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首日,潛江返灣湖、興隆河迎來旅游熱,當天接待游客超過1萬人次。今年,隨著馬拉松賽、自行車賽等舉辦,這些幾被遺忘的農村角落迅速成為潛江及周邊城市人眼中的“網紅”景點。
在潛江農村,悄然發生變化的不只是新增了幾處景點。就在剛剛過去的“豐收節”里,迅速富起來的潛江農民引發關注——數據顯示,該市蝦-稻產業拉動農村居民人均增收640元,直接幫助8000多貧困人口脫貧。潛江成為全省唯一入選“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城市。
鄉村熱鬧了,是否會拖慢城鎮化步伐?潛江給出答案:該市城鎮化率持續穩定增長,達56.3%。
要鄉村振興還是城鎮化
——以特色產業帶動“兩頭旺”
熊口鎮瞄場村地勢低洼,過去,全村300戶大都以種植水稻為生,貧困人口就有66戶224人。2015年開始,該村與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建設5000畝蝦稻共作基地。貧困戶漆衛星將14畝水稻田流轉,他勤勤懇懇、悉心管護,很快便有了收益:2016年,村里支持的4萬多元,他如期歸還;2017年,純收益11萬元。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一走進村里,村民便爭相道出新變化:“5組的廖盛豹在城里買了新房”“6組52戶人家一年添了25臺私家車”“全村新建起18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
潛江市市長龔定榮表示,把現代農業產業培育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以蝦—稻特色產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全市建成蝦—稻種植養殖的完備產業鏈,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走出城鄉產業發展“一盤棋”——在鄉村,農民建基地;在城里,市場主體抓創新、育品牌、擴市場。
做足特色產業文章,該市城鄉發展“兩頭旺”。數據顯示,去年該市蝦-稻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30億元,培育農業合作社1136家,走出4家國家級示范社和國家級企業。
要裝修“客廳”還是打理“后院”
——以項目提升城鄉顏值
如果把城市、小鎮比喻為一個地方的客廳和臥室,鄉村是后院,兩者如何各展風采?
9月13日,一場“環中國”國際自行車賽展示出潛江城鄉新面貌。113公里賽道,穿越繁華的城市和美麗的鄉村,讓百余名中外車手連聲贊嘆。
去年以來,潛江啟動城鄉一體化重大投資項目77個,總投資約480億元。該市通過全域謀劃,繪就城鄉一體化藍圖,劃定城鄉一體“三大亮點”片區,確定包括燃氣、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29個專項規劃。
潛江“環中國”賽賽道,途經漢江興隆河生態綠道亮點片區。該市啟動興隆河生態修復工程、鄉鎮污水處理廠、黑臭水體整治等項目,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城鄉一體化進程。
王場鎮林圣村村民王計福道出生活新變化。他說,進城坐上公交車,污水進了處理廠,旱廁變成小花園……農村環境好了,也給城市帶來變化。治理后的興隆河,美了沿線農村,還為城區水體注入清流。
植綠、控煤、禁燒等措施,讓城鄉居民感受碧水藍天帶來的幸福。今年8月,該市水環境、空氣環境多項考核指標居全省前列,其中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和地表水斷面達標率100%,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排名全省第二。
要農民進城還是人才下鄉
——以改革加快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今年2月的潛江“春風行動”中,當地勞務市場一片繁榮。205家企業拿出1.2萬個崗位,一些企業開出近7000元月薪,吸引新老務工者同場搶“飯碗”。
潛江市勞動就業管理局副局長熊宣華說,隨著長飛光纖、周黑鴨、安井食品等企業入駐,大批農民進城,全市城鎮化率保持穩定增長。
城鎮化浪潮中,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的劉海選擇回到農村,他有技術和抱負,希望用無土栽培技術振興家鄉。然而創業初期,他既要承擔各種生產經營成本,又要考慮開拓市場,很是艱辛。
去年,潛江成立首個田園綜合體,向他拋來橄欖枝。這個名為章華田園綜合體項目中,劉海有了免費耕作的土地,運營方還為他找市場。去年,他凈賺60多萬元。共享設施、共享技術、共享市場,在這座田園綜合體里,已吸引來近10名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
讓城市夢更舒心,讓鄉村夢更安心,這是潛江以改革加快城鄉資金、知識、技術等要素雙向流動的探索:在城鎮,該市通過“放管服”等改革,筑牢工業底盤,吸引和壯大產業工人;在農村,該市探索土地“返租倒包”模式,開展供銷社綜合改革等改革,讓種地成為既賺錢又體面的職業。
該市開展供銷社綜合改革,實行聯合供銷、科技供銷、網上供銷“三大供銷”模式,借助自身渠道優勢,吸納農民及合作社入社,在“改造自我、服務農民”中實現新突破。
數據顯示,在“政府+企業+供銷社+農戶”農政企聯合新模式下,合作農民種植成本下降了15%,每畝增收200元以上,每年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達10億多元,供銷社經營年均保持30%以上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