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來, 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而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體現, 在農村經濟領域以及鄉村休閑旅游領域備受各界關注, 成為我國農業經濟轉型發展的創新之舉, 在全國掀起建設的熱潮。然而我國北方城市由于資源優勢不突出, 先期規劃不到位, 建設模式不聚焦, 開發運營不規范等問題, 田園綜合體建設實踐始終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 迫切面臨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 本文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 試圖以沈陽市“稻夢田園綜合體”為載體, 以農業旅游文化資源為依托, 從策劃-規劃-開發-運營四大層面探索北方大城市近郊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模式, 構建農業發展動力強勁、旅游服務功能完善、環境宜居宜業、運營管理規范的田園綜合體, 以期為北方廣大地區開展田園綜合體的規劃建設提供借鑒。
1.解讀新時代下的田園綜合體
1.1 田園綜合體的內涵解析
田園綜合體有別于以往的“農業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及“旅游綜合體”, 更多的是從地域空間開發和農村發展角度提出的對鄉村資源的合理性開發, 以鄉村為發展平臺, 以農業為基礎, 以農民為參與主體, 以農業、農村用地為載體, 以功能復合化、開發園區化、主體多元化為特征, 通過資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 進行跨產業、多功能、全要素的綜合規劃、開發、運營, 推動鄉村旅游發展、農村三次產業融合、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新型復合載體。
1.2 田園綜合體的主要模式
自2017年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來, 全國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 通過對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傳統文化特色各異的試點建設成效的調研與總結, 大體分為四種發展模式, 即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園區模式、文化創意帶動三產融合發展模式、都市近郊型現代農業觀光園模式和農業創意和農事體驗型模式[2]。本文主要針對北方城市近郊型農業觀光型田園綜合體進行探索, 利用近郊區位獨特優勢, 以生態環境和田園風光為依托, 為城鄉居民打造一處貼近自然、品鑒天然、身心怡然的休閑聚居地, 感受和領略農耕文明, 形成以休閑體驗為特色的生活型綜合體。
2.反思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困境
當前, 從中央到地方都把田園綜合體試點列入建設重點, 掀起了田園綜合體建設熱潮, 南方試點城市建設初見成效, 而北方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相對匱乏, 存在差距較大。
2.1 旅游項目同質化
目前北方綜合體在旅游產業發展方面基本上以“住農家院、吃農家飯、看農家生活”模式為主, 相對單一, 吸引能力不足, 同質現象嚴重。
2.2 與農業結合不緊密
當前鄉村產業以低端農業生產為主, 導致鄉村休閑旅游產品大多依托現狀農業資源由村民自主開發, 隨意性強, 特色挖掘不夠, 配套設施缺乏, 品質服務較差, 且缺乏完善的產業體系鏈條和有效的經營管理模式, 發展的可持續性較差。
2.3 知名度不夠
鄉野資源整體上呈現小而散的自由發展狀態, 農業旅游資源廣泛分布在各村鎮, 缺少合作, 知名的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較少, 成為發展“瓶頸”。
2.4 開發建設不規范
在鎮村的開發過程中, 普遍存在鄉村道路、停車場、公共廁所等公共設施條件較差, 影響村民及游客的體驗品質。
3.剖析稻夢田園綜合體的創建可行性
3.1 基本概況
