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個五年工作做出部署。面對人們關心的食品、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規劃提出了諸多政策設計,引發關注。
“民以食為天”,吃得放心是每個人心中最樸素的愿望。
規劃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監管體系,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分級及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
對于人們關心的農藥殘留問題,規劃明確,要完善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體系,推進農產品生產投入品使用規范化。
規劃還提到,接下來將實行全國動植物檢疫防疫聯防聯控,完善農產品認證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系統,著力提高基層監管能力。同時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強化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質量安全意識。
教學質量能否保證,是大多數鄉村中小學生關注的問題。
規劃對此提出,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每個鄉鎮至少辦好1所公辦中心幼兒園。繼續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科學穩妥推行民族地區鄉村中小學雙語教育。同時,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布局結構調整,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和課程,滿足鄉村產業發展和振興需要。
規劃還要求,推動優質學校輻射農村薄弱學校常態化,加強城鄉教師交流輪崗。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
近年來,國家就解決鄉村教育薄弱問題一直在下功夫。數據顯示,2018年中央財政教育轉移支付增加到3067億元,80%用于中西部農村和貧困地區。農村普通小學、初中生均教育經費支出2017年分別達到1.14萬元、1.55萬元。
醫療——每個行政村都有1所衛生室
除了上學問題,“看病難”也是農民的一大關切。
為解決這一問題,規劃提出,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做好農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健全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及相關保障制度的銜接機制,鞏固城鄉居民醫保全國異地就醫聯網直接結算。
在解決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上,規劃要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實現每個鄉鎮都有1所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院,每個行政村都有1所衛生室,每個鄉鎮衛生院都有全科醫生,支持中西部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和設備提擋升級。
此外,規劃還提出,要支持并推動鄉村醫生申請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實行差別化的醫保支付和價格政策。深入推進基層衛生綜合改革,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制度。
養老——加快建立多層次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往城市,農村老人養老問題突出。
針對這一問題,規劃要求,接下來將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全面實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提升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務質量。
規劃還提出,為適應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形勢,加快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同時,支持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進農村幸福院等互助型養老服務發展,建立健全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開發農村康養產業項目。鼓勵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用于發展養老服務。
就業——更加積極地支持就地就近就業
就業方面,規劃要求,增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能力,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更加積極地支持就地就近就業。
規劃提出,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快培育區域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就業空間。大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合理引導產業梯度轉移,創造更多適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機會,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基地建設。
此外,規劃還提到,要實施鄉村就業促進行動,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推進鄉村經濟多元化,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進城落戶——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允許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地落戶
戶籍政策關乎很多人進城工作福利待遇和小孩在城市里上學等問題。
規劃提出,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鼓勵各地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允許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地落戶,優先解決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在城鎮就業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以及新生代農民工落戶問題。
在具體實施上,規劃要求,區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主城區、郊區、新區等區域,分類制定落戶政策,重點解決符合條件的普通勞動者落戶問題。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確保各地居住證申領門檻不高于國家標準、享受的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和辦事便利不低于國家標準,推進居住證制度覆蓋全部未落戶城鎮常住人口。
規劃還強調,通過多種方式增加學位供給,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以流入地公辦學校為主接受義務教育,以普惠性幼兒園為主接受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