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模式有力地契合新時代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是實現解決三農問題,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歸納分析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的內涵, 結合云南省彌勒市錦屏山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實踐, 探索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建設模式, 以期為同行提供借鑒參考。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十分突出,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深度不夠,傳統發展模式過于片面化、單一化,鄉村建設與農業發展缺乏整合,需以全局性的眼光進行布局規劃[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并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這一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此形勢下,以全局性、系統性規劃為導向的“田園綜合體”成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均衡、“三農”問題的新途徑。
2017年5月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加強基礎設施、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環境風貌建設,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積極探索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逐步建成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就內涵來講,田園綜合體是在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實現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田園居住等復合功能,最終形成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模式[2][3]。
1 田園綜合體背景與內涵
“田園綜合體”最初在2012年由張誠在《田園綜合體模式研究》論文中提出,同年我國第1個田園綜合體項目—“無錫田園東方”在無錫市陽山鎮落地實踐[4]。2017年2月5日,“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2017年5月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各省市陸續開展田園綜合體規劃建設。2018年1月發布的新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使田園綜合體受到了新一輪的廣泛關注,成為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一條新路徑。近年來,各地探索建設了一大批獨具特色的田園綜合體,主要包括以下五種建設路徑模式,分別是片區開發模式、產業帶動模式、科普教育模式、民俗風情旅游模式、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模式[5]。縱觀田園綜合體建設實踐,規劃設計整體性不夠,項目業態與農業發展融合不足,單純將田園村落作為項目的背景陪襯,農民及農民合作社參與不夠充分等是目前存在幾個典型問題[5]。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社會經濟狀況、自然資源條件、鄉土文化各異,因此,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應統籌考慮當地原有農民的生產生活、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因地制宜,將生態循環綠色農業與鄉村旅游、創意農業有機結合,強化“三產”融合和農業體驗功能,深入挖掘田園綜合體中蘊含的鄉村傳統文化資源。
