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計劃,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而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的“田園綜合體”,則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撐和主平臺。
因而認為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新階段,田園綜合體建設理應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平臺。
田園綜合體對于鄉村振興戰略有多重要?
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如今,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就要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創造“現代田園”。關鍵的平臺就是“田園綜合體”。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園綜合體”這一新概念,這讓已經有的這些農莊、農場、合作社、農業特色小鎮、農業產業園以及農旅產業、鄉村地產等轉型升級有了新的方式和新的前景。
1、田園綜合體將成為城鄉一體化的新支點和新引擎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在農村地區找到新平臺,田園綜合體恰好可以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載體。也就是說,田園綜合體將成為實現鄉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聯動發展的一種新的模式。
2、田園綜合體將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的突破口
這些年來,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進行了多項改革嘗試,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優質農產品供給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下一步,如何讓農民充分受益,讓投資者增加收益,將是“三農”領域改革面臨的新挑戰。
田園綜合體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有助于實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實現現有的產業及農莊、農場、農業園區、農業特色小鎮等的升級換代。
3、田園綜合體將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新樣本
我國農村幅員遼闊,要實現“農村美、產業興、百姓富、生態優”的綜合效益,應該選擇聚居模式。但以往部分地區“趕農民上樓”的聚居模式,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宜居愿望,也不符合中國鄉村自古以來的田園居住特色。
依托田園綜合體,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田園特色,又實現現代居住功能。借助聚居功能,田園綜合體也將成為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最佳空間。
4、田園綜合體將成為高端人群的集聚地
在我國現代化發展較快的地區,作為主要潮流的城市化,和非主要潮流的逆城市化是共同存在的。特別是在沿海發達城市,逆城市化的主要群體是高端人群。
可以預見,在較為發達的城市,郊區化現象將進一步擴散。而中國人傳統的“田園”情結,也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住在郊區、回歸田園。
5、田園綜合體將成為農民脫貧的新模式
精準扶貧最重要的是賦予農民及其從事的產業自主“造血”的功能。田園綜合體集聚產業和居住功能,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新路徑。
各種扶貧政策和資金,可以精準對接到田園綜合體這一“綜合”平臺,釋放更多紅利和效應,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讓“三農”有可持續發展支撐,讓農村真正成為“希望的田野”。
什么才是真正的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是出現在中共中央2017年一號文件中的一個新詞,一個生于天字第一號文件的國家命題、一個打造詩意棲居理想地的時代課題、一個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問題。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
田園綜合體主要包含六大建設理念,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
1、以旅游為先導
鄉村旅游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潮流,田園綜合體順應這股大潮應運而生。看似匱乏實則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需要匠心獨運的開發。一段溪流、一座斷橋、一棵古樹、一處老宅、一塊殘碑都有訴說不盡的故事。瑞士有被稱為無煙工業(手表、軍刀)、無本買賣(金融業)、無中生有(旅游業)的“三無經濟”。旅游本就是一個無中生有的產業,瑞士在這方面開發得風生水起,值得借鑒。
