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的概念并將之上升成國家戰略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上周國務院剛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來看,鄉村的春天正大踏步向我們走來。各地政府從過去我們苦口婆心請求合作而且大多吃閉門羹甚至被掃地出門的境況到張燈結彩式的歡迎,態度也完全不一樣了。
但是且慢,在這熱氣騰騰的鄉村振興大餐上,我卻聽到了磨刀霍霍的聲音。各色人等,不管是政府企業,還是學術社會,都擼起了袖子,準備要對鄉村下手了。近日聽到一件事,說某地準備舉辦一個大論壇,要花幾百萬,其中近百萬是給某大學某個搞規劃的機構的,算是會務組織費,而這種會這個機構一年要在全國各地舉辦三四次。我這一聽,腦子里就冒出“折騰”兩個字來。這讓我想起十余年前開始的新農村建設和五六年前開始的美麗鄉村建設來,盡管這兩波建設在農村某些硬件的改善上功不可沒,但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折騰”,只肥了少數人的腰包而已,農民背井離鄉的趨勢沒有改善,鄉村的教育和文化越來越沒落,鄉村的土地、水和空氣也愈加受到污染。
現在鄉村振興來了,是不又會成為下一波少數“精英人群”撈錢的彩頭?鄉村振興工作要如何從過去中吸取教訓呢?第一重要的,是鄉村需要重新樹立起自信來,要相信自己的文化,相信幾百上千年沉淀下來的在地知識的價值,要相信一字不識的老人的智慧,要相信人民的力量。從鋼筋水泥里生長出來的城市知識系統應該呆在它自己的位置,但運用到豐富多元的鄉村社會,則多半會水土不服,必須先成為在地知識的小學生,學習個五六年后再談其它的。
其次,在這種信心的基礎上,一方面通過合作凝聚內部的力量,一方面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鄉村振興,要有自己的鄉村經濟學,需要構建屬于自己的在地的經濟系統,如此,農民才有可能成為經濟的真正主人,而不會被左一個鄉村旅游,右一個民宿經濟給忽悠,也才能逐步從城市經濟的依附中擺脫出來。同時,需要擺脫金錢至上的魔咒,從發展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咒語中解放出來,重建鄉村的人文系統,這是使鄉村在這個時代重獲尊嚴的必經之路。這條路注定艱難而漫長,但為了鄉村的更遠的未來,卻又是值得為之努力的。而且,我相信,鄉土社會固有的文化力量將戰勝使人類急劇墮落的時代趨勢,并成為新時代的引領者。
鄉村振興如果沒有對鄉土社會的基本信任,沒有對人民力量的信任,沒有對過去經濟思想的糾正,沒有樹立起生態和人文的意識,沒有農民的合作,則注定是走不遠的,只會成為新一輪的折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