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發布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對于申報特色小鎮的條件作出了明確要求,其中產業項目、規劃編制以及反圈地搞房地產開發成為關鍵詞。
對于產業方面,通知指出,申報小鎮必須實施并儲備了一批質量高、帶動效應強的產業項目,而且引入的旅游、文化等大型項目應當符合當地實際,以旅游文化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小鎮推薦比例不超過1/3。
對于編制方面,通知要求已編制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或專項規劃達到了定位準確、目標可行、規模適宜、管控有效4項要求,現有規劃未達到定位準確等4項要求的已啟動規劃修編工作。
通知還明確指出,對存在以房地產為單一產業,鎮規劃未達到有關要求、脫離實際,盲目立項、盲目建設,政府大包大攬或過度舉債,打著特色小鎮名義搞圈地開發,項目或設施建設規模過大導致資源浪費等問題的建制鎮不得推薦。
毫無疑問,這份文件對于當下特色小鎮出現的問題十分警惕,也明確指出未來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和原則。
政企爭相搶灘
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關于特色小鎮的利好政策接連而出,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各路企業也爭相搶灘小鎮市場,有房企計劃投資金額高達9000億元。
2016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小鎮。隨后,相關部門又接連發布建設指導、首批名單、千企千鎮工程、金融支持等相關文件,特色小鎮的全國化建設路徑逐漸明朗。
其中,有關特色小鎮的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最受關注。住建部先后聯合了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為建設特色小鎮提供政策性和開發性的金融支持。
在政策東風的推動之下,全國各地很快拉開了建設特色小鎮的序幕。四川、安徽、遼寧、福建、海南、重慶、北京等多個地區相繼發布了發展規劃,其中江蘇、廣東、廣西、河北、山東、湖南、新疆均擬建100個特色小鎮,包括了科技、金融、健康、休閑、文化等小鎮類型。此外,在用地規劃、專項資金、融資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引進、綜合服務等方面,特色小鎮的開發運營可享受多重政策扶持。
值得關注的是,特色小鎮的政策春風以及萬億市場規模也吸引了不少企業爭相布局。其中,面臨升級轉型的房企來勢尤為迅猛,紛紛涉足特色小鎮或加碼開發投資力度。
去年8月,銷售規模突飛猛進的碧桂園率先吹響了進軍特色小鎮的號角。其計劃在5年內投資千億元建設多個智慧生態科技小鎮,主要選址一線城市周邊和強二線城市的30~80公里重要區域。
據了解,碧桂園已成功布局5個科技小鎮,其中3個將于今年動工建設,而且還將新增15個科技小鎮項目。今年5月中旬,碧桂園首個科技小鎮已在惠州潼湖正式動工。
同年11月,產業“老兵”華夏幸福首次發布特色小鎮發展戰略,稱未來三年將在環北京區域、沿長江經濟帶以及珠三角區域等大城市、核心城市的內部以及周邊布局100座特色小鎮,產業類型主要圍繞科技、健康、財富、文創四大主題。
時代地產的特色小鎮計劃亦揮動大手筆。2016年底,時代地產正式啟動了“時代未來小鎮戰略”,其董事會主席岑釗雄宣布,未來5年內時代地產將從珠三角區域起步,投資30個“未來小鎮”項目,總投資金額約9000億元。
根據其2016年財報數據,時代地產已和廣州、佛山、中山、東莞等地方政府簽訂了若干合作開發小鎮的框架性協議。而位于佛山南海的全球創客小鎮項目已簽約多家品牌企業,將在2017年全面開工。
此外,綠城、綠地、融創、華僑城、雅居樂、陽光城、國瑞置業等企業在特色小鎮方面均有新的動作。
其中,綠地把特色小鎮模式納入2017年發展戰略,將重點選擇有大城市購買力溢出效應、有產業導入支撐的一二線重點城市遠郊及周邊,圍繞智慧健康城、文化旅游城投資特色小鎮大盤項目,從而形成開發模型和產品系列。
華僑城股份公司總裁王曉雯則稱,將與政府、城鎮和社會資本廣泛合作,構建100座具有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特色的小鎮。
“房地產小鎮”怪相
在熱鬧的背后,特色小鎮的開發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各地發展水平高度分化,同質化嚴重,甚至演變為“形象工程”。更為嚴峻的是,有房企以發展特色小鎮的名義行房地產開發之實,形成大量新的房地產庫存,也出現了“房地產小鎮”的市場怪相。
據新華社近期調研結果表明,當前各地開發特色小鎮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地區間的發展水平也呈現出高度分化。而且,部分地區仍以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的傳統思維開展特色小鎮建設,對產業、文化、社區等多種功能的融合考慮不足。
另外,也有特色小鎮的建設演變為“任務工程”“形象工程”。除不具備產業基礎之外,也有核心產業不突出、項目細碎化、開發運營主體缺失等問題。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指出,目前全國各地的特色小鎮建設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他認為,特色小鎮如果失去特色,就容易出現千鎮一面、千村一面的現象。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特色小鎮變身房地產小鎮的現象并不鮮見。行業人士指出,有些地方政府與房企相互迎合,大力推廣特色小鎮概念,使得當地產生了大量新的房地產庫存。另外,在城市地價高漲的背景下,一些房企以開發特色小鎮的名義拿下大面積的便宜土地側重房地產開發,與政府建設特色小鎮的初衷相背離。
此外,國家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指出,政府要擺正位置,堅持引導服務的角色。同時,要防范房地產成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導方式,炒作傾向值得注意。他認為,特色小鎮形成產業集聚、人才引進后,房地產開發商才可以建造住宅作為配套服務,否則又會走入傳統城市發展的老路。
對于房地產在特色小鎮建設上的諸多問題,中國房地產協會原副會長朱中一表示,特色小鎮并非一個簡單的項目開發,主要由政府引導、市場推動。“所以這不單單是企業的問題,政府方面也有相關責任。”
同時,朱中一認為,特色小鎮擁有政策支持、資源傾斜等多重利好,企業響應政策號召跟進開發也是理所當然,是否存在跟風現象,要以企業有沒有一窩蜂盲目進入市場為判定依據。“特色小鎮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課題,企業涉足特色小鎮,要理解其本身內涵,同時要考量在開發運營方面是否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