2 彌勒市錦屏山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初探
2.1 項目范圍
田園綜合體建設地點位于彌勒市西三鎮境內,錦屏山風景區西側。東側與佛印片區相依,南側結緣片區相接,北側與后海景區相鄰。龍潭溪由北往南貫穿,總面積約為133.33hm2。
外部地點距彌勒市區7km,外部交通條件十分便利,西側有G326通過,東側緊鄰101縣道,南側有彌勒市火車站,外圍交通十分便捷。項目昆明市132km,開遠縣75km、石林彝族自治縣30km,瀘西縣50km、華寧縣60km,澄江縣80km、宜良縣60km、陸良縣90km,項目區域100km范圍內覆蓋人群約831萬人。
2.2 建設條件及對策
2.2.1 自然條件
(1)氣候條件。彌勒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拔最高在東山金頂山2 315m,最低在江邊河谷870m。彌勒市全年無霜期299d,年降雨量990.4mm,全年夏秋為雨季,占年降雨量的85%左右。年均氣溫18.8℃,年均日照2 131.4h。年蒸發量1 369mm,干燥度1.4,屬半濕潤區。光照充足、有效溫期長,霜雪日短。雨量充沛與日照充裕的氣候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
(2)地形地貌。彌勒市境內東西多山,中部低凹,地勢北高南低,在群山環抱中,形成一狹長的平壩及丘陵地帶,山脈、河流趨向多由北向南。項目地位于兩座山嶺之間的谷地和平壩,有河流自北向南流過,地勢相對略平緩,具備田園綜合體的立地條件;項目地西片區為山體坡向多為的東南向,項目地東片區為山體坡向多為的南坡及西北坡。項目場地內高程差別較大,縱向高差達131m,呈北高南低的走勢,東、西側向中部河谷逐級下沉,其橫向平均高差大約30m左右。
(3)水文條件。項目所在地內龍潭溪由南至北貫穿,兩側山水網狀匯入龍潭溪,水流連續不斷,水量充沛,可以為基地內部農業灌溉、水景營造提供便利。水系從北向南,自高而下,水流落差近百米,流速湍急,水系與兩側梯田高程較大,人見水而不敢親水。
(4)植被現狀。項目區域內植被覆蓋稀少,主要分布在不能開墾且地勢較陡溪邊和坡邊,植物品種單一,植物品種主要為土生的桉樹和鳳尾竹群系,其余為雜灌,村落內部分布少數孤植大樹,缺乏管理。
2.2.2 公共設施條件
(1)周邊用地現狀。本項目位于錦屏山風景區佛宮文化休閑區內,處于彌勒大佛腳下,屬于旅游觀光用地。項目區東側與佛印片區相依,南側結緣片區相接,北側與后海景區相鄰,周邊7km內有可邑小鎮、后海特色旅游小鎮。其中,佛印片區建筑風格為中國佛教建筑群,項目定位為朝拜圣地、極樂天宮。結緣片區定位為綜合服務中心、商業售賣和文化交流與展示,建筑風貌為中國古典建筑群。后海景區定位為“茶文化體驗+田園養生+休閑觀光”,包括濕地花海、度假休閑、茶文化、養生保健、戶外體驗、健身養老六大業態,建筑風貌為中國古典宋代建筑群落??梢匦℃傊饕园⒓毭褡逦幕癁楹诵?,集阿細文化創意旅游、阿細民族醫養、阿細民族商貿、阿細民族養老度假、生態宜居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旅游特色小鎮,建筑風貌為彝族民居風貌、可邑古村落。
(2)供電、供水及通訊。項目區供電、給排水及通訊設施完善、便利,供水、供電可對接市政管網,項目排水主要為綠地自排,局部區域設計生態排水設施。電信網絡,中國移動、聯通及電信等通訊信號已實現項目區全覆蓋。污水處理設施等尚未改造完畢。
(3)服務設施。項目區內原有服務設施較少,難以滿足周邊居民的需求。不同時期建設的建筑,平面分布雜亂無章,豎向層次不齊,毫無藝術視覺美感。水廠和大龍鋪建筑群無序建設在兩側坡面上,道路視線一覽無余。
(4)施工條件。項目區所在地周邊有供電、供水設施完備,可為工程施工提供較好的施工條件。本次施工采用公路交通運輸方式,項目區內現有的道路能夠滿足施工要求。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和機械設備運輸到施工現場。施工用“三材”及其它材料可從當地及附近地區采購,可以滿足施工所需。
2.2.3 建設條件分析
(1)綠色資源不足,過境景觀形象不佳。項目區植物稀少,品種單一,缺乏季相變化;梯田和村莊建筑間缺少植物群落,道路路側無隔離林帶,水廠和大龍鋪建筑群無序建設在兩側坡面上,兩側過境道路對場地內部空間一覽無余,整體景觀形象不佳。風景資源散置,未成體系。
(2)村落建筑分布無序,特色風貌欠缺。項目區內不同時期建設的建筑,平面分布雜亂無章,豎向層次不齊,建筑外立面缺乏特色,毫無藝術視覺美感。三個村落和水廠基礎設施群落建設無序蔓延,成為錦屏山大佛西側景觀瘡疤。
(3)水系缺乏規劃管理。項目區兩側山水網狀匯入龍潭溪,水流連續不斷,水量充沛。但從北向南,自高而下,水流落差近百米,流速湍急,水系與兩側梯田高程較大,缺乏系統規劃管理和利用,人見水而不敢親水。