稻夢田園綜合體隸屬沈陽市沈北新區興隆臺街道, 位于街道西側, 主要對外交通為101國道。綜合體占地約0.9平方公里, 是遼寧省內最大的稻田景觀旅游風景區。近距離輻射單家村 (2.6平方公里, 人口約270人) 、盤古臺村 (3.4平方公里, 人口1058人, 其中錫伯族人口占80%左右) 兩個村村寨, 遠距離輻射興隆臺街道駐地。
3.2 創建優勢
3.2.1 主題特色鮮明, 市場需求旺盛
綜合體依托“稻夢空間”景區建設, 以“世界上最大的稻田畫”為主體景觀, 借此評為國家AAA級風景區, 2017年接待超過20萬旅游人次, 景區收入超過1000萬元, 具有較強的游客吸納能力和社會經濟效益。
3.2.2 產業復合多元, 區域經濟迅猛
該項目致力打造多元復合產業, 通過設計稻田畫的設計、種植、收割全產業鏈帶動周邊200余名村民實現創業增收。3萬畝稻田參與到錫伯龍地的標準化生產, 錫伯龍地·稻夢空間綠色大米在網絡平臺與景區零售方面業績可觀。
3.2.3 品牌知名度高, 發展勢頭強勁“稻夢空間”多次登上央視, 成為沈陽市乃至遼寧省的知名的創意農業品牌, 模式被推廣, 員工成網紅。目前, “稻夢空間”從景區、產品到品牌知名度都具有良好基礎優勢。
3.2.4 錫伯歷史悠久, 人文底蘊深厚
錫伯族歷史底蘊深厚、民情風俗源遠流長, 是沈陽的非物質文化瑰寶。作為西遷原點的興隆臺鎮, 每年四月十八隆重舉行錫伯族西遷紀念活動, 大批的新疆及全國各地錫伯人到興隆臺尋根祭祖, 在感受同根感情的同時帶動地區的旅游業發展。
3.3 現實困境
目前綜合體建設仍然存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完善、公共設施缺乏以及周邊村寨環境較差、開發建設不規范等問題, 阻礙了景區乃至整個區域的品質提升, 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品質。
4.探究稻夢田園綜合體建設模式的實施路徑
4.1 前期策劃層面實施路徑
針對現階段農業規劃研究太少, 相關理論、法律、法規尚未出臺, 編制體系不夠完善等困境, 在建設田園綜合體的新浪潮中, 規劃勢在先行。因此綜合考慮沈陽全域街道、鄉鎮、村莊等區位優勢、資源類型、用地條件、設施基礎及農業產業發展情況, 編制全域層面總體規劃, 精準定位田園綜合體的主題類型、主要功能及主導產業, 明確規劃重點形成22個特色鄉鎮、20個特色田園綜合體, 近期重點選取2個特色鄉鎮和6個田園綜合體進行重點培育, 稻夢空間綜合體則作為沈陽近郊農業觀光旅游特色集聚地進行重點打造 (圖1) 。
圖1 全域綜合體統籌規劃
4.2 規劃建設層面實施路徑
4.2.1 產業體系規劃———構建多元產業鏈, 提升農業附加值
以搭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目標, 以農業發展為本, 創新農業發展模式, 圍繞綠色生態農業特色, 因地制宜地確立創意農業、休閑度假產業兩大主導產業, 并將稻米文化、錫伯文化與旅游服務相結合, 建立“農業+”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采用倒序的發展模式, 通過景區影響提升帶動企業稻米品牌提升, 再帶動農民為主體的標準化水稻規模拓展, 積極延伸上下游產業鏈, 帶動綜合體整體提升。
(1) “農業+旅游觀光”:以農帶旅, 以旅促農。
充分利用農業優勢, 將創意農業與旅游觀光有機結合, 打造稻田畫觀光、原始水稻種植、立體養殖、生產加工、休閑體驗、會員加盟、科普教育七位一體的稻米主題創意農業產業園, 形成以農帶旅, 以旅促農的發展模式, 實現創意產業與沈陽及周邊地區的互動, 確保旅游市場和農產品銷售市場雙贏。
(2) “農業+民俗文化”:傳承錫伯文化, 展現農耕文明。
該地區擁有以錫伯文化為主的民俗文化及以稻米為主的農耕文化, 規劃將文化韻味展示貫穿整個園區, 通過錫伯族文化元素符號、色彩、三維的方式打造錫伯龍地, 力求通過直觀、體驗式的模式讓游客感受璀璨文化魅力。
(3) “農業+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 創新特色品牌。
采用“互聯網+”方式, 通過搭建網絡平臺, 打出精品農業產品、休閑度假等品牌, 目前稻夢空間被評為國家AAA級風景區, 景區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 近4年來總增長率超過500%, 綠色大米每年銷量漲幅30%, 累計農民增收600萬元。
4.2.2 空間優化配置———保障增量激活存量, 推進田園社區建設
以保護生態環境、營造特色景觀、打造田園社區為主旨, 緊密圍繞稻夢空間景區, 重點打造“一核兩村一鎮”的空間布局, 兼顧對周邊三個鄉鎮稻米品牌化輻射力, 形成統籌區域的發展結構 (圖2) 。
圖2 空間結構圖
