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時代,無論是從內地到沿海,還是從山區到平原,鄉村都都在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貧困帽逐年減少,傳統農業已向現代高效農業轉型升級……不可忽視的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鄉村仍是最大的短板,而補齊鄉村這一短板的制勝法寶就是注重人才建設。只有念好鄉村振興的“人才經”,才能撐起鄉村振興的這座宏偉殿堂。
優化條件吸引青年人才。伴隨城鎮化的加快及青年人口外出打工,農村地區老齡化、空心村現象非常嚴重,愿意留守并扎根基層,致力于基層建設的青年人少之又少,無法利用有限的人口優勢進行鄉村的建設與優化升級,特色產業的發展與“一村一品”的愿景更是無從談起。而想要達成這些目標,就需要創造有利的政策條件,吸引更多的青年人選擇基層。當地政府結合當地特色優勢,引進一批具有特色性的產業項目,優化基層的資源配置,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改變基層老齡化、空心村的問題;同時制定相應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一批有能力的青年人才扎根基層,才可更好的致力于美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
自力更生培育本土人才。引進外來人才的確能為基層的建設與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但村民在基層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具有先進思想的能人,苦于沒有相關的技能與學習渠道,導致在鄉村的建設與發展中“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就需要在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中,培育一批“鄉土”人才,讓其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培育新興職業農民的新詮釋。然而在培訓的過程中卻存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培訓流于形式、學不到真正技能的情況。這就需要政府在培育專業人才的過程中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培訓的長效性與內容的實質性,建立評價機制,讓這些鄉土人才在培訓后能成為鄉村振興的中間力量。
開拓創新大膽使用人才。成鄉村振興之偉業,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實現鄉村振興,要敢于運用花大力氣培養的本土人才,又要敢用花費大量資金引進的外來人才。若只是將引進的人才與培養的人才當做擺設,引進的“金鳳凰”會因無梧桐樹而遠走高飛;若將培養的本土人才當做擺設,就失去的培養的目的與初心。在用人的過程中,要敢于借鑒國家選用領導干部的相關機制、探索新辦法,對于敢闖敢干的人才要積極鼓勵,哪怕是在謀事創業中出現了錯誤,也不要一味指責,而是要建立相應的容錯機制,適當容錯、糾錯,鄉村振興的發展才會變得更有活力。只有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有新思想、新理念,加之人才的實干,定能助力鄉村振興的跨越式發展。
人才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鄉村振興的發展也不是一足之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征程中,人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聚集各類人才,大膽創新、善用人才,才能答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