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東省政府出臺的《廣東省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對旅游用地方面提供了政策扶持,意在解決廣東在旅游用地上面臨的普遍問題。
界限模糊 地產商借“旅游”名義圈地
旅游用地問題,早在2014年就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重視。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確定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就提出,在投融資、用地、宣傳推廣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做大做強旅游企業。近年來,由于各省具體措施尚不明確,旅游用地在實操上仍然面臨窘境,不少旅游地產項目打擦邊球。
比如被譽為“東方夏威夷”的海陵島,長期以來遭地產商覬覦。東起十里銀灘,西至北洛灣馬尾島,優質資源長期為樓盤占盡。發展旅游地產項目的開發商也從中嘗到了甜頭。
根據數據顯示,作為保利地產首個旅游地產項目,保利銀灘2011年7月首期開盤,不到3小時銷售額超5億元。正因為不少商業地產項目借“旅游”之名暗度陳倉,扎堆優質旅游目的地或風景區,掀起圈地狂潮,國土部門加大了督查力度,并且收緊用地指標,嚴厲整改違規征收土地、違建高爾夫球場和別墅等問題項目。
指標緊缺,好項目難發展
最近幾年,鄉村旅游項目的用地同樣遇到了落地難的問題。位于珠海斗門某田園綜合體的負責人有著切身體會,每次走入工地,他都戰戰兢兢,因為害怕有關部門來查發現這些用地尚未落實用地指標,嚴格而言屬于違規建筑。按照正常流程,用地要走“招拍掛”的形式,且以每畝50萬元的拆舊復墾費為標準,該項目140畝的地塊,須支付7000萬元。這樣成本高,耗時長的用地指標審批程序,令該項目的進度受到影響。
類似這樣的旅游項目因用地問題,遲遲得不到落實,并不鮮見。因為當地縣級政府的建設用地指標非常緊張,在優先滿足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建設和城市新區建設之后,旅游景區項目通常被忽略,故拖延數年。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成都秀麗東方,就因用地指標問題遲遲得不到落實,最終被拆除違建設施。
針對這一問題,《方案》提出,支持鄉村旅游創新用地方式,對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等自然風景資源、開發鄉村旅游等旅游觀光建設項目用地,可實行點狀配套設施建設用地布局開發,按地塊獨立供地。
實施“點狀供地”的方法
點狀供地的方法,實際上在浙江已有實踐經驗,受到普遍歡迎。因為很多鄉村旅游項目,出于環境和景觀營造的角度,設施比較小型且分散,如果套用城市建設的成片用地方式,一則浪費,二則成本高企,故而用點狀供地更符合實情。
《方案》還明確,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依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和宅基地,改造建設民宿、創客空間等場所,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不超過5%)用于零星分散單獨選址的鄉村旅游設施建設,對鄉村旅游項目中屬于新產業新業態的用地,以及符合精準扶貧等政策要求的民生用地所需指標,可從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中統籌解決。這一政策的提出,既鼓勵農村主動參與到旅游項目中來,又為新業態提供了用地保障。比如,民宿的建設,就可以參照這一用地政策。
另外,房車營地的用地此前也面臨一定的困境,比如房車營地要用酒店用地指標,這一新興業態處于起步階段,卻面臨如此高門檻。而這個問題的解決,也將在《方案》中有所體現。《方案》明確支持利用林場資源發展旅游,支持在國有林場現有生產生活區域,改造建設特色民居、森林木屋、汽車帳篷營地等旅游服務設施,為這些新業態提供了用地的有力保障。
小結
全域旅游的發展是篇大文章,需要全空間規劃,全要素配套,全社會推進,以旅游業帶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全域宜居宜業宜游的模式,并非一蹴而就,《方案》的提出,不僅提出新的規劃格局,更重要的是,在政策供給上,給予了實實在在的扶持,為旅游業發展掃除障礙,實現互惠互利。廣東全域旅游的發展迎來曙光,確實令業界振奮,催業者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