(4)基礎設施薄弱,公共配套匱乏。項目區內部道路設施破亂,路網高差大,均為水泥路面,車行不通、步行艱難,山泉致路面常年濕滑。項目區無公共活動空間,各類務配套設施匱乏,游覽、休閑、運動健身等功能較弱。
(5)文化特色缺乏提煉,經濟水平偏低。項目區歷史淵源深遠,佛文化、田園文化等文化底蘊豐厚。但鄉村傳統農業產業與農耕文化遺失,村莊內部缺乏文化氛圍,缺乏標志性的景觀及文化特色記憶點。另外,村莊居民人均年收入為6 000元,經濟水平偏低。
2.2.4 實施對策
(1)景觀提升。整合提升綠色景觀,營造特色過境景觀。以鄉土植物為基調,合理搭配植物群落,形成四季鮮明、色彩豐富的優美的觀賞效果。考慮氣候環境的特點,多種植以耐濕、耐旱植物,創造當地區植物群落的特色形象。整合山、水、林、田等資源,分類設計,營造道路密林植物區、村落景觀植物區、濱水濕地景觀區和鄉土田園景觀區等特色植物景觀區域,形成生態標志性的景觀特色,提升過境景觀形象風貌。
(2)鄉村風貌提升。分類改造利用村落建筑,提升村莊風貌。對村落建筑進行分類改造,全面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基于原有基底打造“一村一景”的建筑風貌特色,主動提升村莊景觀風貌,營造質樸自然的內部村落風貌,體現村莊的含蓄美,營造山、水、村、綠和諧相依外部形象風貌。
(3)水系規劃管理。合理利用現有水系,在龍潭溪上分級筑壩,增加水域面積,減緩水流速,化險為夷;整合水資源,引水為景,打造標志性水體景觀營造親水宜居,村、田、水和諧相依的景觀意境。
(4)完善基礎及配套服務設施。完善園內原有道路系統,打通車行微環線,改善村落通行條件;優化步行系統,改造路面材料,以防滑、耐用的青石板為主鋪材料。局部特色景點設置木棧道、汀步等小環線,豐富游覽情趣。增加各類功能廣場、生態停車場、親水平臺、健身設施、休閑廊架、設施小品等基礎設施,以滿足安全集散、休閑娛樂等功能;完善項目區水電設施,滿足基本的水電供給需求。
(5)提煉文化元素,形成特色鄉村景觀。重拾故鄉文化,并充分挖掘項目區佛文化、農耕文化等傳統文化及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特色。規劃設置鄉村農業展示區、特色農作物種植區、有機示范農場區和鄉愁農業體驗區等,發展系列農耕體驗活動,提煉農耕文化要素。新建柳樹灣、高石坎民俗村、村莊復興區等,重拾展示各村原有文化遺產,營造平凡樸素的而富有靈氣的田園場所,形成特色鄉村景觀,打造“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旅游產品”的田園綜合體,提升村民經濟收入。
2.3 設計目標、理念及原則
(1)設計定位。項目擬建設彌勒市第一個以“佛+田園+鄉愁”為主題特色的田園綜合體,在營建西南地區古村落旅游標桿的同時,帶動田園新經濟發展。
(2)設計目標。因地制宜的保護和利用基地現有的自然和文化資源,通過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造營建古村落,促進鄉村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鄉村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共生。打造集農耕體驗、創意農業、民族文化創意、田園觀賞、鄉居、休閑游樂于一體的主體性旅游目的地,營造環境優美、風光獨特、生態永續發展的田園綜合體。
(3)設計理念。佛光照田園,農耕賦詩舍;靈溪悠晚渡,石坎尋初心。
(4)設計原則。 (1) 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從村民生產生活及旅游休閑人群實際出發,考慮產業布局、規劃布局及景觀、道路、配套設施等,滿足村民及周邊人群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讓村民生產生活真正融入田園綜合體建設中,促進鄉村旅游、現代農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 (2) 整體性原則。以彌勒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目標“福地彌勒,休閑樂土”為主題,考慮錦屏山風景區總體發展,進行整體性布局規劃。項目區內部整合各類資源,系統布局基礎設施和綠地,使得基礎設施功能齊全、分布均勻,景觀層次分明、整體風貌協調。 (3) 差異性原則??紤]錦屏山風景區內佛印片區、結緣片區、禪修片區、特色小鎮等項目的定位、業態特點及景觀風貌,實行差異化發展,業態層次布置上形成高、中、低搭配模式,協同發展。 (4) 生態型原則。最大限度保護和利用現有自然資源,構建鄉村生態安全屏障。按照生態系統相關理論,豐富物種多樣性,植物品種選擇偏向于完善食物鏈吸引昆蟲、鳥類等動物以保證動生態系統均衡發展。 (5) 經濟性原則。營造低維護鄉土植物群落及景觀系統,統籌規劃設計,規劃與建設相結合,避免重復建設。選用環保綠色、節能型工程材料,在合理控制成本前提下,力求達到最佳的建設目標。 (6) 文化性原則。發掘挖掘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演繹地域特色,發展體現當地的歷史文脈;合理營造獨具特色景觀空間,體現地域風貌和文化底蘊,建立文化創意、藝術創作田園綜合體。
