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小康社會,其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福祉,提升群眾的生活水平。
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對清潔的水源、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的要求越來越高,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權重不斷加大。
近年來,新密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猛藥去疴、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舉全市之力堅決整治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堅定不移走綠色生態發展道路,把污染防治、環境治理作為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作為最普惠的民生工程,通過打造“綠水青山”,實現華麗轉身,成功筑起“金山銀山”,開啟生態文明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生態文明建設
金秋時節,伏羲大地,蒼山翠色,生機勃勃。
驅車前往新密伏羲山,一路向大山進發,會領略到不同的風光,暖陽朗照或細雨綿密,都顯得旖旎而多情。曲折的盤山公路上,云霧縹緲,青磚灰瓦的民居掩映在翠綠的林海間,構成了一幅新密鄉村的絕美圖畫。
沁人心脾的“生態綠”讓人如癡如醉,誰能想到就在幾年前,這里還多是令人掩鼻的“煤炭黑”呢?曾因缺乏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理念而導致農村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現今該如何還清這些生態歷史欠賬?新密給出了答案:堅定不移走綠色生態發展道路,以大生態、大環保、大格局、大統籌為基本要求,把生態建設作為新密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動力源。
創新“可進入、可參與、景觀化、景區化”理念,依托山脈、水系、路網、林地等要素,新密打造出了“一城兩帶、三河三庫、多廊道”的全域生態體系。
“一城”即城區,把雪花山、云蒙水庫、子矜湖等的自然地形和城市交通路網融合,實現“山在城中、以綠蔭成、以水潤城”。
“兩帶”即以西北部和南部的多座山脈為依托,構建起19萬畝的森林生態帶,厚植綠色家底。
以“三河”打造生態水系、綠色景觀,以“三水庫”打造區域生態亮點。立足“八縱八橫”骨干路網,“多廊道”構建串聯成網的全域覆蓋生態綠道。
持續開展植樹造林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全市林業用地面積增至69.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4%。規劃建設摩旗山、雪花山、云蒙山等森林公園17個,綠化廊道79條、570.8公里,綠化面積4835萬平方米。
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從長遠和大局著手。為此,新密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實施“氣代煤”計劃,全市354臺煤氣發生爐全部拆除,改用天然氣。實施集中供熱供氣計劃,全市拆除燃煤鍋爐425臺。關閉污染嚴重和落后產能的98條造紙生產線,全市造紙企業減少到32家,并全部配套污水生化處理設施。2017年,新密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40天,綜合指數達到5.47,在鄭州縣(市)區排名第一,成為“生態綠”最詩意的注解。
人居環境改善
一席水泥地平整干凈,一畦菜地綠意盎然,兩所平房寬敞明亮,顯示出戶主的勤勞和幸福。走進新密市岳村鎮喬地村小東崗組村民趙松林的家,舒適、干凈。
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趙松林帶著記者一一參觀,在展示了自家的廁所由旱廁改為水沖式廁所,廚房污水也從隨地排放到匯入專用下水道后,趙松林開心地告訴記者:“2017年11月旱廁改水廁,俺一分錢改造費也沒出,全是政府掏錢,感謝黨委、政府的好政策!”說完,趙松林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
扮靚鄉村田園,改善人居環境,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新密從基礎設施最薄弱的鄉村環節著手,堅持“城內城外”人居環境同步抓、一并改、共提升。
通過一個管控運營中心,城市、鄉鎮、新型農村社區、行政村、居民點五級“1+5”城鄉污水處理體系形成,全市污水處理云平臺試運行,建成生活、工業污水處理廠33家,日處理污水12萬噸,實現城鄉污水處理全覆蓋。農村改廚、改廁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鋪開,建設污水管網426公里,實施廁所、廚房“雙改”2萬余戶。
“戶投放、村收集、鄉運輸、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新密模式得到進一步深化提升,餐廚垃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建筑垃圾消納、處置能力達到230萬噸,城鄉垃圾處理新密模式形成。新密市榮獲全國100家農村污水治理示范縣(市)、全國100家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市)。
增強鄉村服務和居住功能,在超化、劉寨、白寨、大隗4個中心鎮規劃建設道路、醫院、學校、便民服務中心、游園廣場等項目122個,建成項目12個,啟動建設項目58個。
在廣袤的新密城鄉,越來越多的美麗鄉村正蓬勃興起,生態田園重現秀麗壯美。截至目前,新密創成省級生態鄉鎮10個、省級生態村52個、鄭州市級生態村61個。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先進縣、省級生態縣等榮譽稱號。朱家庵等4個美麗鄉村特色彰顯,黃固寺村入選“2017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成為新密旅游的亮麗名片和田園景觀的璀璨明珠。
綠色產業升級
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節能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走綠色生態之路,發展高質量的生態工業,新密的解題方式是:以鐵腕治污倒逼轉型升級,形成產業新的發展活力。
耐火材料是新密的傳統支柱產業,其產量占河南省的1/3,占全國的近1/6。新密有“耐材之鄉”的美譽,同時也是全省有名的污染重災區。以國家環保治理為契機,新密拉開耐材廠污染治理的序幕,向“小、散、亂”開戰,推倒煙囪,拆除設備,關掉一批,整合一批,堅持不懈、大刀闊斧地治理,使新密耐材行業一舉跨入了綠色、環保、高質、低耗的發展快車道。
環保、科技提升后的新密新型耐材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特征明顯,產品廣泛應用于航天、軍艦領域,有30多家企業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占領美國、歐盟、東南亞等國家市場。
既要做大規模又要提升質態,新密選擇加速產業轉型。歷史文化厚重,旅游資源豐富,加上生態建設構建出的“綠水青山”,新密打出“全域旅游”牌。設立旅游業發展基金1000萬元,銀基國際旅游度假區、伏羲山旅游、夢祥銀飾、密玉等一批“拳頭”文化產業迅速崛起。2017年,新密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46.03億元,占生產總值的6.1%,在鄭州五縣市總量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17.2萬人次,旅游綜合及帶動收入近30億元。
如今在新密,優化營商環境,加速產業集聚,綠色產業已經成為發展最亮麗的底色。201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54.6億元,增長7.8%;產業結構優化,三次產業比重由2013年的3.0∶66.7∶30.3調整為現在的2.5∶50.8∶46.7。榮獲國家環保裝備制造基地,成功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第62位、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第75位、全國工業百強縣(市)第40位、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第64位、全國營商環境百強區縣第32位、全國小康城市百強。
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應,新密高站位、遠目光,采擷“綠色項目”,深耕“綠色田園”,探索出一條轉型升級與生態建設互為促進、良性發展的好路子,構建出經濟、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昂首邁向更加綠意盎然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