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農村發展,要緊緊扭住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大任務。”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大包干”至今,敢為天下先的小崗人從來就不缺乏膽識和激情。40年前,18戶大包干帶頭人掀起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現如今,在小崗村,新的18戶帶頭人正通過自身的努力引領著小崗村民走上致富大道。
時序輪替中,小崗精神的內涵愈加豐富,始終不變的是敢想敢干敢為人先者的身姿。歷史坐標上,始終清晰的是改革者的步伐。
從“大包干”18戶帶頭人到新18戶帶頭人,“小崗精神”在傳承
9月28日中午,在小崗村黨員活動室,記者見到殷玉榮時,很難把眼前這位扎著馬尾辮、清爽利落的女子和養豬大戶聯系起來。
1979年出生的殷玉榮,是小崗村的養殖大戶、小崗村新18戶帶頭人之一。“之前在外打工,也跟丈夫一起跑過運輸,看到家鄉發展越變越好,我就回鄉創業。”她說,從2012年她開始養豬,但一開始因為缺乏專業養殖技術,加上那幾年市場行情差,養豬場連續三年虧損,但她并沒有放棄養豬創業的夢想。
不懂就問,不會就學,殷玉榮埋頭苦干,勤奮學習養殖技術。2015年下半年,養豬場終于有了起色,開始盈利。2016年,市場行情好轉,她凈賺了五六十萬元,擴大養殖規模,翻修了豬舍,成為村里規模最大的養豬場。
“如今養豬場有50多頭母豬,不過我現在主要是賣豬苗,30斤的小豬一頭賣500元,年入20多萬元不是問題。”殷玉榮說,有了穩定客戶源,終于不愁銷路,她正打算牽頭成立養豬合作社,和鄉親們分享養豬技術和經驗,帶著大伙一起致富。
40年前,18戶農民在“生死契約”上按下紅手印。現如今,小崗村又選出了新的18戶帶頭人。
“現在小崗的任務和當年按紅手印那時不同了,但是直面問題、敢闖敢試、勇挑重擔的小崗精神代代相傳,激勵我們團結合作,義無反顧地把改革開放不斷向前推進,戰勝前進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小崗村黨委委員嚴余山說。他是嚴宏昌之子,也是新18戶帶頭人之一。
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未來,因此需要培育更多“新農民”。現如今,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質、掌握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成為加快農村發展的先導力量。
“一直以來,我都以自己生在小崗村為榮。‘大包干’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作為致富帶頭人,我也想盡一份力,幫鄉親們走上發家致富‘快車道’。”殷玉榮萌生出了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念頭。在她的推動下,今年8月4日,民益專業合作社與18戶小殷村民組代表簽訂了土地入股合作協議,開啟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入股改革的新征程。
從“富口袋”到“富腦袋”,美麗宜居鄉村鋪畫卷
踢足球、練武術、敲花鼓……9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小崗學校,在整潔寬闊的紅色塑膠跑道上,學生們肆意地歡笑著。“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在綠色草坪上,一群身著校服的女生練習鳳陽花鼓表演。
“來小崗村有4年了,村里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學校硬件條件改善了,還開設了足球、美術、舞蹈等形式多樣的興趣課,學生們的學習勁頭也更足了。”小崗學校音樂老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花鼓”縣級傳承人吳曉彤說。
“小崗學校前身是小崗村小學,建于1998年,從2012年開始籌建小崗村九年一貫制學校,7月份七年級開始招生。2013年6月學校正式成立,名稱為鳳陽縣小崗學校。”校長邱建闖說,2012年他剛來時,這里只有東邊一幢小樓,學校占地僅9畝,全校只有大概一百名學生,僅5名老師在編。經過這幾年一邊辦學一邊建設,學生食堂、少年宮、教師周轉房等陸續建成,如今已經有35名老師在崗,在校學生440人。“從2016年以來,先后投入290萬元進行教學樓改造、食堂改造、校園美化和校內外綠化等。”
鄉村振興,既有經濟振興,也有文化振興。“富口袋”的同時也要“富腦袋”。
