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政府門戶網站發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云南特色小鎮中的“特色”二字主要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按照計劃,今年將啟動全省特色小鎮創建工作,力爭通過3年的努力,到2019年全省建成20個左右全國一流的特色小鎮。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加之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條件,生物物種繁多,文化相對多元,這些都為打造特色小鎮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特色小鎮項目能如預期的那樣,真正做到產業化、規模化和差異化,以點帶面形成一個有機的體系,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極,至少是重要的補充。
事實上,“特色小鎮”的概念并非始于今日,國內不少地方也有過類似嘗試,但大多處于零敲碎打的層次,缺乏一個科學而整體的規劃。比如有些特色小鎮其實最沒有特色,完全是復制歐洲國家的小鎮風格,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風頭一過便毫無吸引力。有些則只是在炒作“特色小鎮”的概念,形式感很強,然而并無實質內容。
從省政府公布的《意見》來看,云南打造特色小鎮顯然并不滿足于這樣的淺嘗輒止,而是立足較為長遠的發展。一方面是定位清晰——《意見》明確,每個特色小鎮都選擇一個特色鮮明、能夠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導產業。前期的統一規劃和調度,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盲目模仿、千鎮一面的習慣性誤區。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意見》對于打造特色小鎮的具體操作,也有著頗為詳盡的規定——比如每個特色小鎮的建設用地規模,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
打造特色小鎮,往往知易行難,不僅要有時間表、路線圖這樣的大方向的把握和掌控,還要有不同層面、不同環節的細節關注。如此,特色小鎮才有可能從理想走入現實,盡可能地避免犯錯誤和走彎路。
“創鎮”怎么個創法?鄉鎮經濟如何發展?首要的一點就在于要走綠化環保、可持續發展之路,而不是以往的那種涸澤而漁、透支環境和未來的粗暴式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無數家鄉鎮企業,絕大多數做的都是初級加工產業。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可否認這些鄉鎮企業帶動了地方致富,也確曾輝煌過一陣,但從今天的眼光看,這種短期發展付出了頗為昂貴的代價,我們不可能再走同樣的路。特色小鎮提供了另一種思路,那就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發揮固有資源和傳統特色,找到一條別人無法復制的發展路徑。
有必要提醒的一點是,打造特色小鎮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因而在初始階段不必急功近利,應給予更為寬廣的政策空間。《意見》提出了“一年初見成效、兩年基本完成、3年全面完成”的總體要求,這樣的分期目標如能按期達成當然最好,但也要看到,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也有其自身的規律,有些項目可能潛力很大但又滯后于規劃要求。這種情況下,不妨在具體操作上更寬容更有彈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