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農業農村部近日制定了《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要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推動科技創新導向的轉變和工作重心的調整,集聚科技、產業、金融、資本等各類創新要素,著力開展關鍵技術創新、生態循環模式創建、典型示范引領、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和體制機制創新,顯著提升科技對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和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支撐水平,有力推動農業農村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支撐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黨中央繼科教興國等6大戰略部署之后的又一重大戰略。從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來看,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是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支撐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和必然選擇。
這些年,我國對農業科技創新非常關注,財政投入不斷增加,農業科技成果也在不斷增加。以中國農科院為例,近5年獲得的各類知識產權數量占過去30年總量的70%以上。各地農研院校也涌現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科研成果。
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礎差,我國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與國外相比差距較為明顯。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貢獻率已經達到57%,但農業科技領域,在國際上處于領先的學科僅占19%,處于并行的占17%,64%是處于跟蹤階段,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
為此,《方案》在這方面提出兩項重要任務,一是要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瞄準世界農業科技前沿,積極搶占未來農業科技發展制高點,著力在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智慧農業、農業物聯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領域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問題,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強化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源頭供給,打造發展新優勢。
二是要創新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針對制約我國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全局性重大瓶頸問題,在作物改良、病蟲害防控、生態循環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機農藝融合和農業大數據等關鍵領域,重點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并研發配套技術系統,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提供科技支撐。
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提出農業農村部成立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工作推進小組,以制定行動方案,牽頭組織實施,開展績效評估,進行指導監督,總結宣傳典型案例。同時,《方案》還提出整合各類資源,以鄉村振興重點任務為核心,大力整合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技推廣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學科群等已有研究團隊、平臺。
此外,為支撐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方案》還提出要示范推廣一批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打造一批科技引領示范村(鎮),培育壯大一批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建立健全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制度政策,基本滿足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對新品種、新裝備、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有效供給的需求。
不過,在記者看來,當前,我國的農業發展方向已經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轉變為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上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突破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創新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還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讓科研成果在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上真正發揮作用。
但是,由于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原因,這些年一些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得不到很好地轉化和推廣應用,浪費了很多科技資源。再加上我國農業科技工作的分工不明確,研究所間、學科間、課題組間互不合作,創新資源不優化、創新平臺不共享、創新力量不協作的現象普遍存在,最終導致技術研究與生產實際脫節。
近年來,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與措施。2016年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鼓勵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創新主體及科技人員轉移轉化科技成果。
今年李克強總理在4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政府要積極引導,大力推動,努力在全社會培育養成一種尊重科學、鼓勵創新的時代氛圍。當天會議決定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獲得的現金獎勵實行個人所得稅優惠,使創新成果更好服務發展和民生。
可以說,政府在努力營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良好環境,而且已經初見成效。在農業方面要加快科技轉化,記者認為還要重視資源整合,搭建可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除了科研機構和企業,還應有能夠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支撐服務的金融、法律、媒體、第三方技術轉移組織等機構,以加強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同時,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還需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成果轉化是項非常復雜且具挑戰性、創新性的工作。在美國,大多數大學和研究機構都成立了技術轉移辦公室,專門從事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我國在這方面差距較大,因此要培養一批善于開展成果轉化工作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