不到此標準。就種植業而言,結構也是非常單一的。存在一棉獨大,一花獨秀現象。
目前園區特色糧食作物種植品種門類少、種植面積小。這都使園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受到制約。
農民多年以種植一種農作物為主,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或其他外界因素時,會導致農民經濟效益大大減少。單一產業收入減少,促使大部分農戶選擇務工增加收入,這種收入結構方式反映出農業園區農民勞動力轉移,對未來農業園區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大威脅。
二是產業不強。園區未能形成核心產業鏈和良好的產業體系,產業融合發展存在諸多薄弱環節。
目前,園區養殖方式仍然是夏季在山區放牧,冬季到農區重茬地進行過度放牧。放牧飼養雖然生產成本低廉,但是對原本生態環境就較差的草地資源造成嚴重威脅,而且安全性和經濟效益也不高。因此,飼草問題成為制約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向養殖產業專業化、經營管理集約化、生產企業化方向發展,飼草的生產來源和加工等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
三是目前園區缺乏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產業化鏈條不長、輻射能力弱,無法吸引周圍農戶積極地參加到園區的建設與發展中來。園區一、二、三產業融合僅停留在農產品初加工階段,集聚效應無法體現。
由于園區缺乏大的龍頭企業,使園區優勢特色產業(哈密瓜)沒有形成產業規模。哈密瓜作為哈密地標性產業,它的優勢區和特色經濟板塊區缺乏開發和提升的空間。
2.5 歷史遺留問題多,園區發展包袱重
在園區前期發展過程中企業、合作社占用的土地沒有有效使用或閑置,存量較大,部分手續不完整,土地的空間利用率不高。一是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管委會僅有自控土地 650 畝(含新疆特色農產品體驗中心在內),難以滿足發展之需。同時,農場清退土地 1.9萬畝,企業與合作社占用土地閑置 1 987 畝、81 套安居房空置等造成資源浪費。現有存量土地難以滿足園區建設需要,園區產業承載空間不足。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農田、水利及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欠賬較多,防災抗災能力不強。休閑旅游、物流等基礎設施薄弱,流通要素資源短板明顯。三是建設資金缺口大。園區建設一直依靠政府財政投入支撐,前期投資巨大,建設周期長,后續運營資金短缺、債務負擔加重等瓶頸問題亟待解決。目前園區債務達 5 000 余萬元。四是固定資產盤活難。園區現有的鄭州果樹研究所(哈密)瓜果研究中心大樓、商業街及體驗中心農耕文化展示館等建筑因財政資金不到位、離市區較遠等問題,導致盤活難度大,招商引資缺乏吸引力。
3 對哈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產業振興方面的幾點思考
作者認為,針對哈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目前存在的問題,園區要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工作思路,堅持園區建設與本地優勢和特色相結合,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與調整種植結構和培育新興產業相結合,與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的思路推進產業振興。
3.1 以市場為導向,強化優勢主導產業培育
對哈密本地而言,產業振興同樣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發展鄉村產業,要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精準發力培育壯大特色優勢主導產業,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培育如哈密瓜、大棗和棉花等優勢主導產業是哈密農業科技園發展的核心和基礎。這些產業的發展特色和優勢直接決定了園區的競爭力和發展水平。針對目前園區主導產業不突出、不集聚、鏈條短及引領帶動能力弱等特點,園區要根據目前各類農業資源存量和農業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緊緊圍繞市場需求發展產業,破解目前以棉為主的單一產業和哈密瓜、蔬菜產業不大不強,產品多而不優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也是當前園區發展的基礎性難題,破解這個難題,要根據市場需求和園區的資源(土地、水、肥、光、熱和勞動力)優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著力發展綠色、有機、優質和特色品牌農產品不斷推動傳統的農業產業升級。(1)重塑或者重建以鮮食玉米為主的糧食生產功能區(糧草兼重)。(2)提升以棉花為主的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好地、優種、高產和優質)。(3)穩步推進西、甜瓜保護地種植,飼草產業,鮮食玉米等陸地蔬菜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區建設。(4)穩步推進以飼喂牲畜牧業發展,尤其是園區目前所推廣養殖的波爾山羊與本地優良品種的雜交后代具有適應哈密市農區自然生態環境的特性,具有多胎多產、耐粗飼、產肉性好、瘦肉率高等特點。適合于集約化飼養,開展波爾山羊繁育養殖,有利于園區農民收入的增加,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3.2 科學規劃,強化政府支持引導