2.4 總體規劃
2.4.1 景觀結構。
空間布局結構為“一心、一環、三廊、九區”。其中,“一心”指位于基地核心區域的田園中心集群;“一環”指環以田園中心集群為代表的核心景觀的民宿體驗環;“三廊”指南北向貫穿景區的東側、中部及西側綠色通廊;“九區”指鄉村農業展示區、特色農作物種植區、有機農場示范區、迎賓展示區、鄉愁農業體驗區、田園中心集群區、新建民俗村、村莊復興區及市政配套建成區。
2.4.2 總平面布置
結合基地現狀,藏風聚氣,完善現有村莊基礎配套設施,新建柳樹灣、高石坎兩個民宿文化體驗村,打造鄉村花海及田園展示區,構建生態優良、產業發達、環境優美的彌勒田園綜合體。
2.4.3 交通設計
(1)出入口及停車場設計。沿基地外圍道路共設置4處出入口,分別位于基地東側(1處)、西側(2處)及北側(1處)。綜合利用基地周邊景區現有的后海、大院寺、佛印、結緣等停車場,并在道路中間設置五處小型中轉停車點,以滿足游客的停車需求。
(2)道路設計。景區共設置四級道路,包括外圍車行道、觀光車道路、步行道路及田埂作業道路。
2.4.4 重要節點設計
重要節點位于中部核心區域,包括70高石坎民俗文化村、80柳樹灣民俗文化村及田園體驗中心等。
(1)七零高石坎民俗文化村節點設計。70高石坎民俗文化村位于項目區東側山嘴邊,依偎在錦屏山西腳下,獨具靈氣。村落以村民記憶中的故鄉地名之一“高石坎”命名,旨在追憶“誰人清夢繞山溪,溪水潺潺門前過”的鄉愁意境。村落以石材為主要建造元素,營造質樸、自然、和藹的人居環境。
村落占地約3.33hm2,改田埂,引山溪,建水池,前有菜園,后有果園。村落共分4個層次高程,逐步退臺建造在山坡之上。新筑房屋16棟,包括13棟民居和祠堂、村史文化館、烤煙房等3棟公共建筑。村落內共有問泉、山門、烤煙房、村史文化館、碧池、祠堂、古井、狼尾花海、梨園、牧場等多個景點。
(2)八零柳樹灣民俗文化村節點設計。80柳樹灣民俗文化村位于地塊西側河谷地,蝸居在河谷平地,獨享一方。村落以土磚、稻草、竹為主要建造元素,營造原始自然,令人向往的世外環境。
村落占地約4hm2,植綠樹、筑水壩、建水池、修稻場,前有菜園和瓜地,南有果園。村落自然內隱,綠水繞村,稻香幽谷。新筑房屋15棟,包括13棟民居和文化活動中心、米坊2棟公共建筑。村落內共有桃花渡、響水碼頭、米坊、吃水塘、稻田、龍潭門、稻場、禪荷池、蘆葦浮洲、十里桃花、泥上足球場、文化活動中心、風雨吊橋等多個景點。
(3)田園中心節點設計。田園中心位于整個基地中心地帶,是項目綜合服務中心。中心共涵蓋良品集市、人民公社、書院學堂、童話憶夢、寒禪音閣等18個觀賞體驗點。
2.5 旅游及產業規劃
建設集田園文化旅游、鄉村體驗、特色高效農業、低影響地產開發于一體的產業綜合體。鄉村生態旅游的核心產業由原來的單純的農業生產向休閑農業和旅游服務業轉變,由生產性農業向體驗性農業轉變。培育發展以由核心產業帶動衍生的健康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努力優化產業結構并使其反哺核心產業,同時轉移富余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同時,根據體驗項目自身的特性與所處的季節性,策劃不同的鄉愁節事,有利于長效、精準的吸引客源。鄉愁節事主要包括烤制煙葉、狼尾花節、插秧比賽、割谷比賽、歡樂打谷節、木船采蓮、挖藕、葡萄采摘等農耕體驗節事,過年殺豬飯、村長競選、趕早集市、戲劇表演等生活體驗節事,泥上足球、折紙大賽、滾鐵環大賽、星空騎士等休閑娛樂體驗節事。
圖1 4 產業定位
圖1 5 產業發展規劃
3 結語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時代背景下,田園綜合體作為跨界、融合、創新的產物,是實現質樸的農耕文明、農村文化與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互融合的載體,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的創新發展模式,具有廣闊的前景。未來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應緊扣創新發展理念,注重全局性、整體性規劃,不同地區應結合社會經濟實際,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形成與地方社會經濟相適應的的田園綜合體創新建設發展模式。(作者:程巖 周寧麗 祝衛東)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