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的話,那么,文化振興就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鑄魂工程,必須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和全過程。”
9月13日,東莞市文廣新局黨組書記、局長陸世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市文廣新局立足部門職能,深入調研,積極探索,把文化振興貫穿于鄉村振興全過程,以突出“四個注重”為著力點,充分發揮文化在凝聚民心、教化民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傳承鄉村文脈、活化傳統民俗、提升服務載體,豐富服務供給,補齊文化短板,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興盛,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留住鄉愁:著力做好歷史文脈傳承保護
作為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東莞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市文廣新局開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調查線索2300多條,登錄鄉村遺產734處,并甄選其中價值較高的459處由市政府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涵蓋了古祠堂、古民居、古書屋、古巷門樓以及紅色革命文物等多種鄉村文物類型,將275處鄉村遺產移交規劃、國土、住建等部門,作為傳統建筑保護名錄,盡可能將記錄東莞鄉村傳統風貌、凝聚東莞鄉村文脈的鄉土文化地標保護起來、延續下去,保存東莞鄉村歷史文化本底。
以鄉村文物、紅色革命文物為重點,市文廣新局持續開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公布工作,其中,在最近開展的第十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中,將有8處紅色革命文物和鄉村文物進入文物保護單位行列。
在摸清鄉村文物家底的同時,市文廣新局積極強化鄉村文物安全,通過制定《東莞市文物保護利用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充分發揮市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整合鎮、村配套資金,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加大鄉村文物的搶救和修復力度。實施了中堂榮祿黎公家廟、虎門逆水流龜村堡、清溪東江縱隊路東干部培訓教班舊址等文物修繕工程,及時搶救一大批瀕危的鄉村文物建筑和紅色革命文物,進一步提升文物資源完好率,改善文物保存狀況。
延續鄉情:著力做好民俗文化挖掘整理
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加強非遺項目服務管理,促進非遺保護工作與各行業融合發展,以各項品牌活動為平臺,深入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
一方面完善非遺名錄體系,我市3名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個項目入選省第七批非遺代表性項目,我市“國寶級”非遺傳承人增加至5名,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加至44項。另一方面,創新非遺傳承活動,我市的非遺文化成為學校課堂教育的常態化內容;舉辦非遺墟市,開展片區專場、城際專場、節慶特色專場等新形式的專場墟市,打造非遺旅游新專線,增強群眾對我市非遺工作關注度;啟動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大賽,舉辦“發現東莞非遺之美”影像展,促進非遺跨界融合發展。
東莞是著名的“粵劇之鄉”,粵劇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一直以來,東莞高度重視振興地方戲曲文化,如鼓勵和扶持全市粵劇曲藝項目的創作和業余粵劇團隊(曲藝社)的發展,根據《東莞市粵劇專項扶持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全市共106個粵劇團隊(曲藝社)和5個粵劇曲藝創作項目進行扶持,扶持資金達206萬元,有效調動廣大基層粵劇曲藝愛好者的積極性,帶動基層粵劇文化發展。
增強鄉韻:著力加強鄉村先進文化陣地建設
陸世強介紹,市文廣新局將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作為加強鄉村先進文化陣地建設的重要舉措,堅持設施建設與運行管理并重,以擴展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效能為重點,按照中央和省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工作部署,到2018年底前實現全覆蓋,為村(社區)群眾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文化服務。切實發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提升群眾文明素養、彰顯地方文化特色、促進本地人和外來人口融合的載體作用,落實市財政專項資金2610萬元,用于補助全市522個村(社區)開展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與此同時,以豐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加強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為重點,指導各鎮(街)文化館分館探索開展支館及服務點建設,組織專業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通過開展專業培訓、策劃組織活動、扶持業余團隊等形式參與村(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激發基層文化活力,打通總分館“資源共享、人員互通、服務聯動、品牌共建”的渠道,實現市、鎮、村三級聯動,著力解決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此外,以開展“城市閱讀驛站”項目試點建設工作為抓手,進一步豐富完善全市圖書館服務體系。
弘揚鄉風:著力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近年來,我市以開展“全民藝術普及行動計劃”為抓手,以弘揚傳統藝術、傳播現代藝術、普及高雅藝術為重點,推動公共文化活動向基層下沉,廣泛開展培訓、演出、展覽、講座等文化惠民活動。其中,市文廣新局著力為精品演出進基層注入本土元素,全年安排約25%的場次用于采購本土優秀藝術家或藝術團中的精品項目,以推廣本土優秀的劇目,讓市民了解并欣賞到本土的藝術創作精品。據統計,上半年全市共舉辦精品演出63場,鎮街自主演出149場;開辦公益文藝培訓班102個,招收學員超過3000人,市民藝術大學堂鎮街教學點舉辦培訓共275場次。
同時,積極創新文化惠民活動形式,不斷強化東莞文化四季、東莞文化年歷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動的影響力,不斷創新活動載體,推出名師講堂、專題音樂會、東莞聲音歌唱大賽等三大板塊近20項活動,通過線上和線下參與活動的市民達5萬余人次;圍繞全年30個傳統節慶日,策劃開展系列文化活動。上半年舉辦了春節、元宵、清明、世界地球日、五一勞動節等重大節慶活動。其中,清明期間舉辦的“緬懷革命先烈、傳承東縱薪火”系列活動,設計制作了網絡獻花平臺,吸引了近10萬人參與。
對話
科學適當地對鄉村文物進行開發利用
記者:留住鄉愁,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摸清鄉村文物家底、強化鄉村文物安全的同時,市文廣新局是如何發揮鄉村文物的作用的?
陸世強:在遵循保護優先的同時,按照分級分類的原則,科學適當地對鄉村文物進行開發利用,將鄉村文物的文化傳承功能、景觀功能與文化游覽、鄉村公共文化活動結合起來,實現文物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的創新性傳承和創造性轉化,打造成為鄉村新的文化地標和村民的精神家園。對分散單體文物,要與村史民俗展示、紅色革命精神弘揚、非遺生產性保護相結合,打造成為鄉村特色文化空間。對茶山南社、石排塘尾等國保、省保單位集中成片的大型古村落,重點進行分類分級,根據文物價值和級別,進行整體保護、外貌保護、局部保護和活化利用,引進新型業態,發展文化休閑旅游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