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山鎮有三大寶:一是有著“南方吐魯番”美譽的葡萄產業;二是有著6000多年稻作文化的水稻種植;三是境內有4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澧陽平原史前文明遺址群的精華所在。
從數據上看,全鎮耕地面積約9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達6.8萬畝。優質葡萄種植面積1.5萬畝,百畝以上規模的葡萄園超過50個,年產值達到3億元以上。城頭山景區單日接待人數屢次突破萬人。
鄉村能不能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對于城頭山鎮鄉村振興示范片來說,產業發展已有很好的基礎。4個重點村分別為周家坡社區、城頭山村、詹家崗村和牌樓村,在規劃上,澧縣縣委、縣政府要求該鎮要推動全域旅游概念落地生根,按照“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布局,通過產業發展促進群眾增收、實現鄉村振興。
4月25日,記者同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一同深入澧縣城頭山鎮,看全鎮產業如何興旺、如何撬動鄉村振興。
上午10時,在城頭山村的農康葡萄種植基地里,近百名工人正在葡萄架下忙著工作,場面壯觀。鎮里的干部說,我們今天運氣很好,正好“葡萄大王”王先榮在家。王先榮是十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理事,因研發掌握了葡萄標準化避雨栽培核心技術,以城頭山鎮為起點,成功將這里締造成“南方吐魯番”,讓新疆人都瞠目結舌。
“這就是近幾年風生水起的陽光玫瑰啊。”對于陽光玫瑰,記者早有耳聞,它也是王先榮引進的品種,外觀晶瑩透綠、果肉甘甜多汁,在市場上的價格最低都賣到了30元/斤,品質好的達到50元至60元/斤,做得好的,一畝陽光玫瑰年產值接近10萬元。畝產達10萬元,這就是放到全國農業市場,也是數一數二。
“是的,工人們就是在對它進行梳果。”王先榮回道,“陽光玫瑰的味道好,除了種苗、溫度等基本要求外,梳果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一年先后要對其進行4次梳果,嚴格控制每串上面的數量和大小,保證品質。”
在農康葡萄產業園里,工人每年有近300天工時,工資80元至120元/天不等。“來做事的老百姓都是附近的,人多時一天上百名,一年大概都能拿到2萬元以上的工資。除此之外,合作社還有1373名社員,我們采取統一發苗、統一指導、統一銷售的方式,這幾年不少社員賺了大錢。”王先榮說起大家的收入,欣慰萬分,他說,下一步會繼續培育更優品種,并與大型水果超市合作,把城頭山鎮的葡萄品牌做大做強。
下午1時,在詹家崗村的村部后面,村支書滕自文帶我們來到了村里的“致富基地”。一排敞亮的大平房,里面放著6臺設備,約十多個工人各自忙著,壓花、插花、檢測……記者拿起一支已經插好的成品,上面貼著小白條made in China。
“好洋氣啊!”記者感嘆道。
“從我們工廠出來的仿真花都會出口國外,因此要求也很高,每個環節都做得很精細。”滕自文向我們聊起了“致富經”。“機緣巧合,在駐村扶貧干部胡繼軍的引薦下,村里和外地仿真花公司達成長期合作協議。貧困戶胡繼珍是廠里聘請的長期員工,一個月有固定收入3200元;貧困戶黃太金兩老,一直靠低保過日子,現在也開始在家里插花,一個月能賺400多元。仿真花讓貧困戶有了收入,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賺零用錢。
據滕自文介紹,截至如今,從事仿真花加工的貧困戶已達80多戶,其中殘疾農民20余人,戶均月收入從400元到3200元左右,年產值預估500萬元左右,村集體收入年預計30萬元左右,已經帶動了周邊6個村的村民開始加入仿真花加工。最讓他們高興的是,村里打牌的少了,做事的多了,殘障人、老人都有了收入,大家一起做事一起聊天,拉近了干群關系,貧困戶的臉上笑開了花。
城頭山鎮的優質水稻產業承擔了全縣主產區、示范區的功能,袁隆平高產超級稻示范田1000畝,畝產達到1900斤。說到全鎮的水稻種植,不得不提到位于周家坡社區的湖南錦繡千村農業合作社,其社會化服務模式為全鎮的水稻種植提供了全程、多元、高效的服務。農資配送、土地托管、集中育秧、統防統治……服務水稻產業的同時解決一部分農戶就業。
除了產業興旺外,城頭山鎮的人居環境在全縣來說,也是示范。探索建立“環衛一體化”機制,通過“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模式,統一群眾丟垃圾時間,優化垃圾車收垃圾時間與線路,做到全域保潔工作規范化、常態化。同時建立了整治網格體系、群眾監督、聘請保潔員、考評獎勵等長效機制。鎮長顏軍介紹說,牌樓村和詹家崗村的文明鄉風也是鎮里的一大特色,每家每戶都掛有家規家訓,族與族之間展開各類評比,效果也很明顯。
眼下,全鎮旅游公路四通八達,依托現有的S302交通干道,以休閑農業和文化旅游為特色的發展軸已融入澧縣縣城的城鎮發展軸。無論是傳統的水稻、葡萄產業,還是正在興起的仿真花、農旅產業,這些產業正在融合,正在持續發力,撬動著鄉村一步步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