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出現的頻率很高,簡單的六個字,卻意味深長。土地承包期為什么只延長30年?如何讓農民增收?小農戶何去何從?我們來看看你最關心的7個問題。
01 、土地承包期限為什么再延長30年?
第一輪延長15年,第二輪延長30年,第三輪怎么還是30年,更長一點不行嗎?50年、70年、90年行不行?再延長30年以后的時間節點和我們實現強國目標的時間節點是相契合的。
延長承包期30年,意味著在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的30年內,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不會改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承包集體土地的基本權利不會改變。
02 、鄉村振興究竟應該怎么干?
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體現在五個方面: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過去的關注點主要在農業生產上,如今講的產業興旺可能不光是農業,還有各種各樣的新產業、新業態,還有一二三產業融合。
過去叫生活寬裕,現在叫生活富裕。2005年的時候農民人均收入才兩千多塊錢。而去年全國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363塊錢,比過去增加了一大截。
過去說村容整潔,只要不是到處垃圾亂堆、污水橫流就行了,但是現在我們提倡生態宜居。如今想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喝到干凈的水,看到純凈的藍天可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生態就是讓村莊能夠融入在青山綠水當中。
過去講管理民主,現在講的是治理有效,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區別很大。管理是講管理者,治理是整個社會各個階層大家一起來參與,把這個社會治理好。
鄉風文明一直沒變,大概12年過去了,在這個方面進步不太大,還需要努力去做,才能真正做到鄉風文明。
03 、發展現代農業,就要消滅小農戶?
時代在發展,農業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發展現代農業,并不是要消滅小農戶。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國土地流轉總面積大概是4.7億畝,占到農民承包土地總面積的35%,不管是全部流轉,還是部分流轉,大概有7000多萬的農戶參與了土地流轉,占全部2億3千萬戶承包農戶的30%。但還有65%的農村承包地,仍然是誰家承包、誰家經營,所有的承包農戶當中,有70%的農戶依舊沒有流轉土地,自己生產。
如果把大量小農戶消滅掉,把大量的農民從耕地上趕出去,把土地交給少數人,雖然少數人效率提高了,但是被迫離開了土地的這么多農民,他們靠什么生存、他們靠什么發展。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可想而知。
04 、農民如何就業、增收?
有農民朋友說,原來鼓勵我們外出務工經商,現在又鼓勵我們返鄉創業,到底要我們怎么樣呢?
確實,農民僅靠一點土地并不能富起來,所以就出現了鄉鎮企業,再到后來的進城務工。就目前城市的發展水平來說,已經沒有能力像以前那樣一年吸收成百上千萬的農民工進城。
這就有些尷尬了,所以在十九大報告里面明確講到,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多渠道的去增加收入。如果把耕地看作是農民的第一就業空間,城鎮和非農產業看作第二就業空間,那么第三就業空間,就是電商、網購、鄉村旅游等等,讓農民人在農村,但不依賴于耕地。
05 、如何打造高質量的農村干部隊伍?
現在不少地方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農村干部存在著青黃不接的現象,出現作風問題、貪腐問題、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屢見不鮮。
鄉村想要振興,就需要年輕有為、真正了解農村的人加入到“三農”的工作隊伍里,讓他們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才華,引領鄉村發展。當然,對這些農村干部的激勵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
06 、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用地與耕地紅線矛盾怎么破?
農村除了耕地之外,還有其它很多土地是閑置的,可以搞一搞二三產業,比如糧食烘干廠、農業機械的倉庫、辦農家樂等等,只要經過審定,符合環保的要求,你就可以用。
基本原則:第一要節約用地,第二要堅守紅線,第三要挖掘潛力。向當地國土部門好好咨詢,把人家給出來的政策好好用足,肯定會有潛力。
07 、農民工進城,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要被收回嗎?
2015年國務院發出了《關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文件就很明確的提出,不能把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收回宅基地使用權、收回農民對集體收益的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前提條件。就是說,農民要進城落戶,就看看你符合不符合當地城里對你的要求,跟你家里這“三權”沒有關系。
宅基地制度改革不得以買賣宅基地作為出發點,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前提條件。所以農民進了城,只要你原來擁有的宅基地是合法的,那么你可以繼續保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為未來農業農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更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壯美的山河畫卷。杜甫詩中所描繪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那樣的美景必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