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交通設施
1 出入口設置
出入口的設計根據露營地的大小和布局來安排,要方便車輛出入和安全通行。一般出口和入口分開設置,有的營地還設置有備用出入口,在旅游旺季主入口不夠用時,可打開備用入口,加快辦理入營手續,還有當露營區有緊急情況時,可以及時、迅速疏散游人(American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 association 2005),便于日常管理和成本的節約。在主入口與主道路之間應設計有入口雙車道或大的集散場地,旺季時為等待入營的車輛提供排隊等候區,以防止擁堵城市道路。
2 道路系統
道路系統主要有主道路、支道路和游步道組成。主道路一般都是從公路通向露營區和營區中通向各個區的主要道路,一般都是雙行道,寬度最少在 6 米;支道路主要是營區內各個分區內的道路,其中有很多都是單行道,單行道的寬度一般在 3 到 4 米左右,要保證行車安全,車道的轉彎半徑要最小要在 12 米以上;步行道主要是露營地各個露營區內部連接游客通往各個服務設施間的道路。通常在 1.5 米到 2 米之間。露營區內人多車多,在進行道路設計時要盡量將人車分流,同時要對車輛進行限速。在露營區中,建議將道路的高程布置的較低一些,方便在下雨天氣里營位的排水和干燥。
道路規劃建設的標準要根據露營區建設的規模和露營地建設級別來進行,還要結合露營區的活動內容、游客人數、服務質量等方面的需求。道路設計時要盡量運用場地中現存的道路,根據地勢來布置道路,減少大的填挖土方量和對環境的破壞。道路的布置對游人活動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對周邊自然環境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要選擇生態環境結構穩定,恢復能力強的地方,盡量躲開泥石流、滑坡、塌方等潛在危險的地方。根據前蘇聯調查顯示,道路在全園中占到百分之二到三比較合適,不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在人流密集的地區可以增加到百分之五到十(郭盛暉 2000:31)。露營地中的道路盡量設計呈環形道,方便組織車流。
露營地道路所用的材料盡量選擇石條、石板、磚頭、沙等貼近自然的材料,使風格與自然環境能夠很好的統一。同時道路系統要能滿足防火、生產和生活等其他方面的要求。
3 停車場
進入露營地內的車輛大部分都開去了自己的營位,因此需要停在停車場的車輛并不是很多,主要是一些管理人員用車和一些臨時停車用,因此面積不宜過大,合適就好。停車場的布置應當在不影響景區景觀的條件下建設,通常布置在入口或管理區附近,為得到很好的利用。
二、給排水規劃
給排水規劃,首先確定露營地的水源,水源是有自來水管道供應,還是自己抽取地下水。若是抽取地下水一定要先對水質進行檢測,合格后才可用,同時要保證有充足的供水量,要保證至少能維持三個小時的供水。一般露營區都有水塔來儲存水,水塔的儲存量要能夠提供給全園三天的用水。水管的布置要保證全園都在其服務區內,尤其是露營區要有足夠的出水接口。
排水要使用暗溝的方式,避免對環境的污染,影響游客露營的質量。污水要經過處理后排放,排放時一定要符合要求,因為露營區大多都是建在好的風景區中,而這些地方常是下游人們的水源地。雨水和生活用水可以分開收集處理。
三、供電照明和通訊信號等規劃
野營區的用電盡量運用國家和地方現有的能源,在沒有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自己發電。電路鋪設一般用電纜埋在地底下,要注意安全,不受天氣下雨、積水的影響,同時盡量避開主要的景區景點。露營區內的路燈設計要與露營區夜間活動和露營設施使用的要求相符,路燈的外形與亮度都要與環境相協調。同時露營區為滿足游人自帶電器的使用,必須在營位內或附近設置有電源插座,尤其要注意安置的安全和使用的安全,能避開雨水。
在露營區內要保證全區有手機信號的覆蓋,在露營區內還應設置一些公用電話亭。同時為滿足游客和職工的生活方便,野營區內還應有電視和廣播等信號,尤其在游客比較密集的區域,如果本地電視沒有覆蓋,可以考慮為營區嫁接有線電視。線路嫁接都應埋在地下,以免對環境產生影響,影響視覺。
四、標牌和防火設計

圖 4-3 皇后鎮森林露營地內標牌
1 標牌設計
露營區的出入口、各個分區的入口、瀏覽路線、主要景點、活動區、危險地方等地都要有標牌,用以提示和傳達信息。標牌在同一個露營地內應有統一的風格、色彩和規格,要與景區環境和露營整體風格相統一。一般布置在各功能分區的入口和道路交叉路口等醒目但不影響景區環境的地方。一個好的設計標牌,不僅傳達了信息還能為景觀添加一個亮點。如圖4-3皇后鎮森林露營地內的標牌。
2 防火設施設計
首先要完善全區的火情報警系統,規范游人的用火行為,嚴禁在廚房或篝火圈以外的地方使用明火,篝火圈要用防火絕燃的鐵、石等材料,要注意四周無可燃物,不會對車輛、植被等造成危險。其次,應提前設計好緊急疏散平面圖,將其貼于明顯的地方,加強防火宣傳。合理設置消防器材,一般在二級道路上每相離100米就應設置有消防栓、防火沙池、滅火器等防火設施。還要保證消防車能在營區內通暢行駛。(作者:吳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