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出目前中國農村發展大致處于美國農村由加速發展向法治化發展轉換的階段,這一階段美國經驗主要包括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重視農民的主體地位、提升規模化和機械化程度、完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重視農村功能分區規劃五個方面,可以為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來推進鄉村振興政策法治化、提高農民主體地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科學開展農村規劃與建設等啟示。
以往學術界對于美國的工業化以及城市化等方面研究較多,對于農業產業發展研究也較多,而對農村發展則關注較少。中美農村地區雖然在社會文化、發展階段、資源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事實上,中美兩國國土面積相當,雖然發展階段有所不同,但兩國是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農村發展也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目前,中國農村發展仍面臨產業振興、城鄉融合、美麗鄉村建設以及基礎公共設施等方面的困擾,一般來看,解決思路主要是加大支持力度和促進鄉村振興的法治化,保持近年來農村迅猛發展的勢頭不松勁。
同時,這些問題也曾經是美國探索農村發展道路上的難題,主要對應美國農村從加速發展向法治化階段過渡的階段,借鑒美國農村在這一階段的發展經驗可以為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以下幾點啟示。
1、健全和完善鄉村振興的法律法規體系
美國農村發展經驗表明,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美國農村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可以借鑒美國農業法案的立法方式和原則進行查漏補缺,并從全局性的角度做好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完善鄉村振興的法律體系,將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等戰略實施中的局部性、經驗性的成功做法固化下來,進行全面推廣。抓住《中華人民共和國鄉 村振興法》頒布實施的有利時機,做好法律宣傳,抓緊制定配套政策法規,增強法律的引導性和約束力。深入推進行政執法改革向農村基層延伸,增強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把中國的制度優勢延伸到農村,以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長遠需要。
2、提高農民主體地位
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農民,要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鄉村振興戰略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過程中的作用。切實關注農民群眾的需求,通過各項惠農富農政策滿足農 民 的 利 益 訴 求,利 用 強 化 補 貼、保險等手段保證農民的最低收入。重視和改善農民的社會地位,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增加精神文化產品供給,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農民對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性,激發農民的主體意識,讓農民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到發展農村生產力的偉大實踐中來。
3、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根據國情、農情,以小農為主的中國農業并不適合美國農場主的規模化模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反對規模化,中國可以探索適合國情的規模化模式,主要是培育多元化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具有較高水平的機械化、電氣化,以及一定深度的化學化、生物化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新型經營主體重視科技創新,通過開展產學研合作,引進自動化、專業化程度更高的機械裝備等,可以節約人力成本,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爭取比較成本優勢[18],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應加強引導,加大扶持。
4、科學開展農村規劃與建設
借鑒美國對農村規劃的經驗,應支持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確立鄉村振興規劃,并增強其引導性和約束力。重視農村建設與特色小城鎮建設相結合,保護好青山綠水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具有歷史意義或鄉土特色的人文環境,奠定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鼓勵農戶在自然生態資源保護工作中承擔一定的責任,同時加強政府層面的政策引導和公共宣傳,使農村成為產業興旺的承接地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受益者,實現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作者:潘啟龍 韓振 陳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