2、以產業為核心
一個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應是一個包含了農、林、牧、漁、加工、制造、餐飲、酒店、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產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對農民來說,遠走他鄉和拋家別親的進城務工犧牲太大,在本區域內多元發展,從多個產業融合發展中獲取收益的模式更為可行。沒有一個比較高的生活水準,人心必背,沒有產業支撐的田園綜合體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各級各類現代農業科技園、產業園、創業園,應適當向田園綜合體布局。
3、以文化為靈魂
文化就是“人化”與“化人”的過程。田園綜合體要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發掘出來,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苦樂與禮儀,以此引導人們重新思考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從而產生符合自然規律的自警、自醒行為,在陶冶性情中自娛自樂,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內涵的綜合體是不可持續的。了解更多
4、以流通基礎為支撐
各種基礎設施是啟動田園綜合體的先決條件,而及時地提供一些關鍵的基礎設施又會對后續的發展產生持續的正向外部性。缺乏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物流、人流、信息流,一個地方就無法實現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溝通,鄉村偏僻的地理位置被阻隔世外,就無法與外部更廣闊的地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向外開放的經濟空間。
5、以體驗為價值
田園綜合體是生產、生活、生態及生命的綜合體。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后現代,人們對“從哪里來”的哲學命題已經無從體悟,田園綜合體通過把農業和鄉村作為綠色發展的代表,讓人們從中感知生命的過程,感受生命的意義,并從中感悟生命的價值,分享生命的喜悅。
6、以鄉村復興為目標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初始階段,農業和鄉村與國家和社會的落后往往緊密聯系在一起,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就是鄉村年輕人大量流出的過程和老齡化的過程、放棄耕作的過程和農業衰退的過程,以及鄉村社會功能退化的過程。田園綜合體是鄉與城的結合、農與工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生產與生活的結合,以鄉村復興和再造為目標,通過吸引各種資源與凝聚人心,給那些日漸蕭條的鄉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價值、信仰、靈感和認同的歸屬。
開展田園綜合體要堅持以農為本,以保護耕地為前提,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保持農村田園風光,保護好青山綠水,實現生態可持續;要確保農民參與和受益,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讓農民充分分享發展成果,更有獲得感。讓人們從中感到農業是充滿希望的現代產業,農民是令人羨慕的體面職業,農村是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田園綜合體的功能分區及建設要點
田園綜合體成為國家關注和政策推動的一個著力點所在,從宏觀層面到微觀層面都有著深刻的意義和價值,本文重點分析田園綜合體的8大功能分區,以及建設要點。
8大功能分區
1、農業生產區
大田園農業生產空間
定位:生產性主要功能部分,為綜合體發展和運行提供產業支撐和發展動力的核心區域。
功能:農業生產區主要從事種植養殖的生產活動,具有調節田園綜合體微型氣候、增加休閑空間的作用。
選址:通常選在田間水利設施完善,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的區域。
規劃:結合我國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遴選合適的種養品種,形成自己的特色農業生產內容。
農業生產片區的規劃要有規模效應,能最大化的尊重場地肌理,滿足農作物四季種植的要求;盡量滿足機械化種植的需求;
同時考慮機耕道的要求與四季產業的耕作規劃。
讓游人認識農業生產全過程,在參與農事活動中充分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還可以開展生態農業示范、農業科普教育示范、農業科技示范、市民/團體認種田等項目。
2、農業景觀區
吸引人氣、提升財氣的核心田園空間
定位:吸引人流、提升土地價值的關鍵,以田園景觀、農業生產和優質農產品為基礎的主題觀光區域
功能:農業景觀區是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休閑吸引物,開發不同特色的主題觀光活動的區域。
要素:利用當地資源環境開發特色園圃等農事景觀,讓游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自然。此外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生產過程、農產品展示等也是構成農業特色景觀要素。