集體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讓小崗村有了發展底氣,富裕起來的村集體投入大量財力提高教師待遇,獎勵優秀學生,補貼校車費用。投入380萬元,完善小崗學校軟硬件設施建設,建立教師生活津貼補助、教育教學獎勵制度,開展“名村”“名校”合作。同時,全面升級村衛生服務中心,小崗村衛生室升格為鄉鎮衛生院,建立遠程醫療服務系統,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免費為全體村民辦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承包地農作物保險和家庭財產保險、養老保險等。
從衰敗破舊、垃圾遍地,到粉墻黛瓦、干凈整潔,小崗村從“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走上了富裕文明、生機勃勃的嬗變之路。目前,小崗村學校、衛生院、養老院、消防隊、派出所等一應俱全,全村民生保障水平明顯提升。
“小崗村從農民群眾最急需最期盼的事情入手,逐步提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水平。小崗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目前農民文化樂園主體框架已經完成,大戲臺改造項目投入使用,石馬、嚴崗新區二期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同時將小崗村敬老院打造為居家養老中心,提升保障水平;啟動石馬三期村民小區建設,明年4月以前所有村民入住小區享受均等公共服務。
從“包產到戶”到“全面治理”,改革名片越擦越亮
初來小崗村,你會驚嘆于一條條大道連接村頭巷尾,一棟棟粉墻黛瓦的農家小樓掩映在蒼松翠竹中。但是走進任意一座民居和村民攀談,你會發現外觀一樣的房子,里面的房型各異。
“女兒女婿都在深圳,平時家里人少,蓋房子的時候我就要求客廳大一些,跟別人比起來,少要了一間房。”石馬新村的一戶村民告訴記者。
“房子怎么建、建成什么樣、找誰建,由理事會征求村民意見。”小崗村相關負責人說,比如,在嚴崗新區一期續建工程中,由村“兩委”委托專業單位規劃設計通過專家論證,之后交由村民理事會表決,由理事會成員對住房戶型、結構、高度、室內設計等提出意見,建設過程中,理事會成員輪流到工地監督施工。小崗村分片區成立村民理事會、石馬三期建房理事會,涉及老百姓重大利益的問題,由群眾自己說了算。今天,小崗村民“按”下的紅手印,依然可以決定小崗村的未來。
改革的持續推進,進一步擦亮了小崗的改革名片。今天,這里的改革已從圍繞土地進行的生產關系調整,逐步深入鄉村的深層機理,探索新的治理機制。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小崗村與安徽財經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合作,打造‘社區黨建、社區協商、社區營造’三區融合社會治理新模式;出臺了《小崗村美村行動實施方案》和三個配套決定,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建立黨委領導下的包片干部、衛生監督員、村民、環衛公司、新鄉賢、志愿者等多層次的組織架構,既評選獎勵,也考核處罰,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李錦柱說,建立了小崗村“四片兩線”網格化社會管理機制,設立小崗村調解中心,建設平安、法治、和諧新小崗,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問題不擴大”。
為了增強村民創造美好生活的主動性,小崗村定期開展“小崗好人”“好媳婦好婆婆好兒女”“衛生清潔戶”“十星級文明戶”等各類評選活動,開展“講衛生、塑形象,創建文明健康新生活”等系列活動,每年舉辦一次春節聯歡晚會。近期,小崗村成功舉辦了“希望田野豐收金秋”首屆農民豐收節活動,開展了優質稻米品鑒、首批引智上崗博士聘任、農夫莊園項目簽約及梨樹認養、采摘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村民在增強自豪感、認同感的同時,凝聚參與小崗村發展的共識。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課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雖已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李錦柱說,改革大潮逐浪高,遠眺未來的路,新時代的召喚讓小崗村振興再出發,昂首闊步前行。
發展無止境,改革無窮期。小崗村始終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奮楫爭流,與時代同進步,將“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不斷傳承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