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增效,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加快形成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部門日前印發《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從農村實際和旅游市場需求出發,強化規劃引領,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鄉村旅游環境,豐富鄉村旅游產品,促進鄉村旅游向市場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全面提升鄉村旅游的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為實現我國鄉村全面振興作出重要貢獻。
對此,中央民族大學旅游管理教研室教授張瑛認為,《意見》是對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部署,要求鄉村旅游在產業、生態、鄉風、治理、生活方面有更多作為。產業興旺是根本基礎,要通過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豐富鄉村旅游產品,做大做強鄉村觀光旅游業、休閑旅游業、養老旅游業、鄉土特色旅游產品、創意旅游產品等,吸引更多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到農村去;生態宜居是首要問題,要注重開發與保護并舉,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加強農村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留住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鄉風文明是重要舉措,通過發展旅游保護提升農耕文明,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和優秀傳統文化,并通過吸收現代文明,進一步提升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素養和精神面貌;治理有效是重要保障,通過鄉村旅游的引領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生活富裕是根本要求,就是要通過社區農民對當地旅游發展的參與,解決就業和收入,大幅提升生活水平。
《意見》明確,鄉村旅游發展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因地制宜,特色發展;以農為本,多元發展;豐富內涵,品質發展;共建共享,融合發展。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鐘林生認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而且生態環境與鄉村旅游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必須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優先位置,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只有生態環境保護好了,鄉村旅游才有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基礎。同時通過生態旅游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意見》非常準確地抓住了當前鄉村旅游存在的一些問題及癥結,提出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從農家樂到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取得喜人成績的同時,也存在鄉村文化流逝、千村一面等問題,影響了可持續發展。《意見》指明了鄉村旅游產業提檔升級的方向,真正把農民勞動生活、鄉村風情風貌、農業產業特色體現出來,把鄉村旅游業態打造成農民就業增收、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增長極。”北京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竇文章說。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黨委書記徐虹表示,鄉村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品質提升和內涵發展上下功夫,這不僅是市場消費升級發展的需要,也是鄉村重構和鄉村振興中必須突破的問題。要把鄉村從單一生產功能轉變為生產、生活、生態、生命等“四生和諧”的美好家園,缺乏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現代文化的表現都不足以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標,因此鄉村要在創意化發展、品牌化運營和產業融合化、環境優美化等方面綜合發力,形成系統化振興格局,才能讓鄉村農民精神面貌改觀,讓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有傳承和活化的人文基礎。
“鄉村旅游的更好發展,需要與鄉村振興中的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惟有如此,鄉村旅游才能持續獲得發展動力,并最大限度地發揮鄉村旅游的綜合帶動作用。要實現融合發展,一是要因地制宜,探索適合的產業融合模式與路徑;二是要敢于創新,建立產業融合的保障機制;三是要加大投入并動員全社會力量予以支持,特別是增強相關產業對旅游業的認知。”鐘林生說。
《意見》提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22年,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全面提升,扶貧富民作用更加凸顯,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類型多樣、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
對此,上海財經大學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教授分析,世界旅游目的地發展的普遍規律就是加強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再匹配當地獨特的旅游吸引物。因此,旅游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是全面提升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的前提,在當前顯得尤其重要。同時,旅游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具有居民和游客可共享的特點,因此,這也是促進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與城市均等化的重要方面。而從中國旅游業40年的發展實踐來看,鄉村旅游對于扶貧富民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應該朝著這一目標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