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已經歷了兩次動能轉換,眼下正在醞釀的是第三次。每次都可以用一個字概括:第一次動能轉換的核心是“分”,改革開放之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使經營主體從550萬個生產隊一下子分解為2.3億個承包農戶,家庭能量得以充分釋放,極大發展了生產力。第二次動能轉換的核心是“流”,農村各種生產要素大流動,使城鄉經濟一片繁榮,尤其是農村勞動力的大流動,使鄉村的“形”“神”皆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第三次動能轉換,這次動能轉換的核心是“合”,就是使各種要素、各方力量集合發力。借用物理學術語,三次動能轉換帶來的是三大物理變化,第一次“分”帶來的是“裂變”,第二次“流”帶來的是“流變”,第三次“合”帶來的是“聚變”。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它極大地推進了農業農村的發展,進而推動了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改革的經驗,又啟迪了城市國有企業的改革。這由一個“分”字引發的裂變效應,其實踐價值和理論創造,徹底改變了中國,解決了溫飽,繁榮了城鄉,走出了計劃經濟。第二次動能轉換中的“流”,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放活,尤其是把農民從土地和鄉村中解放出來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經濟能夠一路逆勢上揚,農民工居功至偉。資源要素大流動使城鄉在“流”中化“蛹”為“蝶”,在時空隧道中涅槃。鄉村中小洋樓比肩而立,村村通全面實現,生態綠化美化大有起色。這一巨大變化的現象恰如物理學上的“流變”現象。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新動能的關鍵就是形成“合”力,把各種現代元素注入農村、注入農業,推動農業農村的歷史性變革。具體而言,有六大合力:三“物”組合、三“產”融合、四“生”契合、城鄉統合、要素集合、功能整合?!傲稀蹦芰繉a生像物理學上“核聚變”一樣的巨大威力。
所謂三“物”組合,就是要把植物、動物、微生物三者有機統一起來,重點在于重視微生物的作用。只有微生物的介入,農業才能克服石油農業的弊端,構建起有機生態循環系統。
所謂三“產”融合,即農村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三產融合發展,不是我們今天才發明的,我們傳統農業追求的“男耕女織”模式就符合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耕與織多余的產品拿出去賣就形成了第三產業。三產融合發展的關鍵是“種、養、加、銷、游”五環聯動。
所謂四“生”契合,即生產、生活、生態、生意四者要契合。農業生產不能不顧生態,農民生活不能不顧生產,農民生活也不能不顧生態。生產、生活、生態的契合,如果沒有與發達的現代化市場連接,便只是徒有軀殼,農產品只有建立線上線下的互動機制,才能賣個好價錢,因此,“三生”之外還應加上“生意”。只有四生契合,互相依存,互為因果,才有高品質的生活、高效益的生產、高文明的生態。
所謂城鄉統合,重點在于城鄉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必須下大功夫,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同步發展、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上,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提出的“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新戰略。
所謂要素集合,即把現代元素集中向農村投放,包括現代理念、現代技術、現代管理、現代金融、現代設施、現代人才等。我國農業現代化腿短,短就短在缺乏現代化元素的注入,如果像工業、像城市那樣集中投放現代元素,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指日可待。
所謂功能整合,即要把現代農業的六大功能(食物保障功能、原料供給功能、就業收入功能、生態保育功能、旅游休閑功能、文化傳承功能)整合起來。只有整合功能,才能拉長產業鏈、拓展功能鏈、提升價值鏈,比如日本人在田里用彩色水稻種出圖案供游人參觀等。
“合”是人類生存的法則,也是社會發展的規律。鄉村振興不只是鄉村自己的事情,它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合作。合則利益巨大,潛力無窮,以“合”培育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才能產生像“核聚變”那樣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