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紹興市明確今年特色小鎮的重點發展方向:通過加快爭先創優、提升產業層次、加強創新驅動、擴大有效投資、強化要素支撐、做活體制機制等六大重點任務,力爭全年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以上,特色產業投資180億元以上,全面打造一批“創新更強、質量更優、產業更特、活力更足”的2.0版特色小鎮。
那么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紹興市特色小鎮如何激發“鎮能量”呢?
產業定位:一鎮一業“特而強”
在柯橋藍印時尚小鎮,先進生產設備替代2000余臺落后設備,蒸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代替煤炭燃燒,集中供熱、集中污水處理、集中污泥焚燒綜合利用。
“以前調色這一步,完全靠老師傅的經驗。”濱海工業區黨工委書記陳鈞介紹,粗放的印染生產線,讓以前的產品一直處在中低端檔次。而現在印染原料配色、調色、輸送等都實現自動化,每一批布料成色都可精確復制,品質得到保障。在紹興興明染整有限公司,每一卷白坯布都貼有“條形碼”,掃一掃就能錄入智能一體化控制系統,每一個生產環節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實現“智慧化”生產。
正是這樣的新設備、新工藝,讓小鎮生產的中高端紡織面料占比越來越高。在藍印時尚小鎮的會客廳里,就展示著不少企業高大上的產品。原創數碼印花、蠟染、蕾絲面料引領國際流行色彩;漢麻、羊絨、真絲面料等綠色產品舒適抗菌;還有從碳纖維到超細纖維合成材料、工業特種面料,從墻布到墻咔,實現了功能性面料創新發展。耐克、阿迪、CK、GUCCI等眾多國際知名企業,都成為藍印時尚小鎮的全球合作伙伴,紡織印染企業的產品遠銷世界197個國家和地區。
“‘特色小鎮’的關鍵在于產業支撐。”紹興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特色小鎮力求“一鎮一業”,每個小鎮主攻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特色產業,不求“大而全”,只求“精且強”,著力培育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單打冠軍”。
形態呈現:配套功能“聚而合”
白墻灰瓦,傍水而居,小橋流水,街面廊屋……漫步在東浦黃酒小鎮,每一個角落都流淌著古風遺韻。這里,剛獲批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特色小鎮“非鎮非區”,既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是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打造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正是這種“社區功能”,讓東浦街道黨委書記、紹興黃酒小鎮管委會主任柯建華看到了東浦古鎮的發展前景。
“黃酒的根在東浦,我們圍繞紹興黃酒小鎮建設,打造‘黃酒+’的模式,發展‘特鎮經濟’。”柯建華解釋,要充分發揮好東浦集鎮的配套功能,提升小鎮的生活質量,不僅讓游客喜歡來,更讓創業者留下來,把外出務工者吸引回來,打造黃酒小鎮特有的慢生活。
據了解,根據規劃紹興黃酒小鎮將建設黃酒產業創意園區、黃酒博物館、酒吧街區、酒店區、越秀演藝中心、游船碼頭、游客中心及配套設施、酒坊街區、民宿街區、民俗街區、黃酒文化養生社區、名人藝術中心等13個功能區,每個區塊都圍繞黃酒延伸出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等不同的功能,打造一個充滿產業動力和生活氣息的“特鎮”。
“如果說特色產業是小鎮的魂,那‘聚而合’的社區功能就是黃酒小鎮得以長久發展的源泉。”柯建華說。
小鎮2.0版:鄉村振興的一條“巧”路
“鄉村振興怎么干?”“有錢就能干。”“鄉村振興怎么能做好?”“錢越多,做得越好。”在農村經常能聽到類似的論調。的確,鄉村振興需要大量資金,但農村資金短缺,投融資渠道單一,一般的資本根本不愿意去。
“如果說1.0特色小鎮的核心優勢在于自然和人文的先天優勢,那2.0小鎮則更多地依賴于后天養成,并以產業為核心。”紹興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創建特色小鎮發展特色產業,能充分發揮農村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區域化、專業化生產,提高綜合競爭力,促進當地農民增收,并吸納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帶動農村發展。此外,更能給農村帶來有效的投資增長等“溢出效應”。
由產業聚集帶來的“溢出效應”已讓不少農村嘗到了甜頭。如紹興黃酒小鎮東浦片區引進精功集團戰略投資,簽訂50億元合作框架協議實施整體統一開發,并組建專項基金;嵊州越劇小鎮由綠城集團為主開發;新昌絲茶小鎮由達利絲綢、美盛文化等大公司聯合開發。此外,對全市特色小鎮給予300億元貸款授信額度;上虞區還專門設立5億元的e游小鎮信息產業扶持發展基金。
專家建議,特色小鎮作為鄉村振興重要的著力點和支撐點,應和當前各種新型產業、新型業態結合起來:與“共享經濟”結合起來,創辦吃、穿、住、用、行、娛五花八門的“共享”;與“田園綜合體”建設結合起來,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打造田園風光、民俗文化、農產品等旅游品牌。