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旅融合是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新的發展方向,是實現產業融合的新手段。在對農業產業功能充分尊重的前提下,進行農業旅游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以所開發的農業旅游休閑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游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農業旅游休閑聚集區。
農業旅游作為農業和旅游業的結合物,即以農、林、牧、副、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旅游產品,并為游客提供特色服務的旅游業,是依托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兩大載體,農旅融合不是簡單地給二者做加法,而是要通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從生產走向生態、生活功能的拓展,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建立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的產業體系。
當前,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進,農業產業鏈不局限于某處,農業多功能不斷拓展,出現了農村新的業態,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步入新階段的重要特征。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促進農旅深度融合,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當然,農旅融合在起步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處于初級階段,產業融合發展層次較低,產業融合的鏈條短,附加值偏低,利益聯結松散,合作方式單一;土地、人才、資金等供給不足,如按國土資源部規定,以農業為依托的各類場所需按建設用地進行管理,許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難以正常實施,農村金融產品極其有限,農用土地和各類設施都不能抵押,借貸融資困難導致規模難以擴大,且多數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缺乏專業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產業融合主體帶動能力較弱,有實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少,部分新型經營主體結構單一、管理粗放、經營能力不強,部分經營主體創新能力不足,在推進區域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方面服務不足。
那么在發展休閑農業融合鄉村旅游這條仍在摸索前行的道路上,存在著這么多問題,又有哪些模式是可行的?
田園農業旅游模式
即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游活動,游客可以親身體驗農業相關的活動,放松身心。
田園農業旅游主要包括田園農業游、園林觀光游、農業科技游、務農體驗游幾種模式。
民俗風情旅游模式
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游吸引物,將當地風俗人文作為主打,吸引游客,發展以人文為主的旅游,增加鄉村旅游的樂趣,多了文化內涵。
其中以傣族的潑水節最為著名,雖說是潑水節,但其中的項目內容卻不僅僅局限于此,還有文藝表演等一系列活動,非常具有傣族的文化特色,讓游客在看到傣族美景的同時還能夠親身體驗傣族的風俗文化。
村落鄉鎮旅游模式
以古村鎮宅院建筑和新農村格局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觀光旅游。
觀光旅游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位于安徽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的三瓜公社,按照“一村一品”和“一戶一特”的思路進行產業規劃,重點以鄉村部落為主,以各色農特產品為輔的旅游文化,讓村民足不出戶把產品賣向全國,形成了以農特產品種養、生產加工、電商物流、餐飲住宿、休閑旅游為主,三產融合發展的“三瓜公社”新模式。
休閑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空氣清新、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不同于城市的綠色空間,讓游客能夠放下快節奏的生活,過上理想的慢節奏的生活狀態,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游客提供度假等服務。
比如位于湛江市東海岸的破頭區龍頭莫村的湛江炭療理休閑山莊,分炭樂區、旅業區、旅游餐飲區、炭燒烤區、垂釣區和炭文化展示區6個功能區。炭療理休閑山莊主要是以高溫度燒炭過程炭窯余留的遠紅外線、負離子、純氧熱能對人體有益的物理作用,刺激皮膚出汗,促進人體和細胞新陳代謝。
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用航天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讓游客了解農業的相關知識,學習有關農業的技能。
比如英國EDEN伊甸園,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動,通過環境再生的技術,給人們一個與世隔絕的空間。
農家樂旅游模式
農家樂是現在較為普遍的一種旅游發展模式,農民利用手中已有的資源,進行改造,以特色的產品吸引游客前來游玩。
回歸自然旅游模式
利用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來吸引游客,群山連綿,清澈的小溪,繁盛的森林等,讓游客感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回歸大自然。
鄉村經濟發展到今天,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經濟活動,而是通過農旅融合,發展成為一種兼顧有物質生產和精神層面的休閑活動,農旅融合也不僅是單一的固定模式,而是有主有次各有特色,在專攻的基礎上相輔相成。未來的鄉村,不僅是農村人守望的美麗家園,也是城市人向往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