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年,黔江區將實現農業增加值增長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力爭到2020年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萬元、建成鄉村振興暨全面小康示范區……日前,從黔江區召開的“三農”工作會上獲悉,黔江區正全力深入實施“八大工程”,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全面加速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按照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狠抓脫貧攻堅、農業產業發展、農業重點項目建設、農業農村改革等重點工作,農業農村呈現出新氣象、新風貌。
“黔江區雖然在農業產業上取得了很大成效,農村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并實現了‘脫貧摘帽’,但是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一定差距,農業農村一直是發展的短板。”黔江區農委主任楊澤遷說,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關注“三農”,尤其是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然而,作為農業大區、山區的黔江區如何將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農村大地上?如何振興鄉村?是當前黔江區農業農村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為了撬開“三農”發展道路上的鐵鎖,實現“2018年農業增加值增長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2020年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萬元、建成鄉村振興暨全面小康示范區”目標,黔江區深刻領悟黨的“鄉村振興戰略”精神實質,全力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響亮提出深入實施農業產業振興、基礎設施提升、脫貧攻堅提升、易地扶貧搬遷、農村綜合改革、農村電商、鄉村旅游提升、生態文明等“八大工程”,積極為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城鄉發展探索經驗,努力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黔江路子。
黔江區在農業產業振興上提出,建設一批田園綜合體、發展一批立體農業、打造一批現代農業基地,構建綠色化、循環化、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實施“畝收萬元立體農業行動”。
明年,將實現產繭5萬擔、收購煙葉10萬擔、出欄生豬80萬頭,獼猴桃、脆紅李(含青脆李)基地分別壯大到4萬畝、3萬畝。以羊肚菌為主的食用菌基地和泥鰍、鱔魚、大閘蟹等生態有機水產品基地得到加快發展,蜂蜜、林下養雞等畜禽養殖業實施提檔升級。同時,緊緊抓住農技專家、科技指導員及農學會、基層科協、產業協會的技術力量,讓技術人員跟著產業走,采取“點餐式培訓、零距離服務”模式,引導農業產業綠色發展、安全生產。
基礎設施提升上,黔江區將進一步完善農村路、水、電、氣、訊等各項基礎設施,2018年實現100%鄉鎮通天然氣,并實施交通建設“三年會戰”,實現鄉鎮和行政村光纖通達率100%。
脫貧攻堅提升方面,以“脫貧摘帽”為動力,精準聚焦深度貧困鎮、29個深度貧困村和7509名深度貧困人口脫貧,重點抓好五個“深化統籌”,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貧困人口的現金收入穩定增長、居住條件穩定改善、保障水平穩定提升、綜合素質穩定提高,實現高一格脫貧、快一步致富、同步奔小康。
農村電商方面,黔江區正積極探索“電商+扶貧+旅游+產業+基層黨建”新模式和農產品“直銷”模式,加快推動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物流網點、帶頭人、產地集配中心、產品質量、網絡營銷、網絡基礎設施“7個全覆蓋”。
鄉村旅游提升上,黔江區將持續開展“一江兩岸”建設,以愛莉絲莊園4A級旅游景區為核心,繼續建設好阿蓬江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帶,持續推進小南海十三寨、水市鄉水市社區、石會鎮中元村、中塘鄉興泉村、沙壩鄉三臺村、新華鄉中溪村、五里鄉五里社區等鄉村旅游示范點建設,力爭2018年接待鄉村旅游游客突破5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4億元。
據悉,黔江區還將同時深入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農村綜合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整合各部門的財力和技術,多角度、全方位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成名副其實的鄉村振興暨全面小康示范區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