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湖街道地處江蘇省蘇州市的城鄉邊緣過渡地帶(圖1),擁有蘇州城郊村鎮的典型特征: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優越;位于湖濱交錯帶,生態脆弱性高;鄉村的景觀文化受城市擴張影響較明顯。然而近30年工業發展、水產養殖、農業化肥使用,導致該地區生態脆弱性較高。從1966年和2005年的衛星圖對比可以看出,太湖的部分水域曾被圍壩進行農業和水產養殖。2007年開始退耕還湖,至2019年該地區生態環境已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和改善(圖2)。當前鎮湖街道正處于產業轉型階段,從1986年到2000年工業曾是該地區的支柱產業,截至2018年末,工業從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60.8%。2000年鎮湖街道開始建設刺繡基地,發展文創產業和旅游業,第三產業的產值逐年增加。鎮湖街道老年人口比重較高,且增速較快。

圖1 鎮湖街道區域位置及周邊環境
本案例聚焦鎮湖街道西京村康居示范村,該村2000年后處于從一產、二產向第三產業轉型發展的階段。作為鄉村振興的代表案例,西京村集中反映了面臨人口老齡化和生態敏感性較高的城郊村莊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所面臨的典型問題。

圖2 鎮湖街道及周邊的自然環境變化
1、西京村現狀分析
西京村位于蘇州市鎮湖街道西側,南臨太湖,由5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1 920人。全村總面積約1.8 km2。該村具有發展康養產業的四大優勢:交通便利,有軌電車1號線經過西京村北側;位于城鄉交接帶,便于服務城市老人;自然稟賦優越,具有蘇州鄉村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前期工業化發展為發展康養產業提供了必要的初始資金積累。然而,該村也面臨著生態脆弱性高,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破損嚴重等重大挑戰。
該村正在積極參與蘇州康居村規劃建設,改善基礎設施,修復鄉村自然生態系統和人文生態環境,打造鄉村品牌,推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的全面振興。然而,康居村規劃策略并沒有立足于城鄉融合,而是仍在城鄉二元化的基礎上,將鄉村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來進行規劃設計,同時沿用傳統的鄉村控制性詳細規劃導則:規劃用地性質、開發強度、風貌控制和產業發展定位等。這種規劃設計思路盡管考慮了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但始終將空間規劃作為鄉村規劃的重點,無法有效統籌鄉村資源稟賦,也難以促進鄉村空間規劃與產業發展階段的耦合。
2、生態引導的康養村規劃設計研究
為了修復西京村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恢復鄉土景觀特色,充分利用該地區位于城鄉交接帶的區位優勢,康養村規劃建議參考以下步驟實施。
2.1 修復鄉村生態系統
修復鄉村的自然生態系統和人文生態環境是產業發展的前提,也是促進城鄉資源雙向流動的前置條件。如果鄉村缺乏獨具特色的田園風光,無法吸引城市居民的參與體驗,也就無法向城市居民輸出鄉土文化,更難以吸引到城市資本來助推鄉村的產業轉型發展。因此修復當地的生態系統是康養村規劃設計的核心。
傳統的城鄉規劃往往依托于上位規劃對紅藍線和用地指標的控制來保護地方生態,例如綠地率、建筑面積和容積率等。這種基于底線管控思路的生態規劃設計在實際項目中難以與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和人文生態環境相融。生態規劃的邊界往往和行政邊界一致,但鄉村的行政管轄邊界與生態系統并無實際關聯。
以修復鄉村生態環境為目標的生態規劃應以小流域的邊界為規劃邊界,判斷不同區域的生態敏感性和開發強度。此外,為了促進生態規劃、產業規劃、空間規劃相融合,傳統以建成環境規劃為主導的鄉村規劃應向多學科協作的國土空間規劃轉型,各學科應共同規劃擬定鄉村振興不同發展階段的愿景目標。相關生態指標不僅應體現為一個數據和生態保護邊界,生態指標應細化到每個區域,并與該區域不同的產業發展類型、發展階段、鄉村空間形態、人文環境等相匹配(圖3)。

圖3 行政邊界作為規劃設計邊界和小流域作為規劃設計邊界的對比
修復鄉村自然生態系統對修復人文景觀具有重要意義。人和土地的密切關系是老人選擇鄉村養老的重要原因之一。蘇州鄉村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水系、耕地、林地等緊密相關。“(山)—水—(林)—田—村”是蘇州鄉村的景觀特色。這種地緣景觀影響著原住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也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水鄉文化。地方文化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鄉土特色景觀。因此,修復鄉村自然生態系統是傳承和發揚鄉土文化的基礎,也是發展康養產業的基礎。
對鄉村生態環境的修復要貫穿于鄉村規劃的全生命周期中(圖4)。在產業規劃和空間規劃,組織建立和社區導入的過程中,保護和修復鄉村的生態環境始終是規劃設計決策的重點。

圖4 貫穿全周期鄉村振興的生態修復示意
2.2 康養產業規劃和空間規劃
鄉村康養產業與城市養老模式截然不同,鄉村康養產業應為城市老人提供更豐富的選擇,如:城鄉兩地交流共住,城市老人往返于城鄉兩地居住;鄉村旅居,城市老人來鄉村短期居住;定居,城市老人選擇鄉村定居安老??叼B村規劃需要考慮不同居住模式對住宅和服務設施的需求。
西京村空間規劃應與當前康養產業發展階段相耦合??叼B產業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市場營銷和生態修復階段,該階段的主要目標為恢復該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同時開展針對城市老年人的宣傳工作。第二階段為產品體驗和公共空間規劃設計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完成公共空間部分的規劃設計,為城市老人的短暫旅居提供醫療、文化體驗、療養等服務。第三階段為城鄉居民共建和土地開發建設階段,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完成鄉村老年移民的安置工作和輔助社區導入。該規劃方法可以控制鄉村土地開發強度,節約開發成本,降低政府的投資風險。
此外,西京村的康養村規劃設計應充分利用其區位優勢,增加城鄉聯動,提高城市老人的鄉村養老意愿。另外,為保證鄉村老年移民和鄉村原住民對鄉村空間規劃的認同感,有意愿去鄉村養老的城市居民和鄉村原住民應共同參與到鄉村的愿景規劃階段。在規劃師的引導下,共同對鄉村的空間的舒適度、宜居性、基礎設施配置、人文景觀等方面提出愿景和要求,形成“合意”(consensus)。再由規劃師協調整理,納入鄉村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中。
2.3 建立相關組織,輔助社區導入
傳統的鄉村規劃是以政府采納新的空間規劃策略作為鄉村規劃完成的標志,極少有政府或城市規劃師考慮通過社區賦權,引導當地居民參與產業規劃,并引導當地居民適應甚至催生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然而,康養產業引導的鄉村振興是一個過程性規劃,離不開城鄉居民的參與。城市老人積極參與鄉村建設,為鄉村傳遞知識,鄉村居民為城市老人提供多元的文化體驗,從而實現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才是鄉村發展康養產業的核心目標。
因此,康養產業的運營方應與規劃設計師保持密切聯系,并建立相關組織,促進當地居民的參與和共建,以及促進城市老人積極融入并孕育新的社會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