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
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杰認為,發展特色小鎮,涵蓋內容豐富多元,但最核心的是產業。他指出,發展特色小城鎮應從產業抓起,依靠產業集聚人口、發展經濟、提供服務。
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實現產鎮統籌和協調發展,促進從小鎮資源到小鎮產業,從小鎮產業到小鎮經濟,從小鎮經濟到小鎮發展,為中國特色小鎮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和支撐。
一是從資源優勢出發,確定主導產業。產業是人口合理聚集、城鎮健康發展的基礎。從小鎮的自然資源、人口結構、產業基礎等條件出發,因地制宜,確定小鎮發展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應充分考慮區域定位,做好小鎮建設和產業發展的規劃設計,防止重復建設和低水平惡性競爭。依托主導產業,形成拳頭產品,引領市場發展。
二是推動產業聚集,提高規模效應。產業集群發展,通常指的是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產業,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要求,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在地域和空間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和融通發展。
在小城鎮區域范圍內,推動形成產業聚集,可以暢通產業信息、增強產業活力、節約交易成本,形成產業抱團發展,提高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和綜合競爭力。
三是培育龍頭企業,發揮帶動效應。龍頭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代表,是產業先進生產力的掌握者。在一定程度上,龍頭企業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地方產業的發展水平。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在財政支持、稅費優惠、用地用電、產品流通等領域要加大扶持力度。
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與產業鏈條上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等各相關主體,建立公平的利潤分配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發展和經營主體發育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四是發展配套產業,提高綜合發展能力。在小城鎮區域范圍內,一、二、三產業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基礎和條件。要結合各自條件和發展階段,進一步挖掘產業內涵和潛力,推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特別是要立足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促進產業功能拓展,提升產業文化內涵,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提高三次產業綜合發展能力。
五是突出特色優勢,創新品牌市場。建設特色小鎮,主要體現是特色產業、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發展特色產業,不能墨守成規、不能千篇一律,要加強創新和品牌建設。大力開展品牌創建,發展品牌產業、品牌產品和品牌服務,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用特色品牌占領市場。
六是產城融合共建,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產城融合是新階段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符合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
有產必有城,有產則城立則城興,有城無產則城衰則城空。產業自身發展,不僅能夠為城鎮居民提供各類產品和公共服務,豐富城鄉市場供給,還能推進城鄉資源平等流動,帶動城市公共產品和服務向鄉村延伸。
要把產城融合共建擺在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位置。樹立“以產立城、以產興城、以產聚人”的發展思路,實現產、城、人的融合發展。
科學規劃 創新治理
在遍地開花的特色小鎮建設中,有的地方缺乏科學規劃,為了特色而特色,認為“撿到籃子里就是菜”,把特色小鎮當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
“推進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有利于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因為特色小(城)鎮正是城市體系里最基層的短板。事實上,特色小鎮并不完全等同于特色小城鎮。” 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強調,要放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來理性思考、準確定位特色小(城)鎮的發展問題。
作為特色小鎮浙江模式的實踐者之一,杭州未來科技城(夢想小鎮)管委會副主任周堅對此體會深刻。他認為,發展特色小鎮不能就小鎮而小鎮,而是把各種創新資源創新要素整合起來,營建一個創業的生態。
“對于特色小鎮的解讀,應把握好三個視角,即產業經濟視角、文創旅游視角和精準治理視角。”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紫金傳媒智庫秘書長閔學勤表示,特色小鎮強調產業導向和文化創意與人文生活相結合,而精準治理視角更多是指運營的視角,很多特色小鎮的產業導向是茶葉、絲綢、竹子等傳統產業,如果不進行互聯網的嫁接和現代化的改造,這樣的特色小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我們認為,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特色小鎮并不是鎮,而是新的治理單元,真正打破傳統的行政區化、生態區化和經濟區化,形成未來的創新共同體。”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務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