一核即打造“稻夢空間”田園綜合體景觀吸引核心。延伸創意農業產業內涵, 強化核心景區的環境品質與服務質量, 對現有23個項目進行改造升級, 并策劃新增LOVE愛情主題區、科普教育館等4類項目 (圖3) 。
圖3 核心景觀區平面圖
兩村即單家、盤古臺兩個特色村寨。作為景區的延伸和擴展區域, 主動接受“稻夢空間”田園綜合體的輻射, 加快宜居環境建設, 成為產業外延的主要承載區。其中:單家特色村寨充分利用地理優勢, 重點打造稻米主題旅游區, 開展鄉村旅游、農業觀光、農事體驗及文化科普等旅游活動, 重點建設稻米博物館、溫室餐飲和農業嘉年華等多種旅游項目, 提升修復基礎設施。盤古臺重點依托錫伯族地域文化特色, 結合村莊中部閑置地, 建設集便民服務中心、鄉村養老服務和中心游園與一體的鄉村公共服務中心, 利用現狀村莊閑置農田和現狀民宅, 重點打造創意農業旅游、錫伯民俗旅游組團以及垂釣旅游組團。
一鎮即興隆古鎮, 從文化場館、民居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三個方面對興隆臺鎮區進行規劃建設, 完善配套設施, 優化生態環境。
4.2.3 旅游服務體系———驅動旅游產業發展, 健全旅游功能
(1) 旅游服務設施。
規劃圍繞旅游功能布局, 以滿足游客需求為目標, 對住宿設施、餐飲設施和旅游景觀標識設施進行改造建設, 構建完善的旅游服務體系。在住宿方面, 設計了自駕車營地及特色民俗;在餐飲方面, 設計了農家樂餐飲、錫伯特色餐飲;在旅游標識方面, 提煉文化元素與地方建筑元素, 設計景區宣傳牌、景區介紹牌以及服務指示牌等。在對外交通方面, 考慮周邊國道、省道以及與沈陽市內的連通性, 形成貫通周邊區域的自駕路線, 并增設直達公交線路。在對內交通方面, 結合現有道路, 根據綜合體內農業生產和休閑旅游功能需要, 對區域內部道路網進行改造升級, 增設游覽步道, 結合主要景觀節點設立生態停車場。
(2) 旅游產品策劃。
高科技生態農業特色, 策劃了農業觀光旅游、鄉村休閑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生態體驗旅游、養生度假旅游和康體健身旅游六大旅游產品, 設置了“稻田畫觀賞-空中艷遇-稻浪泛舟-太公垂釣-童夢樂園-葫蘆開門-植物迷宮”農業觀光游和“錫伯印象-中華之稻-一畝田、五斗米-朝花夕拾-守望家園”的田園體驗游兩條旅游路線, 策劃了錫伯民俗文化節、田園風光攝影節、花卉藝術節等, 為旅游區吸引游客創造條件。
(3) 地域文化打造。
充分融合錫伯族文化, 注重打造錫伯文化景觀包括建筑、物件和裝飾等;通過傳說、事件以及餐飲活動將非物質文明顯化, 在保留原鄉文化鄉愁的同時, 注入現代文化元素, 促進稻夢空間與村莊進行互動, 使觀光農業向文創農業轉變。在景區和休閑娛樂廣場上組織錫伯族的日常活動, 如玩嘎拉哈、射箭項目等;在廣場鋪地、垃圾桶、導視牌及景墻等小品配置上增設錫伯族特色符號, 突出民俗文化氛圍。
4.3 運營管理層面
4.3.1 創新經營模式
該田園綜合體采用“公司+農戶+會員”的獨特經營模式, 以政府政策和投資為引導、以開發企業的項目推動為主導、由農民、村集體合力打造, 企業沒有采用土地流轉、支付農民“包地費”的經營模式, 而是通過與農民合作, 讓農民有選擇性地實行統一購種、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等, 收取一定的費用, 利用自身規模優勢, 降低經營成本, 實現互利共贏, 實現三產融合, 帶動農民致富增收。4.3.2 創新融資機制
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全民參與的投融資新體制, 通過政府做撬動資金, 企業做投資主體, 銀行給貸款融資, 第三方融資擔保, 農民土地產權入股等方式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農村, 從項目申報與立項、組織實施、資金撥付、項目驗收、績效評價等全方位加強和規范農業項目管理, 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和資金使用效率。
田園綜合體建設是我國在新形勢下對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政策創新, 更是賦予農業綜合開發的重大任務, 本文重在積極探索北方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實施路徑, 旨在為其他地區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借鑒。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