作者認為,哈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要發揮產業融合、農戶帶動、技術集成及就業增收的功能作用,就要盤活鄉村產業,充分考慮三大產業的走向和趨勢,使園區形成種養、加工、物流、研發和服務于一體。哈密市、伊州區兩級政府要深刻認識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園一定要做好規劃,要從項目引進、資金保障、主導產業選擇、主體培育、土地流轉、基礎建設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幫扶力度。要將哈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納入哈密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合理確定產業園建設布局,統籌布局生產、加工、物流和研發等功能板塊。比如,園區要打造萬畝精品優質棉種植基地,建設穩定高產優質棉花種植區,形成高質高產高效的規模化種植基地。要統籌整合相關農業項目資金傾斜支持產業園建設,同時還要合理配置土地資源,采取多種形式加快土地流轉,促使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農業科技園集中。比如,園區要打造以“健康、融合、創新、發展”為主題,保障食品安全,從源頭構建優質健康畜禽產品的現代化生產體系,就要加大金融創新支持力度,加快推進農村“三權”質押貸,通過招商引資、組織銀企對接、鼓勵金融產品創新等方式,構建園區長效投融資機制。
3.3 依靠技術進步,強化科技創新支持力度
哈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科技創新。
作者在調研中發現哈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目前雖與新疆農業大學等農業院校及國家級科研院所合作,但科技對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作用并未充分顯現出來。園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6%,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潛力。我們要做的是穩步加強農業科學技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讓哈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為新疆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基地。
3.4 創新合作經營方式,強化園區利益聯結
要推動園區農業產業鏈延伸融合,就要創新合作經營方式,強化園區利益聯結。促進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交叉融合,加快培育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例如,可以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形成產業集群,實現糧食生產、飼料加工、銷售及服務等一體化產業。作者認為園區可形成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有機聯系的生態循環農業,利用雜谷秸稈作為飼草料的主要原料,畜禽糞便經有機菌發酵后回收再利用,有效解決圈舍飼草、糞污污染、利用率低及農產品安全等問題,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
種植鮮食玉米不僅可以通過售賣鮮穗獲利,同時也可以利用秸稈和莖葉解決波爾山羊養殖的飼草問題,為園區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園區波爾山羊的糞便是一種很好的有機肥,通過發酵可為種植鮮食玉米的土地增肥,從而達到減少化肥使用量。除此之外,鮮食玉米的新鮮秸稈和莖葉通過加工廠制成顆粒狀飼料,自然利用乳酸菌厭氧發酵,產生乳酸,使得大部分微生物停止繁殖,從而保護青秸稈中的營養成分,并使得青飼料帶有輕微的果香味,能夠在冬季波爾山羊缺乏飼料的時候飼喂,同時也便于飼料的儲存。
3.5 堅持綠色引領,強化品牌創建宣傳
發展園區產業,要堅持綠色引領、創新驅動,促進園區產業優化升級。哈密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水資源比較匱乏,針對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園區要下決心改變粗放式的生產方式,一方面要休耕輪茬種植、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推進農作物秸稈、秧蔓、枝藤資源化利用;另一方面要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土地、水、肥、光、熱和勞動力)優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著力發展綠色、有機、優質和特色品牌農產品。
總之,農業園區要在新時期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牢牢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保護好水、土、林和草資源,全面樹立資源節約型永續可持續發展理念,全面推進農、畜、加高質量發展,逐步推動園區產業興旺。(作者:張小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