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實現村莊產業振興的前提是進行村莊產業發展規劃。本文重點探究特色保護類村莊的產業振興之路,以荊門市東寶區易畈村為例,通過實地調研、文獻研究和態勢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村莊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特征和問題,科學合理地進行產業空間布局建設。
一、易畈村現狀概況
1.研究區概況
易畈村位于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馬河鎮西北部(如圖 1),東與栗溪鎮接壤,西與當陽市、遠安縣隔漳河相望,南臨漳水,與漳河鎮毗鄰,北與南漳縣接界,是荊門市與南漳、遠安、東寶三縣(市)交界的沿邊鎮,素有“一腳踏三縣”之稱。區位交通條件優越,347 國道貫穿整個村域。村域總面積 24.83 平方公里,下轄 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數為 295 戶共 941 人。村莊整體呈現東北部高、中部和西南部低的地貌特征,東北方向的低山間形成高低起伏的溝壑,村域內水資源豐富,漳河沿著村界穿流而過。2018 年易畈村全年集體總收入約為 30 萬元,集體資產總額為 86.17 億元,村民人均收入 14780 元。
圖1 研究區概況圖
2.產業現狀特征
易畈村是一個以種養為主的村莊,產業基礎薄弱。現狀耕地面積 118.91 公頃,林地資源豐富,林地(商品林)面積 1390.45公頃,生態林面積 843.82 公頃。村內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產業有待延續以往的產業模式,第三產業有待開發。第一產業主要包括種植業和畜牧業,以種植傳統農產品香菇為主,帶料香菇的種植規模為 20 萬袋,常年糧食種植面積 1179.03 畝,油菜種植面積約 1000 畝。村內商業設施僅有一處電子商務服務站。有三個新型經營主體,一處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一處扶貧產業,一處家庭農場,產業主要分布在村西北部。
二、易畈村產業發展態勢分析
1.優勢
易畈村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村內林地資源豐富,水資源充足,形成了以種養為基礎的產業經濟。其中有以水稻為主的糧食作物和以油菜、香菇和藥材為主的經濟作物。新型經營主體的帶頭示范作用初顯,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引領著易畈村產業的發展方向。擁有豐富的自然歷史文化資源,吳家臺老宅、將軍寨、千年古銀杏、將軍石、打擂石、娜娜渡口等文化歷史景點和人文故事為未來發展旅游業帶來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2.劣勢
易畈村種植、養殖生產方式落后,作物生產效益不高,經濟收益較差。產業空間布局不合理,種養區域碎片化零散分布,沒有形成連片規模化的種植和養殖基地,從而加大了農產品管理的成本。村內基礎設施不完善,道路狹窄,路面質量較差,影響農產品對外運輸,導致村內產業發展與外界的聯系不緊密。勞動力不足,青年人才流失,鄉村發展缺乏人才支撐。
3.機遇
當前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政策傾斜以及資金投入,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到首位,湖北省全力支持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盛行,市民熱衷于短途游、周末游和親子游,越發青睞周邊鄉村,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生機。農村無公害特產近年來深受城區市民喜歡,有機蔬菜、有機瓜果、土雞、土雞蛋等市場空間較大,為打造農產品供應鏈提供基礎需求保障。
4.挑戰
一是村內三產布局尚不協調。第一產業產向后延伸不充分,從原材料產地到餐桌的供應鏈不健全;第二產業在產品的精深加工方面不足,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低;第三產業有待開發,農村生產生活服務能力不強,鄉村價值功能開發不充分。
二是易畈村產業類型不全面,產業規模不平衡。產業結構單一,仍以傳統的種植業為主;集體產業規模較小,集體產業薄弱;產品經營方式粗放,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低。
三是村內自然環境和村莊風貌缺乏特色。自然環境以及村莊風貌與周邊村莊相差無幾,吸引外來游客游玩的潛力不足,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帶來困境。四是人力資源短缺。缺少與鄉村產業發展相契合的本土實用技術人才。(作者:羅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