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對于有著廣闊農村地域的惠州而言,是一個大課題。
日前召開的惠州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像研究工業經濟那樣研究農村經濟,像研究城市治理一樣研究農村治理。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同時也提出鄉村振興不要千村一面,資金投入防止一刀切。
近年來,惠州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方案》《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行動方案》《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以及《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助推鄉村五大振興的工作方案》等政策。
今年3月,惠州還被列為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隨著系列政策的實施,惠州鄉村振興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而對于惠州來說,如何補足自身短板?如何真正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這些問題的解答,將是惠州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1 租金+工資+分紅,拓寬村民多元收入渠道
“鄉村振興,首先村民要有致富渠道。村民不富,農村不興。”惠州市農科所所長鐘元和認為,因此,要振興鄉村,首先要有產業、有就業。
近日,記者走進陂頭神村的一處種植基地時,村民楊玉山正在為剛種下不久的番石榴除草施肥。楊玉山原來在惠州的一家家具廠打工。去年5月份回到老家后,不僅將老家的閑置土地租給了村里的旅游公司發展休閑農業項目,而且自己也成為了項目基地的一名工人。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每年800元/畝計算租出去13畝,加上每月4000元左右的工資,以及項目盈利分紅,一年下來收入達到了7萬元,遠遠超過了原來打工的收入。
在這里,跟他一樣的當地村民就有20多名。夕陽下,村民們戴著草帽,在有序地勞作著。
這個基地,是當地村企共建的“田園課堂”項目。該項目占地500畝,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一個生態游項目,按“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合作模式,帶動鄉村旅游發展。游客們在村委會門口乘坐電瓶車來這里,眼前成片的果林和農作物等,可供游客參與勞作,體驗農耕生活。
博羅陂頭神村黨支部書記王子廷介紹,2015年,該村成立了鄉村旅游有限公司后,以村企共建形式,激發農村資源要素,通過將土地經營權、鄉村公共設施、鄉村田園風光等資源入股,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平臺等,實施村企共建,協同推進鄉村振興。
項目以每年800元/畝的租金,從農民手里租下了土地。往后每5年遞增100元/畝。由于既有租金,又有工資,還有分紅,當地村民的收入有了顯著的提升,到2017年,村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1.6萬元。
而在惠州的貧困村,隨著項目的進駐,也在發生著嬗變。
進入初秋,依然炎熱,但走進博羅縣楊村鎮石灘村的養老院,卻異常涼爽。這里除了雅致的養老院,還有光亮整潔的新村委會大樓、休閑小公園等,都意味著這里的村容村貌正發生著顯著的變化。
去年,石灘村引進了農業龍頭企業——惠州市東部灣農業生態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設首期200多畝的生態農業基地,發展現代農業觀光旅游,打造集果蔬種植、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特色產業。據介紹,該基地解決了約30名村民就業問題,每個村民每年可增加收入2萬多元,實現家門口就業和穩定增收。
一方面,將生態農業基地和旅游觀光相結合,去年春節期間就吸引了近10萬人次在該基地旅游參觀;另一方面,則通過引進資本的同時,讓貧困戶直接參與學習技術、生產、管理和經營,改變了農戶的傳統經營理念和生產模式,實現農村變景區、農產品變旅游商品、農民變旅游從業人員的轉變。
“在農村的發展中,一方面要想辦法增加村集體收入,另一方面更要想辦法為村民提供就業,才能實現村民在脫貧致富路上實現可持續發展。”惠州市人大代表何玉蘭對記者表示。
去年以來,惠州立足當地資源,實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工程,鼓勵帶動增收效果好的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合作組織在貧困村發展生產基地,吸納貧困戶就地務工、參股,積極引導貧困戶自主擴大發展種養業,增加收入。
2 讓各項規劃進一步銜接,以改革破除機制障礙
村莊的振興,規劃應該先行。
按惠州市的要求,到2018年底,實現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全覆蓋,到2020年基本完成村莊規劃和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農房風貌管控納入村莊規劃范圍,實現所有自然村環境整治、宅基地和農房建設納入規劃管理全覆蓋。
不過,記者走訪中有村干部對記者直言,土地規劃跟鄉村發展的規劃還存在不銜接的情況。對此,《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方案》提出,牢固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統籌城鎮與鄉村融合發展,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為基礎,推進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有機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該市還提出,要抓緊編制《惠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統攬全市鄉村振興發展。
對于各縣區而言,則要制定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對應的縣域鄉村振興規劃,結合縣域鄉村建設規劃,明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土地利用和產業生態布局。
而在記者實地走訪中發現,具體的工作中也還存在一些掣肘。
