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明顯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扎實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農村對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強;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農業生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
目前鄉村振興主要從產業振興、旅游文化、生態環保、地理位置等方面著手,細從8個發展模式分析我國鄉村振興。
模式一:產業振興。
把產業發展落到農民增收上來,全力以赴消除農村貧窮。
選址:主要在東部沿海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其特點是產業優勢和特色明顯,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發展基礎好,產業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實現了農業生產聚集、農業規模經營,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帶動效果明顯。
發展模式:
1.利用原有產業優勢,使農業生產聚集化、規?;a業鏈不斷延伸。
2.利用新經濟模式,帶動農村產業發展。
“互聯網+實體農場+電子商務+社區服務”的創新發展模式,集“互聯網+農場+產品溯源+電商+生態優質產品+粘性用戶+社區”于一體的商業發展閉環,構建了一條完整的生態養殖產業鏈,國家政策支持生態農業發展,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模式二:文化振興。
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選址:主要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觀,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傳統文化的地區,其特點是鄉村文化資源豐富,具有優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文化展示和傳承的潛力大。
發展模式:
1.文化傳承型模式
2.新型文旅小鎮模式
休閑旅游型美麗鄉村模式主要是在適宜發展鄉村旅游的地區,其特點是旅游資源豐富,住宿、餐飲、休閑娛樂設施完善齊備,交通便捷,距離城市較近,適合休閑度假,發展鄉村旅游潛力大。
模式三:生態環保型
扎實實施農村人民環境政治,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態設施。
主要是在生態優美、環境污染少的地區,其特點是自然條件優越,水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具有傳統的田園風光和鄉村特色,生態環境優勢明顯,把生態環境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的潛力大,適宜發展生態旅游。
1.生態保護型模式
2.環境保護型模式
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面,主要從居民端和農業端兩方面著手,農村居民層面:供水、污水、水源地治理,固廢環衛以及能源方面的光伏、散煤替代等問題,都比較重要;農業層面:如化肥、農藥的減量化、畜禽糞污的治理、秸稈“五料化”、節水灌溉以及耕地的修復等。
模式四:地理位置型。
發展方式:
1.漁業開發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網地區的傳統漁區,其特點是產業以漁業為主,通過發展漁業促進就業,增加漁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漁業在農業產業中占主導地位。
2.草原牧場型模式。主要在我國牧區半牧區縣,占全國國土面積的40%以上。其特點是草原畜牧業是牧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是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總的來說,四種鄉村振興類型八大模式各有側重,每一種方式的各有不同,各鄉村應該根據自身特點、優劣勢比較以及對應的風險評估采用合適的發展模式。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新的鄉村振興模式業不斷涌現,但各村仍需根據實際,不能簡單地復制,而是實事求是,不斷發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