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按照“穩糧、優棉、促畜、強果、興特色”的要求,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發展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林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升農產品有效供給質量,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第二節優棉
立足提升新疆棉花產業競爭力,圍繞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需求,優化棉花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引導棉花種植向優勢產區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棉花品質,打造棉花品牌,降低棉花成本,實行優質優價、優棉優用,提升植棉效益。大力實施規模化、標準化棉田綜合整治,完善棉田基礎設施。持續推進棉田高效節水工程建設,在規模化、標準化棉田基礎上配套建設高效節水設施,開展棉田智能化高效節水滴灌試點,提高棉花生產管理水平、棉田產出水平和水資源利用效率,示范引領全區精準農業發展。推進棉花主栽品種區域化、規模化生產,解決棉花品種多亂雜等問題,重點在南疆早中熟棉區種植推廣新陸中54號、68號、75號等主栽品種,北疆早熟棉區種植推廣新陸早57號、61號、73號等主栽品種,穩步推廣種植新海47號、49號等特種棉品種。同時,加快機采棉專用品種的繁育和推廣。以棉花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以上的27個縣市為重點,擴大機采棉種植規模,堅持機采棉“農機農藝”配套,提升棉花機采水平,降低棉花生產成本。嚴格落實棉花采收環節和加工環節質量控制,減少“三絲”污染,生產加工纖維長度、馬克隆值、比強度、一致性、整齊度、成熟度等指標符合紡織企業要求的優質原棉。到2022年全區(含兵團)棉花生產能力穩定在450萬噸左右,棉花良種率達到95%以上,棉花機采率達到45%,鞏固新疆作為全國最大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