規劃:核心景觀片區的規劃布局要突出的景觀主題,規劃主體性景觀及特殊的游覽方式(線路、節點),依托觀賞型農田、名優瓜果園,觀賞苗木、花卉展示區,濕地風光區,山水風光區等自然景觀區,使游人身臨其境的感受田園風光和體會田園鄉村休閑農業的魅力。
3、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農業產業鏈現代化延伸
定位:以農業產業園區的方式發展現代化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規模化經營。
功能:農業產業園主要從事種養殖生產,及農產品加工、推介、銷售,農產品研發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一般面積較大。農業產業園是田園綜合體形成的基礎。
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應發展循環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無土農業、外向型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型農業,發展生物工程技術。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可包括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科技園、現代農業創業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生產為主,也可包含部分農業科普教育及現代農業觀光的內容。
4、生活居住區
城鎮化得以實現的核心承載片區
定位:城鎮化主要功能部分,農民、工人、旅行者等人口相對集中的居住生活區域。
功能:生活居住區是田園綜合體邁向新型城鎮化結構的重要支撐。農民在田園綜合體平臺上參與農業生產勞動、休閑項目經營,承擔相應的分工,又生活于其中,不搬遷異地居住。
規劃:重點考量由于田園綜合體各要素的延伸,帶動休閑產業發展,形成以農業為基礎,休閑為支撐的綜合產業平臺,通過產業融合與產業聚集,引導人員聚集,形成當地農民社區化居住生活、產業工人聚集居住生活、外來休閑旅游居住生活等3類人口相對集中的居住生活區域,從而形成了依托田園綜合體的新人口聚集區,構建了鄉村的人口基礎。
5、農業科普教育及農事體驗區
承載農業文化內涵與教育功能重要區域
規劃:可劃出專門的區域,設置現代農業博物館、現代農業示范區、傳統農業體驗區、動植物園、環境自然教育公園、市民農場、創意農業展示區等。上述園區均與休閑游憩體驗相結合。
其中傳統農業體驗區有鄉野田園風光、傳統農業生產活動、手工作坊、農家生活和習俗等,可利用保留的古村落。
6、鄉鎮休閑及鄉村度假區
滿足游客農業創意活動的休閑空間
定位:創意農業休閑片區是游人能夠深入體驗農業創意的特色生活空間。
功能:滿足客源各種需,使城鄉居民能夠更深入的體驗鄉村風情活動,享受休閑創意農業帶來的生活樂趣。
規劃:主要利用鄉村的山地、森林、溪流、水庫、湖泊、濕地、居民點及鄉村文化等,開展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及娛樂活動,如登山、徒步、山地自行車、漂流、野營、垂釣、劃船、園藝、拓展、CS及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可設立專門的鄉村自然游憩公園及戶外運動公園。
有條件的地區可建鄉村度假村,包括鄉村文化民宿、鄉村酒店、小木屋、別墅、農業莊園等。
農業莊園應體現“崇尚自然、高端文化、優雅生活、獨立空間”的特點。
鄉村度假村應滿足人們回歸自然,歸隱田園的需求。
7、產城一體服務配套區
提供服務、保障的核心區域
功能:產城一體服務配套區是田園綜合體必須具備的配套支撐功能區,為綜合體各項功能和組織運行提供服務和保障的功能區域。
創新規劃理念:
8、衍生產業區
田園綜合體高級發展模式試點區
創新規劃理念:田園綜合體同樣可以在關注農業基礎、關注農民利益的基礎上,發展衍生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打造多元產業融合。
可發展的產業要具有農業及區域文化相關性,如旅游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養生養老產業、農業相關文化地產業等,并可發展一些新興產業,如互聯網農業、體育產業、影視產業、科教產業等。
建設要點分析
目前,我國的田園綜合體發展僅僅處于初級階段,除少數地區、項目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發展經驗外,絕大部分田園綜合體項目處于”做做樣子“階段,產業鏈延伸的空間十分有限,基本上圍繞著主要農產品的觀賞、品嘗、休閑、購買等,仍須充分挖掘各種農業、農村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實踐一村一品,實現三產融合、三生一體。
偽田園綜合體:
農業+旅游+地產+生態“三菜一湯”;
真田園綜合體:
有文化標識性特色,有產業深度聯動融合;
田園綜合體開發不是農業旅游空間規劃,而是生產生活娛樂“人本“空間構建;
田園綜合體建設不是普通“農+游”業態打造,而是一二三產產業鏈創新整合;
田園綜合體利益不是資方一家獨大,而是“民、政、企”多方利益分攤。
田園綜合體必須具備3大特色
1、田園產業功能復合性
偽田園綜合體:
種植+加工+銷售+采摘
真田園綜合體:
農、工、商、游一二三產業聯動
產業經濟結構多元化,由單一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從單一產品到綜合休閑度假產品開發升級,從傳統住宅到田園體驗度假、養老養生等為一體的休閑綜合地產的土地開發模式升級。
