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時參加代表團審議時這樣說。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根本性問題,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被作為去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一時間,鄉村振興成為熱門詞匯。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起點,鄉村振興正一步步照進現實。那么,鄉村振興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國家在這方面有什么規劃,給園林行業帶來什么機遇,鄉村振興實施中又有哪些問題和隱憂?
1、讀懂鄉村 才能讀懂中國
讀過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都能知道,只有讀懂鄉村才能讀懂中國。這些年,中國的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新步伐,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民生全面改善,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顯著加強,農村社會穩定和諧,這些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
然而,現在中國很多城市的面貌已不遜于發達國家,農村卻依然整體上較為落后。當前,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習近平指出,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在新時代的中國,鄉村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衰敗的鄉村(圖片來源:李興振)
可以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站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農業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前些年,曾推出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這一次的鄉村振興有很多不同,在總體要求上,內涵與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更加突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在重點任務上,將制度創新貫穿其中,更加突出農村農業制度改革,以破解農業農村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2、規劃先行 謀定而后動
鄉村振興既要有緊迫感,但又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規劃先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從城鄉融合發展和優化鄉村內部空間兩個方面,明確了鄉村的新定位,提出了新路徑和新要求。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空間格局。二是優化鄉村發展布局,延續人與自然有機融合的鄉村空間關系。三是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四是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結合促進。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時間表
《規劃》提出強化規劃引領,要求抓緊編制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推動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體系。在國家戰略規劃出臺后,北京市等地也陸續推出了鄉村振興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堅持規劃先行,編制村莊布局規劃等。
鄉村振興規劃,必須堅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資源稟賦和發展需求,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旅則旅。如在城市周邊的鄉村,主抓國土空間優化;在集鎮改造地,要主推進美麗城鎮建設;在遠郊農村,則應該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比如北京市還提出要求,村莊規劃要體現京韻農味,突出差異化,避免城市化。
鄉村振興的規劃還需要“接地氣”。腳下有泥,心中才有底。鄉村規劃師不能坐在高樓里做著宏偉的規劃,而要用雙腳走進田間地頭,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規劃編制、項目建設等多方面,將鄉村的建設和發展納入有序的軌道。
3、綠水青山 園林行業新機遇
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習近平指出鄉村要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很顯然,生態振興貫穿于其他四個振興實現的全過程,并為其提供優越的外部環境。正如他所說,“如果其他各方面條件都具備,誰不愿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游?”
讓鄉村回歸綠色,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而實現鄉村生態振興,要點在人居環境的系統整治,把鄉村建設成幸福美麗新家園。對此,國家要求下大力氣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堅持規劃先行,引導提升村容村貌,加快實施廁所革命,改善垃圾處理體系,建立污水治理系統,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很顯然,鄉村建設提速,為基建、園林領域的企業提供了新的市場。
▲四川的美麗新村實踐(圖片來源:李沄璋)
另一方面,國家要求,把山水林田湖草當作生命共同體,統籌兼顧,在保護前提下合理開發,在開發過程中注重保護,為美麗鄉村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在知名園林專家張樹林看來,美麗鄉村建設與風景園林有著密切關系,未來在此方面的發展空間很大,新時期國家重視鄉村振興戰略,風景園林行業應當發揮應有作用,花卉苗木企業也有巨大發展機會。
鄉村振興對風景園林師也提出了新要求。他們要能協調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在進行規劃設計時,要尊重鄉村的形,留住鄉村的魂,做好鄉村自然景觀的守護者。對不同地區的鄉村振興,在規劃設計時則要區別對待。比如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統籌保護、利用和發展,而生態環境脆弱的村莊,可搬遷撤并,因地制宜復墾或還綠,增加鄉村生產生態空間。
4、融合發展 鄉村不只需要景觀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實現鄉村生態振興,落點也在產業與生態的深度融合。要一手調結構,尊重自然規律,從各地資源稟賦出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到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閑則閑;一手促融合,用好生態綠色牌,做足山水文章,壯大鄉村旅游和休閑經濟,走出一條融合發展新路。
在4月份的十三屆全國人大第十次會議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作關于鄉村產業發展情況的報告時提出,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
中央對鄉村產業的政策扶持,主要包括農產品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農村創新創業等。這其中,尤其是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園林景觀界大有可為。《人民日報》提出,鄉村旅游利用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把農耕活動與休閑農業、傳統農業文明與現代鄉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能夠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發展,從而有力推動鄉村振興。
不過專家們提出,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只有旅游項目規劃和鄉村景觀設計。在前不久舉辦的第九屆園冶高峰論壇“鄉村振興與特色城鎮學術研討會”上,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黨委書記朱玲教授提出,鄉村振興要讓農民能有自己的造血機會,能讓他們富起來,需要更多與資源相結合的產業模式植入,實現設計與產業的協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觀所所長郭瓊瑩介紹,近幾年臺灣的城鄉環境治理既進行城鎮風貌改造,又重視鄉村經濟發展,將美學與藝術帶進來,幫鄉村做特產的包裝與行銷,做到“一鄉一特色”。
▲臺灣漁村改造(圖片來源:郭瓊瑩)
5、誤區與隱憂 謹防“樣板式繁榮”
知名農業農村專家李昌平提出,當前鄉村振興在一些地方存在方法誤區,比如往往只講政治正確,不講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一刀切后的廁所革命,有些地方就出現了新廁所大量閑置或使用后帶來新的生態問題,舊廁所上演“逆襲”的現象。很多地方的主要領導,花上億元整一個美麗示范村,結果僅僅只是整了個形象工程,農民還是常年在外打工,留守老人守著個新房子,連畜牲也不敢養了,想吃用大糞種的菜都吃不上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少來在《人民論壇》撰文指出,在一些地方,形式化的鄉村振興悄然而起,產生了一些“樣板化”現象,表現為兩個“極端”:一是人為城鎮化運動中的“農村社區”樣板化;二是新農村建設中的“美麗鄉村”樣板化。人為地“樣板化”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看上去一幅“繁榮景象”,卻嚴重違背客觀發展規律。
北京建筑大學公共管理系主任謝天成提出,在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和深入實施過程中,需要避免五個誤區。除了要遵循發展規律避免運動式振興,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外,還要準確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避免將其看成傳統的新農村建設,要堅持全面振興,避免片面追求“產業興旺”,要與新型城鎮化形成“雙輪驅動”,避免顧此失彼等。這些都值得規劃、設計和其他相關領域的人士在實施鄉村振興時引起重視。
根基扎在泥土,枝葉沐浴陽光。當下實干,未來可期。隨著鄉村振興的扎實推進,相信一個個美麗宜居的鄉村將成為中國大地上的最美風景線,風景園林相關從業者也會更有信心,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