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程中農村農業發展的戰略統領,而人才振興作為其主要組成部分,勢必也將擔起助推鄉村振興從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擔。時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如何繼續鞏固脫貧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當前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針對云南原深度貧困地區,筆者從實現鞏固擴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的視角淺談鄉村人才建設,并提出以下思考。
1.就地培育,留住本土人才
培育本土人才、充盈本土人才存量是立足長遠的治本之法。首先,要培育新鄉賢和兩委干部人才,讓他們發揮“頭雁”的引領作用。新鄉賢是未來鄉村治理的關鍵人物,在推動優化鄉村治理、引領鄉村產業發展、培育文明鄉風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村級黨組織是黨在最基層的代言人,為讓其更好扮演農村發展“領頭羊”的角色,選好配強村兩委,做好基層組織建設,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凝聚力和戰斗力。新鄉賢和村兩委是最熟悉鄉情民情的人,他們為脫貧攻堅做出了極大貢獻,繼續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有助于鄉村振興階段的人才銜接。其次,要增強鄉村農民技能培訓實效,激發農民發展內生動力。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力軍。鑒于云南原深度貧困地區人才招引困難的現實,大力開發本地鄉土人才,實施以技能培訓為首的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激發本土農民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是加強農村人才建設、緩解農村人才總量不足的根本途徑。
2.筑巢引鳳,吸納各方人才
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引導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下鄉,通過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行醫辦學、捐資捐物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從短期效益來看,吸引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不二之舉。筆者認為,首要的是暢通援建渠道,增強人才招引。一是保留并深化駐村幫扶制度,一方面能繼續鞏固脫貧成果,另一方面讓熟悉鄉情民情的干部繼續留任,能有效幫助鄉村渡過發展困難期[2];二是引導高校學生流向鄉村,給鄉村帶去發展活力;三是增強科技特派員下鄉服務的選派力度。現代農業要發展,出路靠科技、關鍵靠人才,以廣大涉農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強力支撐,以此構建鄉村振興科技人才支撐體系。其次是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為鄉村吸引“新、精、尖”人才的同時也益于人才質量的提高。
3.優化環境,長留優秀人才
從長遠來看,道路交通、醫療社保、文體娛樂、人居環境以及最主要的教育資源等都將伴隨人的一生,是留住人的關鍵。因此,在鄉村振興階段,首先要在利用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完善鄉村公共服務,讓鄉村居民也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資源。在此基礎上,重點推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在云南原深度貧困地區,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仍然突出,鄉村優質教育資源緊缺,教育質量亟待提高,因此,必須加快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教育發展機制。其次是強化激勵機制,創新服務保障。一套強有力的人才激勵機制和創新完善的服務保障制度是“留人、引人、育人”的關鍵,通過制定有激勵性和保障性的招聘制度、薪資制度、考評制度、晉升機制和人才發展方案,善于從政治、物質、精神、心理等多個維度提高他們的工作干勁和滿意度[3],從而保證讓本土和各方人才“愿意來、留得住”,還要讓他們“干得好”。
總結
人才資源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一套保證鄉村振興戰略人才供給長效機制和可持續發展機制,不僅能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提供重要支撐,也為加快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重要保障。云南原深度貧困地區雖然地情復雜、人才匱乏,但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并未掉隊,反而促成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跡,相信在鄉村振興階段,云南也將持續發力,為下一個鄉村發展奇跡譜寫出屬于該地自己的風采。(作者:毛韋捷 張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