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將現代農業生產空間、居民生活空間、游客游憩空間、生態涵養發展空間等功能版塊進行組合,并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復雜而統一的田園綜合體。
而現代農業無疑是田園綜合體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
2、開發運營空間園區化
偽田園綜合體:
耕地區+采摘區+農家樂
真田園綜合體:
農業核心區+支持配套+衍生產業區
田園綜合體作為原住民、新移民、游客的共同活動空間,在充分考慮原住民的收入持續增收的同時,還要保證外來客群源源不斷的輸入,既要有相對完善的內外部交通條件,又要有充裕的開發空間和有吸引力的田園景觀和文化等。
田園綜合體做成的方式、選址方式、產業之間關聯度、項目內容如何共存、要有并行;運營模式、物質循環、產品關聯度、品牌形象都需要考慮。
3、參與核心主體多元化
偽田園綜合體:
單一變相搞地產/單調自主農家樂
真田園綜合體:
村集體+開發商+政府+游客
田園綜合體的出發點是主張以一種可以讓企業參與、城市元素與鄉村結合、多方共建的“開發”方式,創新城鄉發展,促進產業加速變革、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重塑中國鄉村的美麗田園、美麗小鎮。
一方面強調跟原住民的合作,堅持農民合作社的主體地位,農民合作社利用其與農民天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民不僅參與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過程,還能享受現代農業產業效益、資產收益的增長等。
另一方面強調城鄉互動,秉持開放、共建思維,著力解決“村民”、“游客”、“政府”、“投資者”“開發者”、“運營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等幾類人群的需求。
田園綜合體規劃4大轉型思路和6大設計要點
田園綜合體開發不是普通農業旅游空間規劃,而是生產生活娛樂“人本“空間構建。
1、設計過程中注意4大轉型思路
功能轉型:從簡單的農作物生產功能到集生產、加工、銷售、展示為一體的復合功能。
模式轉型:從農業模式轉成農業+的模式。
產業轉型:從農業產業鏈轉變為綜合的產業鏈,產業鏈從生產端向體驗端轉移。
價值轉型:從早期的田園產出不高到拓展新的價值空間,實現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生活價值。
2、在規劃層面保障6大設計要點
1>.生態的保護、修復與重塑
對農田、水域、山林、村莊、道路、景點等進行系統梳理,保護自然、山、水、田園的基本格架及鄉土風貌,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重塑田園生態景觀。
2>.創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
對地域的文脈、地脈進行深入挖掘,創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景觀,特別是水景觀、植被景觀、建筑風貌景觀和風景道、綠道、創造意境、美化環境。形成地域鮮明的旅游景觀形象。
3>.“和諧”型自然田園社區
科學地布局建筑道路和城鎮設施,將田園與建筑、城鎮設施融合,建筑與山石、水體、植被、田園共同構筑自然美,環境美,建設人與自然、人與田園十分和諧的田園社區。實現田園即社區,社區即田園。
4>.農業及自然景觀專業設計
景觀節點,景觀軸、景觀區域的專業設計。
5>.“人本”型田園活動空間
提供人們自然的、舒適的生產、生活、游憩的室外空間,激發人的朝氣和探索精神。
6>.鄉土文化時空雙維度衍生
將鄉土文化,區域文化、歷史文化、游憩文化等融入其中。
田園綜合體產業體系構建
田園綜合體開發不是普通農+游業態打造,而是產業鏈創新整合!
1、四大產業體系:
核心產業:
以特色農產品和園區為載體的農業生產和農業休閑活動;
支撐產業:
直接支持休閑農產品的研發、加工、推介和促銷的企業群及金融、媒體等企業;
配套產業:
為創意農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的產業群,如旅游、餐飲、酒吧、娛樂、培訓、田園地產等;
衍生產業:
以特色農產品和文化創意成果為要素投入的其他產業群。
2、產業延伸與互動模式設計
將各產業進行融合、滲透,拓展田園綜合體的產業鏈,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為資源,將農產品與文化、休閑度假、藝術創意相結合,以提升現代農業的價值與產值,創造出優質農產品,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和旅游市場。
休閑農業具有高文化品位、高科技性、高附加值、高融合性,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是現代農業發展演變的新趨勢。
通過各個產業的相互滲透融合,把休閑娛樂、養生度假、文化藝術、農業技術、農副產品、農耕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拓展現代農業原有的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
在休閑農業產業體系中,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有效嫁接,文化與科技緊密融合,傳統的功能單一的農業及加工食用的農產品成為現代休閑產品的載體,發揮著引領新型消費潮流的多種功能,開辟了新市場,拓展了新的價值空間,產業價值的乘數效應十分顯著。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