比如,農房建設落實“一戶一宅”歷史欠賬多,清拆難度大,導致有些貧困村“三清、三拆、三整治”還不徹底;貧困村空心化問題嚴重,沒有人氣,在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存在顧慮,影響創建成效;農村報建和農房風貌管控相對滯后,導致農村有新房無新貌;等等。
記者發現,要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農村的“兩違”(違法占地和違法建設)問題,也亟待解決。
“農村的各種亂建不規范、不解決,在未來就一定會是農村發展的一個瓶頸。”惠州市人大代表陳桂榮如此表示。
記者了解到,為規范農村建設和用地,惠州將出臺加強農村宅基地和農房建設管理意見,建立鄉村報建協管員制度,嚴格實行農村住房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同時,接下來也將要制定整治農村歷史違法用地和違建分類處理指引,到2022年基本化解農村“兩違”歷史遺留問題。
而針對省定貧困村創建工作中遇到的瓶頸問題,惠州準備在博羅縣楊村鎮石灘村開展落實“一戶一宅”制度試點。同時在博羅、龍門縣省定貧困村探索開展拆舊復墾試點,在各縣分別選取2個省定貧困村開展農房風貌管控試點。
“力爭通過一系列改革試點工作,破除制約創建工作的體制機制,提高創建成效。”惠州市委農辦主任朱曉文說。
3 抓好“頭雁”工程,形成“頭雁效應”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
“一個村莊的發展,基層黨員干部是一股關鍵力量。只有配強基層干部,才能讓村莊的脫貧致富振興發展更有方向。”惠州市扶貧辦負責人表示。
在過去,部分貧困村的村干部對如何帶動村民發展并沒有明確思路,沒有起到帶頭人作用,而且個別對幫扶工作還不夠主動積極,存在“等靠要”思想。
惠州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要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統籌選配優秀干部到貧困村、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擔任第一書記,以“頭雁工程”形成強大的“頭雁效應”。
石灘村,原本是一個組織渙散村。幫扶單位駐村之后,確定了堅持扶貧工作與基層黨建工作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的思路。
“我們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凝聚力和戰斗力,同時通過制作黨建、扶貧工作系列宣傳專欄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該村第一書記李應文告訴記者。隨著這些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群眾包括村干部“等、靠、要”思想明顯減弱,自力更生能力明顯增強。
不過,記者也了解到,當前的基層隊伍建設,還有提升的空間。
實際上,就拿基層扶貧組織來說,目前大部分鄉鎮沒有扶貧機構,負責扶貧工作人員都是臨時抽調的,特別是一些扶貧任務較重的鄉鎮,貧困村多、工作量大,但只指定扶貧專干一人,而且經常換人,造成部分責任不落實,工作僅以考核為導向,影響了當地扶貧工作的整體推進。
“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光靠扶貧單位、扶貧干部還不行,還要增強村干部的戰斗力。”一直在扶貧一線的惠東縣聯新村駐村干部張金華說。
在《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方案》中,專門提到要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
具體來說,包括以配強配優農村黨組織書記為重點,實施“農村黨員人才回鄉計劃”;從市縣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中選派優秀黨員干部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重點從該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在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返鄉大學生中物色優秀黨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等等。
市場化機制撬動投資
帶動農村產業振興
位于博羅縣公莊鎮的陂頭神村,是一個頗有歷史底蘊的村莊。
這里既有黃大銘“下馬石”紀念碑、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編鐘出土之地等歷史遺跡、舊址,也有博東縣政府舊址等紅色遺址。這些資源,為當地的旅游開發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但光有旅游資源,未必能變成帶動農民致富的資產。在該村支部書記王子廷看來,關鍵要理順投資機制。“如果由村集體直接投資,是很難成功的。”他說,這需要更加市場化的機制。
2015年11月,該村成立了陂頭神鄉村旅游有限公司,以村企共建的方式,由村委擁有旅游公司和旅游資源的產權,旅游公司擁有投資經營權。公司主要從事旅游項目投資、旅游資源開發和景區景點等旅游產品的經營,以及酒店管理、旅游景區服務等。
陂頭神村委會旁邊,是一排裝飾得煥然一新的建筑。這是當地鄉村旅游公司開發建設的鄉村旅游區,總投資上千萬元。這一棟建筑是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旅客服務中心,按四星級標準裝修了40間客房。靠近村委會一側,是一家可容納400人的名為人民公社大飯店的餐館。
成立了旅游公司后,再引入外面企業合作共同開發村里的旅游資源。
該村有600多間舊瓦房,跟新建的平房不同的是,這些舊瓦房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而且獨特的鄉土味也是很好的旅游資源。但村民換了新房后,很多這樣的舊瓦房便處于廢棄狀態。與其拆掉,不如整修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民宿。
在博東縣政府舊址,擁有數十間舊瓦房。公司按每間40元/月的價格租來后,經過一番修葺,準備用于發展民宿旅游。“房子還是業主的,不僅幫他保管、修整,而且每個月還有一筆租金,他們很樂意。”王子廷說。
近年來,陂頭神村在推動鄉村旅游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計劃逐步將陂頭神村變成旅游村,讓鄉村變得更美,讓村民更富裕——村集體年收入由2008年的3萬余元,增加到2017年的約55萬元。
此外,該村計劃在每個村小組打造一個景點,做成一個旅游圈。而通過村旅游公司與外面投資方合作的模式引進投資,顯然更有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