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田園綜合體的核心不是田園,而是鄉村?至少有兩大原因。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田園和鄉村可以歸為一體。但之后隨著改革開放帶動的城市化加速,大量農村人進城,鄉村的各種結構開始發生顛覆性變化。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農業生產不再是鄉村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也不再是鄉村的主要產業支撐,土地作為農民生活寄托的地位開始動搖。自此,田園就逐漸和鄉村產生了割裂,變成一個和鄉村沒有強鏈接的獨立存在。
這時,不管大資本進入農業,還是家庭式農場的土地流轉,都只能夠改變農業產業,但不一定能夠將改革紅利傳達至鄉村和村民。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組織秩序上。
其次,在國家政策向城市傾斜若干年后,鄉村振興計劃被正式提了出來。鄉村如何振興,誰來振興?各地通過實踐,逐步摸索出了一條可行的思路:政府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民參與。
為什么專門提到要農民參與?這其實和鄉村振興的初衷,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緊密相關。這二十字方針,至少16個字直指鄉村和村民。
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田園和鄉村暫時割裂的情況下,田園綜合體唯有以鄉村為核心,讓農民參與并享受利益,才能達到鄉村振興的目標。而田園,只是一個手段或途徑。
鄉村,才是田園綜合體成功的關鍵
很多社會資本做田園綜合體時,迫不及待跟鄉村、跟村民劃清界限,界限越清晰距離越遠越好。在他們看來,農村很落后、鄉村很復雜、村民很難搞。相比之下,農業版塊只要流轉了地,操作起來容易的多。
事實上,現在很多田園綜合體遇到種種難題、天花板,恰恰在于忽視了鄉村。
比如:
一方面很多田園綜合體建設大量缺人才,一方面鄉村有大量老藝人由于傳統技藝沒有用武之地而“失業”;
一方面很多田園綜合體建設缺少建設用地,一方面大量“空心村”內有大量閑置的宅基地和公用建筑;
一方面很多田園綜合體建設需要產業支撐,一方面大量傳統鄉村產業由于時代原因而逐漸凋敝;
事實上,田園綜合體這些難題的解決途徑,恰恰就在于鄉村的資源。田園綜合體建設者和鄉村之間,看似矛盾,實則是互補。
如何解決矛盾,如何互補?如何把“失業”老藝人“活化”,如何把閑置宅基地“活化”,如何把鄉村傳統產業“活化”,我們需要一個催化酶。
這個催化酶可以有很多,比較成熟的經驗是文創。
文創,可以讓原本因失去實用價值而被淘汰的產業獲得新的生命。比如臺灣的桃米生態村、竹山小鎮、南澳自然田等等。
只有平臺化的田園綜合體,才能農民受益
當下的很多田園綜合體,要么流轉農民土地,讓農民到項目上種地或者當服務員;要么承租農民宅基地,以求突破建設用地……
這種“農民參與”,與其說是參與,不如說是解決用工、用地問題的權宜之計。
短期看,農民似乎獲得了比小農耕種略強的收入,但這種完全資本化、市場化、商品化改造的模式,讓資本在瓜分鄉村資源、享受鄉村改革紅利的同時,也讓鄉村貧富差距拉大,更加劇了鄉村組織模式和秩序的破壞。距離我們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更是漸行漸遠。
真正的農民參與,應該是讓農民成為田園綜合體共建共享模式中的一個組成單元,讓農民承擔其中一個功能模塊,以此實現產業的增值收益。而不是只其作為剩余勞動力利用,更不是作為流轉土地和宅基地的一種補償。
要想實現這個目標,田園綜合體就不能是一個企業,而要是一個平臺。
田園和鄉村融合,才是鄉村振興最關鍵一步
目前,很多融合了田園和鄉村多種業態的項目,都自命名為田園綜合體。
事實上,真正的田園綜合體內涵要更加豐富。它不僅是融合了教育、文化、農業、旅游等要素,不僅是融合了生態生產生活,不僅是融合了新村民舊村民和游客,更是融合了田園和鄉村。
田園和鄉村能夠融合,意味著恢復了鄉村上千年來最基礎的生活方式,這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一步。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