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干部及群眾思想認識相對膚淺、戰略實施方式機械、單一、“人地錢“支持力度不夠、政策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在基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逐漸顯現。為此,在探索鄉村振興戰略河南方案時,可以從提升基層干部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認識水平、突出鄉村振興的村民主體地位、通盤考慮基層鄉村振興規劃的編制及實施、提高鄉村環境的治理能力、明晰鄉村振興頂層設計的針對性及有關政策的指向性等方面進行細節把握。
基層干部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認識水平需提升,村民主體地位需突出
一是基層干部的視野相對狹窄。有些基層干部思想意識存在“形而下”,對鄉村振興背后的邏輯和規律認識不足,導致行為上“想不到、不知曉、瞎胡搞“現象發生。
二是基層干部對鄉村振興的探索畏首畏尾。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依然成為新興經營主體,有的已經涉足小額資金借貸金融業務,并與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等進行了有效對接,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然而,這些金融業務稍有不慎則會被認定為“越界“行為,限制其發展。實際上,基層政府是能夠感受到這些信譽良好的合作社所開展的金融業務是有利于推進鄉村振興的。然而,基層政府在鄉村振興有效載體探索方面卻畏首畏尾。
三是基層干部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思路不多。一些基層干部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工作認識粗淺,導致村容村貌整治實用性大打折扣。有些村民的房屋建造歷史超過30年,而通過改造卻出現“門頭新、屋里舊“現象。此外,一些臨街、臨廣場的村民住宅墻體進行簡單粉刷、涂鴉,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美感,經太陽暴曬或雨水淋刷,臟亂不堪,影響鄉風文明。
四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村民主體地位不突出,有的村民也不愿無償承擔鄉村振興的責任與義務。隨著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傳統生產經營主體在農業農村發展中逐步失去話語權,在鄉村振興規劃中不被重視,導致群眾不愿參與、監督鄉村振興的項目實施。因此,村民的主體地位被全程弱化而只能被動接受選擇性的鄉村振興項目。
基層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及實施需通盤考慮
一是縣級鄉村振興規劃有脫離當地實際發展的傾向,造成資源利用低效。當前,基層政府花費幾十萬到上千萬元編制的鄉村振興規劃,要么規劃超前而脫離當地實操能力,要么同質性較強而體現不出當地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特色。規劃過后,符合實際的可行性路徑可能還要靠當地再探索。
二是縣級鄉村振興規劃設計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據了解,縣級鄉村振興規劃的編制人員,多是本縣以外、““三農“圈“以外的專業人士。外地人缺少對本土鄉土氣息的認知和傳承;““三農“圈“以外的專業人士往往會流露出對“三農“的認知淺薄與情感淡漠,所編制出的規劃又由基層各職能部門去鄉村實施,難免會出現“外行指導內行“的系統性誤差。
三是縣級鄉村振興規劃實施部門間的協調不暢。縣級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多是由當地發改委主導完成,雖然也廣泛征求意見,但是反饋信息較少;縣級各職能部門主抓工作及領域各有側重且相對固定,會導致規劃編制人員很難全方位了解當地其他行業的發展情況,規劃也難以通盤考慮。在實施階段,多部門會對規劃任務分條塊,難免出現“部門利益“紛爭。
四是縣級鄉村振興規劃“均衡性、差異化“體現不足,以城市治理思維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易造成“刻版印刷“。國家對需要振興的五大類村莊有明確的規定。然而,河南省每個縣、鄉的地理位置、人口環境、區域經濟、資源稟賦等十差萬別,如果采取同一個模式整村推進,就易造成資源低效利用。當然,“二律背反“已存在于國際農業現代化發展之中,而這僅是實現“農業強、農民富“的可取途徑,并不能作為村莊整理、鄉村振興的主導思想,更不能簡單地將城市治理方式嫁接到鄉村治理中。
鄉村環境治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鄉村垃圾集中處理方面。一是縣級財政對垃圾集中處理支撐能力有限。不同地區地形多變、地貌復雜,如果各地均機械采用“縣級處理、鄉鎮轉運、村級收集“垃圾處理模式,僅直接產生的各項開支,一些地方政府將無力承擔,影響鄉村垃圾處理時效。二是基層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保障不足。2020年,河南省農村生活垃壞的無害化處理率剛過同期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的一半。一些地方的垃圾處理技術較為落后,多采取簡單壓縮、就地掩埋,成為污染土坊、地下水的新隱患,距離無害化處理要求甚遠。三是靜脈產業園選址考量過于簡單,存在二次污染隱患。一些地方政府多考慮垃圾運輸的便利性,對區域人口密度、區域風向、水系流向、土地承載力等因素考慮欠缺,將靜脈產業園選址于本地區的中心位置,看似垃圾轉運便利,實則埋下環境污染隱患,不利于生態振興。四是村民整體環保意識短時間內難以轉變。一些村民家里衛生不容樂觀,鄉村垃圾處理參與度、垃圾分類認知度和垃圾處理費用繳納意愿較低。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的基礎設施不足。當然,在城市也難以做到垃圾嚴格分類。如果垃圾處理前端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增加末端處理難度和成本。
在鄉村“廁所革命“方面。基層在推進“廁所革命“過程中,旱廁改水廁的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排污地下管網規劃及設計不夠規范合理、生活污水及糞污處理效率低下、工程施工反復多變、施工期拖延、后期的配套設備、工程施工質量缺乏有效監管等問題突出。
此外,旱廁改水廁后日常運行所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也成為吳須解決的問題。現階段,我國近1/3的省份處于重度或極度缺水狀態;每年農業用水缺口達300億立方米;生活用水總量也僅占總用水量的13.8%6。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尚有200多萬個自然村(8000萬農村人名出現飲水困難。一方面是國家在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以建設節水型社會,另一方面因廣大鄉村推進“廁所革命“需要大量生活用水,二者產生矛盾。如果不能做好農耕文明沿襲與現代物質文明傳播之間的銜接,刻意將城市糞污水治理模式嫁接至廣大鄉村,那么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日益明顯,未來群眾生產生活成本也將增加。
鄉村振興頂層設計針對性及配套政策指向性要明晰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頂層設計出臺后,省級層面的政策卻遲遲不能落地,政策的延遲性會使基層實施單位產生一定的疑慮性、觀望性、被動性。用人方面,在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冶接中,各地對“五級書記“模式的應用和提升,目前也沒有完全明確。用錢方面,基層財政資金基本上處于“打醬油的錢用不完也不能買醋“的狀態,一些項目經費因結余沉睡賬戶,還有一些項目因經費不足而暫停實施。總之,如何做好資金、人才政策體系的有效配套與疊加使用,這些棘手問題在各級鄉村振興規劃當中,應得到高度重視。(作者:高亞文)
中機院起源于產業競爭情報監測,發展壯大于規劃咨詢,成名于規劃思想。專注于鄉村振興規劃,如:“三農”問題、鄉村治理、鄉村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鄉村產業聚集區、農產品產業鏈等研究規劃咨詢服務10余年。時刻洞悉鄉村正在發生的巨變,對于鄉村振興相關項目有著豐富的經驗及龐大的研究隊伍,經手相關鄉村振興規劃項目近百余例,歡迎致電400-666-8495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